资料简介
2019-2020年高二语文《致大海》说课稿苏莉一、说教材(一)、教材简介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桨,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本次说课,我选择的教材是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抨击暴政,讴歌自由的诗歌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奉承当地总督,于1824年又被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历史上那些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全诗抒情气氛浓厚,感情深沉而又强烈,是一篇朗读与鉴赏的好教材。(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高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本文是其中之一。编者的主要意图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尤其是对于平时接触较少的外国诗歌;另一方面是通过朗读,提高学生对诗歌意境的审美感知能力。(三)、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特点和所教班级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2、指导朗读,品味诗歌凝练生动、富有激情的语言。3、体会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四)、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特点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决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朗读,理
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考虑到本诗主题的含蓄和学生年龄、阅历、思想的限制,我将教学难点定为: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从中理解文章的主题。一、说教法传统语文教学仅把课文当作学习的对象,这是不恰当的。新课程的改革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读,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我把构思和语言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使用的教法有: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诗味,欣赏、领悟诗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诗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采用以上教法的根据有两点:1、诗歌教学的特点——诗歌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分析法教学,会破坏诗歌的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而鉴赏诗歌就避免了上述缺点,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诗歌的美感,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2、本诗特点:全诗抒情气氛浓厚,深沉而又强烈的感情极具典型性,适合鉴赏。二、说学法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经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这节课鉴赏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引导,因此重在点拨,辅之以简明的提问和必要的小结,即可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诗音美,形美,意美,也教会学生学习诗歌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并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一、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放投影,听配乐朗读,创设鉴赏氛围。从视听上吸引学生,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简介背景:有助于学生领会诗的主旨,理解诗人的感情。 (三)、赏析构思:总体设计——近千字的长诗,内容充实,立意深刻,没有缜密的布局是不行的,赏析的关键是抓重点,引导得法。赏析重点是第二部分,以简明的问题引导。具体作法——1、整体把握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这首诗的结构思路。教者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问题一: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问题二: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第一部分的铺垫和衬托作用,感受诗歌行文洒脱的特点。)2、具体研习先让学生以五人小组为单位,结合诗歌第二部分,交流各自对于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以下四个大问题按序抛出。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问题二:作者对大海的赞美反映了什么感情?问题三: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问题四: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由这四个问题进行导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从而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
力求让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以上研习,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轻易加以否定。另外要求学生通过具体诗句来表明自己的看法,避免架空分析。:本部分虽有一定难度,但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能够体会出本诗构思的精巧所在。之后趁热打铁,让学生随着背景音乐,自己轻声诵读。3、欣赏品味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几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在最后的小结中,教师明确本诗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特别强调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学生各抒已见,形成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高潮,但因基础不同,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表达得很透彻,但教师仍要以鼓励为主,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鉴赏中来,使其有所收获。(四)、课堂训练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学生划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并请学生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几个诗歌片段。(五)总结扩展1、教给方法: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这点就等于掌握了解读许多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才能探微览胜,深入佳境。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诗时脑中浮现的大海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一、自我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巧妙将文学美、音乐美、图画美融为一体,立体扎实地扣紧诗歌朗读、鉴赏训练,并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安排了朗读、想象、讨论等活动。同时多媒体教具的运用,扩大了课堂容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