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乡村大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乡村大道》这篇课文是郭小川在20世纪60年代所写的诗歌,描绘了乡村大道独特的风景,歌颂了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诗歌语句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激情澎湃,催人奋进。但是由于此诗所描绘的情景与现在相隔四十多年,郭小川的诗又富有哲理性,立意深刻,发人深省,而且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要让学生真正读懂这首诗,领会其内涵,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交流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感悟、品味诗歌蕴涵的内容,体会它的形式美。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充当一个搭建平台的角色,引导学生去读、思、议,为学生创设自主、开放质疑的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自己去体验,与诗人的心灵相碰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在美和形式美,感悟朴实的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4、理解课文,了解诗歌内涵:经历风雨,生活才有意义,才会更美好。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乡村大道”的含义。理解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使学生懂得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个“路”包含什么意思呢?我们将要学习的第十单元《路》就从不同角度给我们介绍了“路”的不同含义。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乡村大道》。   2、板书“乡村”。说说你心目中的乡村是什么样的?补充写上“大道”。朗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人们都说乡村小道,为什么作者说乡村大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乡村大道指的是什么?……)  二、交流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1、学生交流有关郭小川的个人资料。   2、教师简介《乡村大道》的写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2、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3、检查读文情况。    (1)请四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其余学生认真听,听后根据要求评价。)    (2)同桌分节朗读课文,读后交流,注意倾听同桌的意见。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准确、通顺。  四、创设情境,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节。    (1)自读课文第1节,边读边用“~~” 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比喻句。    (4)诗人把乡村大道比作了什么?从这个比喻句中,你知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    (5)交流。(乡村大道的特点是长远、宽阔。)    (6)出示课件,展示乡村大道长远、宽阔的图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节。   2、学习第2节。    (1)小组合作学习第2节。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交流:诗人把乡村大道又比作了什么?这节写出了乡村大道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理解的?    (2)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朗读两个比喻句,读出它的曲折。    (3)出示课件,展示乡村大道险峻、曲折的画面。    (4)结合课件,自读第2节,体会乡村大道的险峻、曲折,重点指导朗读“至少有九曲十八折”、“比黄河的浪涛还要多”。    (5)齐读第2节,读出自己的体会。    (6)看着课件,师生合作读1、2节,教师引读比喻句,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诗人把乡村大道比作了长桥、丝绦、险峻的黄河和干涸的沟壑,诗人为什么比喻得如此形象呢?这与他的生活背景是息息相关的,那么,诗歌的哪一节描写了诗人在农村的生活?   3、学习第3节。    (1)自读第3节,思考:你读了这节,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学生质疑。如:“为什么凡是前来的都有远大的前程,不来的只得老死峡谷?”    (4)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第2句。    (5)讨论:诗人为什么要写他在农村的生活?    (6)交流。(这段农村生活也是诗人人生之路的起点。)教师随机指导朗读第1句。    (7)齐读第3节。   4、学习第4节。    (1)默读第4节,思考:这一节与前三节有什么关系?    (2)指名回答。(最后一节是对前三节的概括和总结,是前后照应的关系。)    (3)自读,你体会到什么?    (4)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联系前三节内容来谈体会,使学生体会到一个人的人生之路就如这乡村大道一样不会是平平坦坦、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非常险峻的,只有经过千辛万苦、千锤百炼,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伟大,生活的多姿多彩。)    (5)带着自己的体会饱含激情地朗读第4节。  五、感情升华。   1、前面同学们质疑:课题为什么是“乡村大道”?现在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课后反思:  1、从单元主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本单元的主题是“路”,学生对“路”的理解免不了是片面的、狭隘的,为了让学生对“路”有更广泛的了解,我首先以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导入,给学生造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课题是教材的组成部分,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应先从课题开始。在板书课题时我分两次写,先写“乡村”,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乡村,再板书“大道” ,引导学生看课题质疑,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几个有价值性的问题:课题为什么是“乡村大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乡村大道指的是什么?……这就把课题和课文紧密联系起来,把对题目的理解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另外,在理解课文时引导学生就难理解的句子质疑问难,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培养了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2、以读为本,引导学生感悟。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本课的教学就突出了这点,重在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教师不做过多的讲解,只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