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13课祸兮福兮课时作业语文版必修5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高下相盈      B.建德若偷C.受国之垢D.正言若反答案 D解析 A项中的“盈”通“呈”。B项中的“建”通“健”。C项中的“垢”通“诟”。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岂虚言哉(空话)善贷且成(施与)长短相形(在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B.曲则全(保全)故建言有之(建立)不自伐(讨伐、贬低)C.廉而不刿(刺伤)不自是(认为正确)质真若渝(改变,有败坏的意思)D.其无正(准则)未兆易谋(征兆)大音希声(少,这里指声音很小)答案 B解析 “不自伐”的“伐”应解释为“夸耀”。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答案 C解析 C项都是不定代词,没有人,没有谁。A项句末语气词,表确定语气/副词,已经。B项介词,比/介词,从。D项动词,好像/连词,如果,假如。4.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B.大音希声,大象无形C.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D.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答案 D解析 A项大方:古义,最方正的东西;今义,①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②(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B项大象:古义,大的形象;今义,动物的一种。C项从事:古义,行事;今义,①投身到(事业中去),②(按某种办法)处理。5.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B.不患人之不己知C.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D.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答案 C解析 C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二、一法一练——如何判断被动句本文中“不笑不足以为道”是典型的被动句,意思是“道不被人嘲笑就不成其为道了”。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根据这四种句式的标志即可判断被动句。具体内容如下: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凡是圣人,都不被外界事物拘束。)2.用“见”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①信而见疑。(诚信而被怀疑。)句中的“见”,用在动词“疑”前,表示被动。“见疑”,即“被怀疑”之意。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不能再得到兔子,却被宋国人耻笑。)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我不能拿着整个的吴这个地方,以及十万的大军,还被人制约着。)6.完成下列练习。(1)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B.(赵充国)身被二十余创C.洎牧以谗诛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答案 B(2)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A.同舍生皆被绮绣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D.受制于人答案 A解析 “被”通“披”,解释为“穿”。(3)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刘备,天下枭雄C.妪,先大母婢也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答案 D解析 D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A项“为”表判断。B项主语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构成判断句。C项属于“……也”式判断句。(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属今为之虏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答案 A解析 A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B项副词“则”构成判断。C项“……者,……也”构成判断。D项“……者也”构成判断。(5)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戍卒叫,函谷举D.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答案 C 解析 C项是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举”这个动词表示意念上的被动。其余三项均为省略句。A项为蒙后省,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项为承前省,即“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D项为蒙后省,即“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三、走近高考(xx·重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载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选自《吕氏春秋·异宝》)注 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我死,王则封汝      则:如果B.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知:巧诈C.见一丈人,刺小船刺:用篙撑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抟:捏成团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理解。A项“为我死,王则封汝”,前后句的关系为承接而非假设,据此推断此项错误,句中的“则”应是“就”的意思。B项“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中的“知”为通假字,通“智”,是“智慧”意,联系后句“俗”和“不足与举”可以看出,“知”含贬义,解释为“巧诈”是恰当的。C项“见一丈人,刺小船”中的“刺”后跟宾语“小船”,推断其意思为动词“划”或“用篙撑”,正确。D项“抟”是动词,带上宾语“黍”,活用为形容词,解释为“捏成团”,正确。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A.①④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③⑥答案 C解析 本题从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角度考查信息筛选。①句是说古代的人看做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未谈“不受”,与题干不符。②句中“子辞”扣着题干“不受”,合乎要求。③句为丈人的话,表明不接受伍员的宝剑,符合要求。④句是言天地无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与题干不符。⑤句言子罕不受玉,合乎要求。⑥句为作者的评论,与题干不符。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鱼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答案 D解析 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表述不当。文中没有“生活实例”,也没有从反面论证。本文主要以孙叔敖、伍员、子罕等历史事实为论据,从正面论证“所宝者异”的道理。最后一段为作者的假设,不是生活实例。10.(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译文:                          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译文:                          (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答案 (1)①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②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2)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解析 (1)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介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和固定结构。①“以”是介词,把;“所以”是古今异义词,……的地方,……的原因;“异乎俗”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乎”是介词,与,和。②“闻”是词类活用,使……知道;“见”表被动;“其……乎”是固定结构,难道……吗;“惟”是副词,只是;“丈人”是古今异义词,老人。(2)本题从断句角度考查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词,如“矣”“岂”等。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即可。参考译文(一)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做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孙叔敖得了病,快要死了,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吉凶之兆。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楚王)把寝丘赐给他,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失去。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做利益,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百姓多巧诈,它的国 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应该去的地方,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向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地方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用篙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渡过长江,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有什么不能做?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宋国有一个农夫,耕地时得到一块玉,(他)把玉送给司城官子罕,子罕(却)不愿收下。农夫请求说:“我们种田人把玉看做宝贝,希望相国赏脸收下它吧!”子罕说:“你把玉当做宝贝,我却把不接受你的玉(这种廉洁的品德)当做宝贝啊!”因此宋国那些道德高尚的人都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贝,只是他看做宝物的东西(和一般人的宝贝)不同罢了。”(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取黄米饭团;把和氏璧和百金摆在浅陋无知的人面前,浅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选择至理名言。一个人的智慧越精深,他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一个人的智慧越低下,他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参考译文(二)在饥荒之年,乞讨的人很多,县里没有房子来让他们居住,常常在严寒的冬天遭受风霜雨雪的侵袭,冻饿交加而死的人在道路两旁到处都是。州县如果能给他们几间房来安身,难道不比建造亭台、扩建园林来作为没有用处的观赏更有好处吗?四、语言运用11.根据句子内容,在横线处补上恰当的内容。《道德经》是世界经典中最短的一本书,它文约辞要,五千至言取之不尽;它又是经典中最长的一本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又是经典中最厚的一本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它深邃浩渺 两千多年传之不衰 它博大精深 几十亿人思之不透12.请根据文意写出结论性的句子。(不超过20字)《老子》中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论语》中说:“无求备于一人。”《书经》中说:“有容德乃大。”《晋书》中说:“人有不及,可以情恕。”它们都是告诉我们:                          答案 胸怀博大者方能成就大事。(或:宽容他人,包容一切。)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