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语文版 / 必修第五册 / 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 / 13 *祸兮福兮 《老子》 / 高二语文《祸兮福兮》学习要点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祸兮福兮》学习要点  一、阅读目的和要求  1、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和虚词及句式。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阅读步骤及内容    第一节:  1、词及句式的学习:  ①盈:通“呈”,呈现。例:高下相盈。  ②已:通矣,句末语气词,表示确定的语气。例: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B、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③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B、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④相,副词,互相,彼此。表示动作行为由双方发出。例:有无相生。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这段文章论事物的相对与相生。例如“美”是与“丑”相对的,也是相生的。当人们知道“美”的时候,“丑”也就随着产生了。世间之物,本无所谓美丑,只是人的一种感官价值判断,判断一物是“美”时,“丑”的观念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以此类推,高下、长短、难易等,无不如此。   3、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产生了;当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完成,长和短互相形成,高和下互相呈现,音和声相谐和,前和后互相追随。  第二节:  1、字词和句式:  ①见,通“现”,表现,显露。例:不自见,故明。  ②则,反而,反倒,转折连词。例:  A、曲则全。 B、枉则直。  C、洼则盈。 D、敝则新。  E、少则得。 F、多则惑。  ③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译时仍放回动词谓语后。例:  A、不自见,故明。  B、不自是,故彰。  C、不自伐,故有功。  D、不自矜,故能长。  ④诚,的确,实在,副词。例:诚全而归之。  ⑤全,保全,形作动,使动用法。例:诚全而归之。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这节文章论述辩证地对待事物,并由此树立了一种道家的人生观。常言说,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于是退中便含“进”的因素。进而可以引申说,一切事物的自身都含着相反的因素。此段文字主要讲的就是这样的辩证关系。人生处世,应当懂得这样的辩证关系,于是从“曲则全”等,进而至于对“圣人”人生的描述。儒家和道家都讲圣人,与儒家不同的是,道家的圣人不是“仁者”型的,也就是非道德的,而是智慧型的。老子笔下的“圣人”是“执一”,就是说他是坚守自身的统一和圆满的,不想在任何方面显示出偏向和棱角的,就像懂得“曲则全”等一样,圣人无所表现,反而更能显示自己;不自我吹嘘,反而更能显出自己的功德,等等。老子的圣人哲学中含有极高的人生智慧,值得好好体味。  3、译文:  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正直,低凹反而能充盈,陈旧反而能出新,少取反而能有得,贪多反而会迷惑。因此圣人遵守“道”的原则行事,成为天下的典范。不自我显露,所以才能自得;不自以为是,所以才声名显扬;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建功;不自以为贤能,所以才能长进。正因为与人无争,所以才没有一个人能和他相争。古人所说的“委曲反而能够保全”,怎么会是虚话呢?如果能够按照古人所说的去做,那么,保全自身的效验确实就会在他身上体现出来。  第三节:  1、字词、句式:  ①而:连词,表示修饰限制。例:勤而行之。  ②之:代词,它,指道。例:  A、上士闻道,勤而行之。B、下士闻道,大笑之。  ③大:   A、笑意浓;声音响。例:a、大笑之。b、大音希声。  B、副词,表程度,很,非常。例:a、大白若辱。b、大方无隅。c、大器晚成。d、大象无形。  ④名,名作动,命名,起名。例:道隐无名。  ⑤成,使……成。使动用法。  ⑥建:  A、立,树立。例:故建言有之。  B、通“健”,刚健。例:建德若偷。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这节文章论述“道”的不易认识。道无所不在,又难以识别,所以,“道”只是“上士”“勤行”而“体道”之人所具有的境界,则又表现为与“昧”、“退”、“辱”、“偷”等为邻为伍的特征。也就是说,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得道”之士,并不是表现高尚、清洁、不与凡人一般的样子,恰恰相反,真正的有道之士,却甘于居下,是不避尘污的。这仍然是一种辩证的关系,道与非道、高与非高、好与不好等等,在道家哲学中,不是截然两分的,有道之士是高而不做高的姿态,好而没有好的架子。这便是所谓“和光同尘”,与儒家提倡的极高“明而道用”有形态上的相似性。  3、译文:   上士听了道,努力地执行;中士听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就不够格称为道。因此古书说: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直的道好像偏斜,高尚的德行好像低谷,洁净的白色好像污黑,广大的德行好像不足,刚健的德行好像很懈怠,纯真的德行好像败坏,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才能反而很晚才会生成,最响的声音听不见,最大的形象听不到,大道会隐藏起来,无法给它命名。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并使它完成。  第四节:  1、字词与句式:  (1)兮,语气词,相当于啊,表语气的停顿或舒缓。例:  A、祸兮,福之所倚。B、福兮,祸之所伏。  (2)所,助词,有一定的指代作用,表示动词所涉及的处所。例:  A、祸兮,福之所倚。B、福兮,祸之所伏。  (3)其:  ①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例:A、其无正。  ②指示代词,表远指,那。例:B、人之迷,其日固久。  (4)而:连词,表转折。例:  A、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B、廉而不刿。  C、直而不肆。  D、光而不耀。  (5)为:动词,译为还原,变成。例: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6)判断句:  ①祸兮,福之所倚。  ②福兮,祸之所伏。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这一节文章就意思而言可以分为两层:前一层进一步举例说明事物的相对存在与相反动向,后面一层则着重说明圣人因此产生的处世态度。  3、译文:  灾祸,是幸福的依身之处;幸福,是灾祸的藏身之所。谁知道它们的界限呢?似乎没个定准。正,会还原为邪;善,会还原成恶。人们对于正邪、善恶可以转化的迷惑已经很久了。所以圣人方正但不会伤害人,有棱角却不会划伤人,正直却不冒犯别人,光明而不耀眼。  第五节:  1、字词与句式:  (1)字词:  ①其:指示代词,泛指事物。例:  A、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B、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②兆:征兆,预兆,名词。例:其未兆易谋。  ③谋:谋划,筹划,动词。例:其未兆易谋。  ④于,介词,视情况译为在、由、从等。例:  A、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⑤之:  A、代词,指事物,它。例:  a、为之于未有。b、治之于未乱。c、常于几成而败之。  B、结构助词,的,定语标志。例:  a、合抱之木b、九层之台c、千里之行  C、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使一句变为一词或一短语,做一个句子成份。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⑥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失败,使……败坏。例:  A、常于几成而败之。  B、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句式:  介宾短语后置句,译时一般将后置的介宾短语放回动词谓语前。例:  A、为之于未有。  B、治之于未乱。  C、生于毫末。  D、起于累土。  E、始于足下。  2、文章思想内容和理解:   这节文章所说的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它包含两层:其一,大起于小,质变来自于量变,所以从反面讲,要防微杜渐,要防患于未然;从做事的正面讲,就要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古人说的“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也是这个道理。其二,量变不聚积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发生质变,而人们常常于成功前夕而放弃,结果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做事不但要善始,而且要善终。  3、译文:  事物安定的时候容易维持,事物没有露出征兆的时候容易筹划;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瓦解,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消除。因此,要在事物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处理它,要在形势还没有发生动乱的时候就治理它。合抱粗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芽长成;九层高的台子,由一筐土一筐土筑成;要走一千里远路,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民众做事情,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做事最终还能像最初一样谨慎,那么就不会坏事了。  第六节:  1、字词:  (1)道:规律。例:  A、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B、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C、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2)之:  ①结构助词,做定语标志,的。例:A、天之道…… B、人之道……  ②代词,指代事物,做宾语。例:  A、高者抑之。B、下者举之。C、有余者损之。D、不足者补之。  (3)其:语气副词,表反诘语气,岂,难道。例: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4)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例: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5)而:连词,表目的,似“以”,译为“来”、“以便”。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6)以  ①连词,表目的,译作“来”、“以便”。例: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②介词,用,拿,把。例: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2、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这节文章将“天道”与“人道”作对比,具有明显的批判现实意味。“道”在中国的最初解释是道路、坦途;但是在以后逐渐抽象化,引申出法则、规律的意思,上升为哲学的范畴。在《道德经》中,老聃这样解释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道,就是藏在具体事物背后独立存在的规律。“天道”就是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它损有余补不足,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而“人道”相反,损不足补有余,违反自然规律,加剧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老子对此持坚决否定的态度,希望有道者改之。从这一点来看,老子思想是“入世”的,深刻而积极的。  3、译文:  自然界的规律,岂不就像拉开弓弦一样吗?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抬高些,多余了就减少些,不够了就补足些。自然界的规律,是减少多余的来补足不够的。人世间的规律却不是这样,是削减不足的而供给多余的。谁能把多余的东西拿出来奉献给天下呢?只有能够遵循自然界规律的人才能做到。  第七节:   1、字词与句式:  (1)字词:  ①莫:无定指代词,没有谁,没有哪一样东西;没有人。例:  A、天下莫柔弱于水。  B、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C、天下莫不知。  D、莫能行。  ②而:转折连词,但是。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③以:连词,表因果,因为。例:以其无以易之。  ④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例:以其无以易之。  ⑤胜:超过,动词。例:  A、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B、弱之胜强。  C、柔之胜刚。  ⑥之:  作代词,充当宾语。例:A、以其无以易之。之,代水。  当“之”充当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时,则置于动词谓语前。例:B、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作结构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该句的独立性,使其充当主语或其他句子成份。例:C、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D、受国之垢。E、受国之不祥。  (2)句式:   ①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译时仍放回动词谓语后。例: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②省略句:省略介词“于”。例:  A、受(于)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B、受(于)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2、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这一节老子从“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出发,倡导为政者主动采取弱势,担当国家社稷的责任。  3、译文:  普天之下,没有哪一样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攻击坚硬的东西却没有什么能够胜过水的,因为它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啊。水的柔之所以能够胜过刚,弱之所以能够胜过强,普天之下没有哪个人不知道,但是没有哪个人能够照此实行。所以古人说:“在国家遭受屈辱时勇于承担责任,这才配称国家的君主;在国家遭受灾难时承担责任,这才配做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听着就像反话一样。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