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语文版 / 必修第五册 / 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 / 10 论修身 《论语》 / 语文 (论修身)导学案 语文版必修5 学案

还剩 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论修身》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继续学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辨析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准确理解课文中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修身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强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     三、了解、借鉴课文中“内省”“忠恕”“诚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贫乐道、信念坚定、胸怀坦荡、注重自省的崇高风范,提高自我修养、道德完善的自觉性。     四、学习本文言简意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方法阐明深刻道理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穷、过、患、兴、滥、诛,诸、也、其。     二、着重理解课文中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坦荡的胸怀。     三、难点:文言语句的翻译、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历史的局限等等。     [学习方法]     在学生反复诵读、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拨、提示。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是朗读、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      初中时同学们学过《论语》的选段,此外,大家还通过书刊、电视、网络等途径,对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同学还能背诵《论语》中的不少经典语句。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孔子,还可以谈谈你对《论语》中的某句话的理解。     学生发言。教师可让同学们放开讲,不必作过多评论。     教师归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修身养性”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讲究个人修养有几千年的良好传统。构建和谐的社会,也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才能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社会更加和睦和稳定。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他说得很多话,即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有很大的教化作用,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真体会。     二、阅读理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疏通文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分别找不同同学将每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其他同学可以纠正,老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用法。     全文分为四节,每节有五段话。     1第一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     六十而耳顺:耳顺,指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     不逾矩:逾,超越;矩(jǔ),规矩。     朝闻道,夕死可也:朝(zhāo,不读cháo),早晨。     莫能兴:兴,起来。     君子固穷:固,坚持,坚守;穷,困窘,走投无路。     小人穷斯滥矣:滥,过度,没有限制。这里是无所不为的意思。     幼而不孙弟:孙,通“逊”,顺从长辈;弟,通“悌(tì)”,尊敬兄长。     长而无述焉:述,无可称道,指无所作为。     2第二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还要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患,忧虑,担忧;其,这里可译为“自己”。     “不己知”,是宾语前置,应译为“不了解自己”。     君子求诸己: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于予与何诛:与,语气词;诛,责备。     内省不疚:疚(jiù)忧苦,内心痛苦。     3第三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巧言、令色、足恭:令色,满脸堆笑的样子;足,过分,过度。     左丘明耻之:耻,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以直报怨:直,公正无私。     4第四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质胜文则野:质,朴实,与“文”相对;文,文采,指对仪容举止进行雕琢修饰;野,缺乏文采,鄙陋。     文胜质则史:史,虚浮。     君子泰而不骄:泰,平和;骄,自高自大,盛气凌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荡荡,宽广的样子;戚戚(qī):忧愁,悲伤。     居处恭,执事敬:恭,恭敬,端庄,这里可理解为守规矩;敬,谨慎、认真。     虽之夷狄:之,动词,到……去。     三、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诵读课文。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感悟。     四、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一、二、五、六题,并思考第三题,准备第二课时讨论发言。    《论修身》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感悟,提高完善个人道德的自觉性。学习辨析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可找多名同学朗读课文。     二、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可在若干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形成比较准确、比较一致的意见)。     (一)第一节主要内容:修身是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坚定的信念。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表现孔子从少年时代求学开始直到逐渐走向“仁者”的长期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思考、奋斗的过程,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逐渐转化的过程,直至最终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一个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的境界。     今天看来,这段话仍然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人的一生,学习、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没有止境的,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以达到与外界的融合。     2第二段话(“朝闻道,夕死可矣”),表现了对真理的热爱和执著追求。追求真理,胜过生命,短短七个字,令人感动。     3第三段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比喻的说法,说明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考验人的意志。孔子是第一个用松柏这一形象来比喻具有坚定信念、坚强意志的“君子”的,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4第四段话(“在陈绝粮”),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君子即使在极其困窘的处境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正是对这段话的诠释。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也是孔子树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赞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第五段话(“原壤夷俟”),以一段尖锐的语言和一个形象的动作表明孔子对没有修养的人的极度蔑视,从而树立起一个嫉恶如仇的君子形象。应当注意的事,孔子对原壤的谴责是从他“幼而不孙弟”说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小不注重亲情孝道是道德沦丧的起点。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是有所启迪的。     (二)第二节主要内容:主要谈修身的方法——内省。孔子十分强调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规范,那么怎样实现“仁”呢?孔子说“为仁由己”。也就是说要实现“仁”,还得靠自己。修身的本质就是不断进行内心反省的过程,孔子称之为“内自省”、“内自讼”、“躬自厚”、“求诸己”等。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不患人之不己知”),强调在别人不了解自己,即在自己的品德、学识等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不埋怨别人,而是反躬自问,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段话表明,人要有自知之明,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2第二段话(“君子求诸己”),以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应自强、自省。     3第三段话(“宰予昼寝”),以“朽木”“粪土” 两个通俗形象的比喻,说明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自己不觉悟,不奋发努力,教育的作用就将是有限的。而且,判断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到底如何,不仅要看他怎么说的,更要看的实际行动。     4第四段话(“过而不改”),说的是一个人要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孔子认为有过失是难免的,但要勇于承认,更要勇于改正;如果坚持错误,不肯改过,错误就真地成为错误了。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修身的方法,更强调了修身的一个重要原则。     5第五段话(“司马牛问君子”)中“内省不疚”与“君子不忧不惧”是因果关系。当遇到批评、诽谤时,孔子要求首先是自省,检讨自己是否有过错,但如果经过认真反省,确认自己没有过错(问心无愧)时,就不必有什么忧虑和惧怕的了。这是多么可贵的品德!既严于律己,又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决不盲从或屈从外界的否定和压力,做到这一点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三)第三节主要内容:讲忠恕之道。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以“忠恕”二字概括孔子的“道”,这个道就是“仁”。忠,就是忠诚于自己的理想和原则;恕,就是宽容之心,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强加于人,正直宽容之心,就是忠恕之道。忠和恕是辩证的关系,既要坚持理想,又不能为所欲为。忠是对己,恕是对人。     2第二段话(“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对“恕”作了具体阐释,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孔子道德观的高度概括。它既是对“仁者”自身的约束,即要求一个人要有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即要尊重他人,体贴他人。这一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对于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第三段话(“巧言、令色”),是从反面告诫(“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君子决不能虚伪谄媚,而应当光明磊落,是非分明,不应掩饰自己的好恶。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忠恕”的内涵。     4第四段话(“人而无信”),是讲“信”的重要性。“信”是孔子道德范畴乃至中国传统道德范畴中的重要内容。“民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到了今天,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对外贸易与交流,诚实守信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5第五段话(“以德报怨”),主张公正平等。孔子虽然主张“恕”,但绝不是无原则地宽容忍让,甚至委曲求全地“以德报怨”。他主张“以直报怨”就是坚持原则;他主张“以德报德”就是公平公正。这表明孔子在真理面前时不退让的,是不提倡以牺牲原则来求得友谊和睦的。     (四)第四节主要内容:通过与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所应具有的风范、气度、胸怀和表现。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是讲“质”与“文”的关系,即仪容举止与内在素质的关系。孔子认为君子要讲究仪表,但又不能过分修饰,要做到“文质彬彬”,即既朴实又有文采,达到内在美与外表美的高度统一。直到今天,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第二段话(“君子泰而不骄”),以“泰”与“骄”的对比说明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泰”与“骄”似乎只是一种表象的区别,但实际上是内在本质的不同。“泰”,即平和、安适的样子,表明君子的旷达,虚怀若谷,胸有成竹;“骄”是骄狂,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但其内心却很空洞,很虚弱。所以,真正有知识、有内涵的人常常显得很平静,甚至“大智若愚”;而愈是表面张狂、骄纵的人,愈是无知浅薄的人。     3第三段话(“君子坦荡荡” ),是君子与小人心理状态的不同:君子胸怀宽广,无所掩饰,不追求虚名富贵,因而是坦荡的,豁达的;小人总是考虑个人利益,患得患失,顾虑重重,言行不一,心胸狭隘,因而总是忧愁、悲观的。     4第四段话(“樊迟问仁”),是说君子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中,都能保持始终如一的做人准则。“居处恭”,应当就是儒家提倡的“慎独”。君子即使在无人监督的独处情况下,也要谨受规矩,严格自律。“执事敬”,是讲做事要认真,一丝不苟。“与人忠”,是讲与人交往、共事的基本原则,要忠诚、守信。“虽之夷狄,不可弃。”即使到了荒蛮之地,也绝不改变做人的准则。“不可弃”三个字,表现出孔子对信念、对道德行为准则的坚定不移。     5第五段话(“子夏曰”),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评价。“三变”,表明孔子在弟子心目中的印象:他既是温和的,又是严肃的;他既充满情感,和蔼可亲,又严格要求,坚持原则。这是一个令人可亲可近,又令人敬畏的长者形象。     三、请同学们谈谈学习的体会和感悟(应让同学们畅所欲言,鼓励发表独到的有深度的见解,可就某段话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不要求全面)。     四、处理课后练习题。     第一题,让学生结合课文逐一解释“兴、固、滥、诸、诛、恭、耻、友、德、泰、荡荡、戚戚、即”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题,了解掌握“过、患、也”等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     第四题,让学生以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语言特点。     1言简意赅,精辟深刻。如:“君子不忧不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善用比喻说明深刻道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朽木不可雕也”等。     3运用对比,使语义更加鲜明。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4运用对偶、并列、排比的句式,使语言整饬,朗朗上口。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等。     第五题:“之”“其”作代词的用法。     举例: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其,他的(指刘邦)。     天下皆叛之(《鸿门宴》):之,他,代秦王。     第六题:“穷”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举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穷尽)     欲穷千里目(用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五、课后练习     1选择背诵课文中的几段话。     2阅读下面的文章,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加强个人修养的认识,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