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古瓷器》教学设计 胶州市实验中学王爱军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清层次。2.学习文中风趣幽默的语言。 3.体悟作者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 《古瓷器》出自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兰姆的《伊利亚随笔》。 《伊利亚随笔》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产物,是英国文学的瑰宝。查尔斯·兰姆在这里,披肝沥胆,尽情表露心迹。行文富有幽默感,动辄使人忍俊不禁,而动人之处,又极富感情,足以催人泪下。作者同情穷人、妇女、儿童、弱者、残疾人,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有人说,对于心灵的创伤,兰姆是一剂“止血的灵药”。 从欣赏古瓷器写起,能够拥有并欣赏古瓷器代表一种相对充裕的物质生活。姐姐对眼前充裕的生活并不感到满意,反而怀念过去物质拮据年代的生活。对此,作者认为过去的时光自然是值得怀念的,而“人到衰暮之年,充裕的财产是一种额外补充的青春”,是日后生活的“最大的指望”;现在就应该好好享受这充裕的财产——充满异国情调的中国古瓷器带来的愉悦。
二、字词梳理 1.字音 熙春茶害臊寒碜校勘蓦地白皙匮乏踌躇2.多音字 3.词义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绞尽脑汁:费尽心思。 滑稽:引人发笑。踌躇:犹豫不决。 陷落:为敌人占领。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而有礼貌。彬彬,既有文采又很朴实的样子,后用以形容文雅。 千人一面:所有人的面目都一个样子。常用以形容文艺作品公式化,人物形象雷同。 用心爱心专心 1 一厢情愿:指单方面的愿望,不考虑另一方面是否愿意或客观条件是否许可。一厢,比喻单方面。 章法:原指文章的组织结构。这里指西洋绘画的构图技法。小康:指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的家庭经济状况。 三、整体把握理清层次 按照课文内容,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姐弟俩欣赏有着异国情调的古瓷器,暗示现今生活的闲适,并流露出一种怀旧之情。
文章先说他对古瓷器的偏爱来已久,然后具体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第5—7段通过细致地刻画与会代表两件瓷器来表现他的这种感情。 第二部分:姐姐怀念以往物质拮据时代的生活:以前虽清贫,却有乐趣;现在虽有钱,却无意义。 第8段主要是承上启下,古瓷器引入对从前生活的回忆。然后分别举买书、买画、旅行、看戏、年终算账等例子表达对从前生活的留恋之情。这几段详尽地表达了姐姐的看法:以前的生活虽清贫但快乐。 第三部分:弟弟认为过去的生活自然值得怀念,但青春已不在,现在还是应该好好享受物质充裕带来的安逸舒适的生活。 “人到衰暮之年,充裕的财产便是一种额外补充的青春”,因此,还是回到现实中来欣赏古瓷器吧。这一结尾,点题并与开头呼应。四、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 1.这一件上,画着一位彬彬有礼的中国官员端着托盘向一位女士敬茶——二人相离有两英里之遥。 剖析:对于一只瓷器茶杯,“两英里”显然是个夸张的说法。这种夸张之中蕴含着轻松的幽默。兰姆的随笔字里行间诙谐亲切幽默,有人称之为散发着“牛油味”的幽默。 2.你心里过意不去,特意穿上破衣服,镇定一下自己的良心。
剖析:姐弟俩对那套戏剧集看在眼里已有好几个礼拜,但当年拮据的物质条件不允许姐弟俩享受超过自己购买能力的奢侈品,于是为了心理平衡,只好在穿着方面缩减开支。 3.可是,咱们现在——据我理解——从来也不知道尊重自己。这一点,只有穷人才能办到。 剖析:在姐姐看来,穷人才知道款待自己,用稍稍超出自己收入的钱享受生活,这是对自己的尊重;而有着充裕的财产的人就失去了这样的享受。 用心爱心专心2 4.人到衰暮之年,充裕的财产便是一种额外补充的青春,尽管无补于大局,可它怕也就算是你我最大的指望了。 剖析:弟弟认为,年轻时候的拮据生活使得姐弟俩同甘共苦,相依为命,这是值得怀念的;当蓬勃的青春朝气随着时光逝去,人到了衰暮之年,充裕的财产可以让身心少受痛苦,享受年轻时候难以享受的安逸舒适。 五、重点语段品析 1.现在,我很高兴,又见到了这些老朋友——他们身量未变,不受远近法的影响——在你我的眼里看来,他们似乎是在半空中悬着;然而,礼貌周到的画家为了防止这种荒唐可笑的误会,特意在这些人的凉鞋下面抹上一笔深蓝的颜色,而我们出于礼貌,就该把这块蓝色领会为“坚实的土地”。
剖析:这里的“老朋友”指作者一直喜欢的中国古瓷器。在他的眼中,这些瓷器上的图案,没有运用透视原理,不合西洋绘画的章法。但他对中国写意画的特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将画家运用色彩的匠心解释得生动而巧妙,表达得风趣而委婉,令人读之忍俊不禁。 2.然而,话又说回来,假如那些日子真的还能再来——你我还能一天步行三十英里——班尼斯特和布兰德夫人还能重新年轻,再登舞台;你我还能重新年轻,再去看他们演戏——假如花一先令在楼座看戏的美好的往日还能再来——这一切,我的老大姐,如今早已化为幻梦了——而且,此时的你我,可以不必偎近这铺着地毯的炉边,坐在这华贵的沙发上安安静静谈话,而重新回到那狭窄的楼梯上,让那些穷得不能再穷的下层观众推过来、挤过去、碰碰撞撞——再听见你那忧急的失声喊叫——直到费尽千辛万苦,爬到楼梯最高一层,这才蓦地看见楼下那一派灯火辉煌,欢腾热闹的剧场尽收眼底,还听得你柔声地说出一句:“感谢上帝,总算平安无事!”——假如这一切还能重新出现,我倒真愿意拿出比克利萨斯王或者据说那个犹太阔佬罗某某拥有的财产还要多的金钱,多得足够填塞起一个无法探测的万丈深渊,好作为交换的代价。
剖析:查尔斯·兰姆的写作总是自自然然,想到即说,有话再补,甚至说得零零碎碎,断断续续,中间解释插话较多,转折离题也不少,大量地运用破折号、括号,不完整句也不少,但并不因此给人支离破碎、东拉西扯的感觉,其中有内在的张力,其变化各有道理,各自为着同一主题在起作用。本句意在说明,如果能够回到过去的年轻时光,享受往昔的清贫生活,无论付出多少代价也愿意。可是,青春已不在,即使花多少金钱也无法买回。 六、主旨浅探 1、一种表述:课文主要通过兰姆和姐姐古瓷器引起的对过去和现在生活的比较来表达作者的一种生活感悟:过去的生活是令人怀念的,现在虽然生活比以前宽裕了,但“那种蓬蓬勃勃的青春朝气,已经消失了”。青春已不在,即使 用心爱心专心3 再多的钱也无法买回,因此还是回到现实中来欣赏古瓷器吧。 2、另一种表述:过去的生活虽清贫拮据,但是有着蓬勃的青春朝气,有着同甘共苦、相依为命的姐弟情谊,是充实美好且令人怀念的;现在的生活有着充裕的财产保障,有闲钱购买赏心悦目的富有异国情调的古瓷器,可以享受舒适安逸,因而也是美好的。 总之,全文的主旨在于表达:人生要珍惜每一刻的美好时光。
对于的主旨,两种表述的分歧在于:作者是否流露出对眼前生活的些微不满意。前者,有一点青春逝去的感伤情调,后者则充满积极乐观的明朗基调。 七、文法览胜 含泪的微笑 ——读查尔斯·兰姆的随笔 提起英国随笔,人们首先会想到培根的哲理性随笔和蒙田富有个人风趣的随笔。对于查尔斯·兰姆这位作家,人们似乎知之不多。这并不妨碍我们如读一位大师的作品一样去品味他的随笔,倒不是他的随笔一百年来一直被读者和批评家公认为英国随笔散文的典范,而是他那仿古的文风、特别的用词以及那迂曲思路包裹下的“文心”,他的随笔乃是一颗善良的心灵所发出的含泪微笑。 兰姆少时家境贫寒,可在基督慈幼学校里却是高材生。他14岁开始谋生,整整做了36年的小职员。他一生平静,但屡遭不幸。20岁时因为失恋一度精神失常,在精神病院里住了两个月。患有遗传疯病的姐姐玛利拿刀子刺死了母亲,这件事决定了兰姆一生的道路,他独自一人挑起了赡养老父、照料疯姐的家庭重担。虽然曾暗自爱慕几位姑娘,但为了不使玛利流离失所,他一生未婚,后竟至于寄人篱下,求个食宿之所。
人性是一种相当微妙的东西,它既有顽强的生存力,又有灵活的适应性。将眼泪化为微笑,也许就是人在患难中自我防护的一种本能。正是这种遭际所形成的特殊性格,决定了兰姆不可能采取一般的爽朗明快和浅易的语言,他的风格像是突破了重重障碍,从大石下弯弯曲曲发芽生长,终于开放的奇花异草。 他的随笔幽默风趣,他把个人的不幸升华为美妙的文学作品。他说:“我练成一种习惯,不把外界事情看重——对这盲目的现在不满意,我努力去采取一种宽大的胸怀;这种胸怀支持我的精神。”他的幽默就是一种含泪的微笑。《梦幻中的孩子》一文可为代表,少年时的失恋化为一个儿女绕膝,充满天伦之乐的美梦。置身在高等学府,他虽然一生痛恨自己失去在这里“享受娱情怡性的精神养料”的机会,但他却以梦幻式的笔调把自己看成那些拥有学位一样的人中的一员,陶醉其中,留恋忘返在他的手下,出现了多少充满悲怆情调的神来之笔,如《南海公司回忆》《三十五年前的基督慈幼学校》,这足以说明人类的悲哀、世界的烦恼、令人痛苦的创伤从未离开过他,然而正因为如此,对于一点点的生活享受他 用心爱心专心4 都一点点地细细琢磨。他写了《扫烟囱的小孩礼赞》,特别赞美他们偷偷钻进阿仑得尔城堡,躲在雪白的被单下安然入睡他这样写,透露出这位深沉的幽默作家慈母一样淳朴、博大的胸怀。英国批评家沃尔特·佩斯说“他于自己博大的同情心而赢得了一种持久的道德影响”。
在兰姆的随笔中,庄严甚至悲惨的东西和快乐的东西奇妙地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苦人,也是一个好人,他的随笔乃是一颗善良的心灵所发出的含泪的微笑。 八、布置作业 找出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 用心爱心专心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