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3.9古瓷器一、基础考查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湮没(mò) 晌午(shǎnɡ)寒碜(chen) 谦虚(qiān)B.鳟鱼(zūn) 匮乏(kuì)耷拉(dā) 踌躇(chú)C.淳朴(chún) 宽裕(yù)蓦地(mò) 目眩(xuàn)D.遐想(xiá) 娉婷(pīn)奢侈(chǐ) 害臊(sào)解析:选D。“娉”读“pīnɡ”。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瓷器 掺杂 奢侈 彬彬有礼B.飘浮 忧郁 寒碜 年深日久C.章法 笼罩 害臊 一厢情愿D.扭捏 报筹 校订 赏心悦目解析:选D。筹—酬。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我最初见到一只瓷茶杯,看见上边那些样子奇奇怪怪、有男有女的小人儿,就觉得有点儿喜欢(难道现在会讨厌吗?),虽然他们画得既不合章法,又不讲透视,好像不受任何因素限制,只是没着没落地在那儿飘浮着。B.另一件上,还是这位女士,也许是另外一位,(因为在茶杯上的人物千人一面)正待扭扭捏捏地走进停靠在安静的花园小溪这一边的一只彩船;但是,她那只脚,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如果我们按照它那翘起来的角度计算的话,却要恰恰落在小河那一边的开满鲜花的异国草地上,离这边的河岸要有一弗隆那么远呢!C.昨天晚茶时分,我和堂姐把最近买的一套精美的蓝色古瓷茶具第一次拿出来使用。我们一边品着熙春茶(这种茶,我们这些习惯守旧的人一直爱在下午饮用,并且不掺杂别的什么花样),我一边把瓷器上的优美杰作向她一一指点。D.每逢想买一件花钱不多的小小奢侈品(唉呀,我费多少口舌才能劝得你答应下来!),早在两三天以前咱们就得辩论一番:一个说行,一个说不行,掂算来,掂算去,还要想好这笔开支出自哪一项,哪一项用度可以省去,钱正好一般多。解析:选B。小括号前的逗号移到小括号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近几年,我们的情况真是好转了,所以才有闲钱来买这一类赏心悦目的小玩意儿——话说到此处,突然袭来一阵感伤情绪。B.每年到了十二月三十一日晚上,咱们就算账,绞尽脑汁寻找超支的原因。C.不过,听她讲到我们阔气了云云,我感到好笑,因为那仅仅是她那情有独钟的幻想所产生的一种错觉。D.过去,咱们走路;今天,就得坐车,就得比你所津津乐道的那种收入不多的美好往日过得略好一点儿,躺得稍舒服一点儿,这样做是理智的。解析:选C。“情有独钟”应改为“一厢情愿”。.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有时,柔和比风暴更有力量。我们的声音柔和了,________;我们的目光柔和了,________;我们的面庞柔和了,________;我们的身体柔和了,________。柔和并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①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②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③就更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④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纱窗A.④②①③ B.②④③①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解析:选B。“声音”对应“渗透”;眼睛是心灵之窗,“目光”对应“心扉的纱窗”;“面庞”对应“温暖的诚意”;“身体”对应“平等的信念”。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不求答案的叩问陈 益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来,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来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来也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来,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也没可能。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指归。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可惜,往往很晚才懂。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己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来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选自《散文》)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B.这么多年来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C.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D.文中写到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E.母亲身上的多种优秀品质使得每一个认识母亲的人都很敬重她,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包括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解析:选CE。A项“没有给我们留下”“精神财富”错。B项“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错,应该是“勤劳”。D项“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错,应该主要是为了突出当时一家人生活的温馨。7.日本友人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篇文章作者着力刻画母亲的性格特点,用具体鲜活的事例写出了母亲的勤劳、乐观、朴素等品格。答案:可敬之处:母亲的任劳任怨(勤劳)、温厚乐观、平凡朴素、担当起哺育四个子女的重任等。8.从行文思路来看,文章后半部分引子贡与孔子的对话跟前面回忆母亲的内容有何联系?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创作意图。文章的前半部分着重回忆母亲,后半部分则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作者的这种联想实际上是将母亲勤劳不息的品格上升到“生无所息”的高度,很耐人寻味。答案:母亲虽平凡,她一生忧虑辛劳不肯停歇的精神特质与圣贤孔子勉励子贡“生无所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教诲是相通的。这种由此及彼的相关联想,正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意思对即可)9.文章结尾说“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请结合文意及自己的感悟,并联系现实对作者“叩问”的“答案”加以探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探究能力。对本题的作答应涵盖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指明“叩问”中“两者”的具体内容;结合文意,分析作者的本意;联系现实探究作答。答案:(1)叩问的具体内容:“两者”是指“快快乐乐地踱步”和“充满忧虑地攀缘”这两种人生态度。(2)作者虽然说“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其实作者的答案就隐含在文中,即人生应“充满忧虑地攀缘”。理由:母亲任劳任怨,辛劳一生;作者自己“多年来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孔子教导子贡要“生无所息”。(3)在奋斗的过程中,辛劳疲惫之时,不妨停下来歇息修整(快快乐乐地踱步),蓄积力量之后再出发。(其他言之成理亦可,但不得脱离作者本意——“人生需要奋斗”这一前提,泛泛去谈享乐主义等。)三、语言表达10.《古瓷器》一文,用以前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作对比,以前清苦却有乐趣与现在闲适却嫌寡淡作对比。请用正反对比的方法,为下面的观点添加论证文字,使观点得到论据的支撑。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举同一例论证,分别阐述其经磨难而生和贪安逸而亡的状况。答案:两粒种子躺在泥土里,春天到了,一粒种子破土而出。而另一粒种子说道:“我没那么勇敢。我若向下扎根,也许会碰到岩石;我若向上生长,也许会伤到我的茎。”于是它甘心待在泥土里。几天后,它被一只母鸡吃掉了。11.阅读下面的材料,给“筑”下一个恰当的定义。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超过60字。筑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在两千年前就非常流行,是用竹尺击打其上的五根弦发出不同的声音,演奏时一只手持筑,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一只手拿着竹尺击打。最初人们用一截木头绷上弦后拿来击打发声,由于其声慷慨激昂,非常适合人们和歌时击打节奏,因而得以广泛流传。这种呈棒状的击弦乐器今虽已失传,但不少史籍中为我们留下了与它有关的只言片语,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而歌送荆轲的故事。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对其也有注解:“筑,以竹击之成曲。五弦之乐也。从竹,从筑。筑,持之也。竹亦声。”《汉书·高帝纪》应劭对“筑”的注解是:“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名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下定义的题目要注意筛选出语段中所有的重点信息。比如这个语段中与“筑”这个乐器相关的信息有:古代的一种乐器、现已失传,主体是一个棒状的木头、上面有五根弦,是击打乐器,演奏时用竹尺击打,发出的声音慷概激昂、适合人们和歌等。然后找一个带有种属概念的语句(如,筑是一种古代的击打乐器),再把相关信息放入这个句子即可。答案:(示例)筑是用一截棒状木头绷上五根弦用竹尺击打时能够发出慷慨激昂、适合人们和歌声音的古代流传很广而今已经失传的一种击弦乐器。12.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话题,另写一段话。要求:使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示例:河,欢快地流淌,不被截断;鸟,快乐地飞翔,不被束缚;人,自由地生活,不被灾难打断。这就是幸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注意分析题干的要求和示例的特点。题干要求另选话题写一段话,“另选话题”的意思是不再使用“幸福”这个词语。修辞的手法、句式的要求是硬性的规定,不能改变。仿写时可以思考哪些内容能够体现人类的生活状态:前两句是自然的,后一句是人的,最后一句是总括。答案:(示例)云,悠闲的飘浮,不被吹散;蜂,优雅地采蜜,不被驱赶;人,自在地活着,不被逆境困扰。这就是快乐。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