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师说》教案[教学要求]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韩柳的“古文运动”。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学习韩愈“奋不顾流俗”的精神。3、了解文章有关“教师”方面的见解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1、分析文章重点词语,学习文章的论证特点。[教学重点]1、理解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教学设想]1、本文在字面上不难疏通,但文中的“古”、“师”、“道”等含义值得深究。2、安排两个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简介背景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现在,教师的地位也一直在提高,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上,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教师甚至有“臭老九”之称,仅在道士、和尚等闲杂人士之上,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台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骂,指目牵引,而增于言辞。愈以是和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可见作者作《师说》是由于现实的原因,现实“耻学于师”的严重性,更能看出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难能可贵。二、联系背景,分析文章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疏通文章,着重分析几个重要字词:道、师、耻、之、于、学者、从而、所以等。并在文章疏通的基础上,分析文章内容。第一段:1、读准停顿惑/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吾从/而师之 2、理清思路提出论点(学必有师)→教师职责(传道受业解惑)→从师必要(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小结: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必要性,即“学必有师”。第二段:1、体察语气嗟乎!师道之不存也久矣!(慨叹以往,有遗憾之意。)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悲叹现实,抒无奈之情。)2、理清思路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愚益愚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择师教子小学而大遗其身耻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智不能及士大夫族----群聚而笑小结:这一段就是通过三种对比,采用了对比论证,说明现在“耻学于师”以及它的危害性,再次说明“学必有师”。第三段:1、理清思路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孔子行、言为证→师生关系、师道关系小结:本段文字以“孔子求师”对前面的从师学习态度进行重申,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的概括,这是一种相对的、发展的观点。第四段:此段文字说明写《师说》的缘起-----“李蟠师余”。但从全文来看,这不仅是写给李蟠的,更是写给“士大夫之族”的。总结:这篇文章在第一段提出了中心论点“学必有师”,并指出教师的职责,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在第二段用三组对比指出了如今“师道不复”的现实;在第三段以“孔子求师”再次说明“ 学必有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赞许了“李蟠师余”、“行古道”的精神,说明本文写作这缘。总而言之,段段不离“师”、句句不离“师”,“师”字贯穿全文。三、提出疑问,解决问题在学生基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1、韩愈所说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明确:不是,因为从第二段来看,教孩子写字、断句的老师不是他所讲的“师”,他所讲的“师”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教师所要传的是什么样的“道”?明确:文中说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传”指的是对这些经书进行解释的著作。而这“六艺”正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此可知,这里的“道”就是儒家思想。延伸:韩愈在《原道》中特创了圣人传道的历史“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可见,这“道”是由尧舜等圣人遗传下来的“治人之道”。3、“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这里的“古”字,说明是什么时候?明确:我国在先秦时期就形成的散文体例,出现了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这散文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到了东汉以后,出现了“骈体文”,这种文体有着严格的格式,长期统治着文坛,它不重视思想内容,只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到后来就导致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束缚了文学的发展。到了唐朝,经陈子昂、韩愈、柳宗元、杜牧等人的努力,实现了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尤其是韩、柳二人,总结了先秦以来我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形成了一股文学变革的潮流。由于这种文体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立,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后人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又由于这“古文”是对先秦散文的发扬,因此这“古”应该是先秦时期,两汉之前。4、本文有关“教师”的见解,其进步性、局限性表现在哪里?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进步必:指出教师不仅是教学生写字、断句的,更是“传道受业解惑”的;减轻了教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和封建专制性,对自古以来的“师道尊严”提出了挑战。扩大的教师的范围,在现代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激增,每个都可以从他人那里接受信息,进行学习。局限性:把教师“传道”的内容专于儒家思想,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不合理的。四、教学后记五、板书设计古今学必有师耻学于师师今古李蟠师余孔子求师批时俗------嘉古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