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语文版 / 必修第四册 / 第三单元 人生如舞台 / 10 哈姆莱特(选场) 莎士比亚 / 《哈姆莱特》课件

《哈姆莱特》课件

  • 2022-06-16
  • 81页
  • 712 KB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下第后上永崇①高侍郎高蟾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赏析】关于此诗有一段本事,见《唐才子传》:“(高蟾)初累举不上,题诗省墙间曰:‘冰柱数条搘②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怨而切。是年人论不公,又下第。上马侍郎③云(诗从略)。”晚唐科举场上弊端极多,诗歌中有大量反映,此诗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唐代科举尤重进士,因而新进士的待遇极优渥,每年曲江会,观者如云,极为荣耀。此诗一开始就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来作比拟。“天上”、“日边”,象征着得第者“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地位不寻常;“和露种”、“倚云栽”比喻他们有所凭恃,特承恩宠;“碧桃”、“红杏”,鲜花盛开,意味着他们春风得意、前程似锦。这两句不但用词富丽堂皇,而且对仗整饬精工,正与所描摹的得第者平步青云的非凡气象悉称。 《镜花缘》第八十回写打灯谜,有一条花名谜的谜面就借用了这一联现成诗句,谜底是“凌霄花”,非常贴切。“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所以非凡,不就在于其所处地势“凌霄”吗?这里可以体会到诗句暗含的另一重意味。唐代科举惯例,举子考试之前,先得自投门路,向达官贵人“投卷”(呈献诗文)以求荐举,否则没有被录取的希望。这种所谓推荐、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后来弊端大启,晚唐尤甚。高蟾下第,自慨“阳春发处无根蒂”,可见当时靠人事“关系”成名者大有人在。这正是“碧桃”在天,“红杏”近日,方得“和露”“倚云”之势,又岂是僻居于秋江之上无依无靠的“芙蓉”所能比拟的呢? 第三句中的秋江芙蓉显然是作者自比。和为取譬的意象,芙蓉是由桃杏的比喻连类生发出来的。虽然彼此同属名花,但“天上”、“日边”与“秋江”之上,所处地位极为悬殊。这种对照,与左思《咏史》名句“郁郁涧底松,施离山上苗”类似,寄托贵贱之不同乃是“地势使之然”。这里还有一层寓意。秋江芙蓉美在风神标格,与春风桃杏美在颜色妖艳不同。《唐才子传》称“蟾本寒士,……性倜傥离群,稍尚气节。人与千金无故,即身死不受”,又说“其胸次磊块”等等。秋江芙蓉孤高的格调与作者的人品是统一的。末句“不向东风怨未开”,话里带刺。 表面只怪芙蓉生得不是地方(生在秋江上)、不是时候(正值东风),却暗寓自己生不逢辰的悲慨。与“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同样“怨而切”,只不过此诗全用比体,寄兴深微。诗人向“大人物”上书,不卑不亢,毫无胁肩谄笑的媚态,这在封建时代,是较为难得的。说“未开”而非“不开”,这是因为芙蓉开花要等到秋高气爽的时候。这里似乎表现出作者对自己才具的自信。不妨顺便说一句,高蟾在作诗后的第二年终于蟾宫折桂,如愿以偿了。【注】①永崇:唐时长安的坊名。②搘(zhī支):支,拄。③马侍郎:《全唐诗》作“高侍郎”。 (2011年高考江苏卷)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赤壁之战中,曹操中了反间计,杀掉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这也因为曹操疑心重,而蔡、张两人原本不是自己的部下。B.《家》中觉民为了逃婚离家出走,一星期后,觉新给他写了一封“非常恳切的信”,劝他为了一家的安宁,就不要回家了。C.《边城》中老船夫说翠翠“在梦中被一个人的歌声浮起来,上悬崖摘了一把虎耳草”,这个唱歌的人其实就是二老傩送。 D.哈姆莱特组织戏班子演了一出《捕鼠机》,通过这场奇特的“戏中戏”,最终证实了克劳狄斯杀兄娶嫂、篡位夺权的罪行。E.老葛朗台一看到查理留给欧也妮的梳妆匣,就掏出刀子想撬下一块金板,直到女儿拿出刀子以自杀护匣,他才不得不停手。【答案】BE 1.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剧作的艺术特点;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2.把握课文紧张激烈的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性格。3.理解剧作主题;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1.读准字音阿谀(ēyú)嗣(sì)位   戕(qiānɡ)害蟊(máo)贼忏(chàn)悔恭聆(línɡ)混淆(xiáo)禀(bǐnɡ)赋鞭鞘(shāo)繁文缛(rù)节山鹬(yù)国玺(xǐ) 2.解释词语孟浪:鲁莽草率。藩属:封建王朝的属地或属国。嗣位:继承王位。局促:狭小;短促;拘谨不自然。蟊贼:原指吃禾苗根、节的害虫,这里比喻危害国家、民众的坏人。淆乱:杂乱;混乱。吮吸:嘴唇聚拢在乳头或其他有小口儿的物体上吸取东西。 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牙慧:别人的只言片语。愚妄:愚昧而狂妄。宿怨:同“夙怨”。旧有怨恨;夙嫌。包涵:客套话,请人原谅。相形:相互比较。荒疏:(学业、技术)因平时缺乏练习而生疏。败坏伦常:损害、破坏伦理道德。万恶不赦:极端恶毒;罪恶多端,不容赦免。 3.辨析词义 4.走近作者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1564年生于英国特拉福镇的一个富商家庭。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兴趣。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也译为《麦克白》)。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逐渐兴起的新旧交替的时代。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对封建文化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激烈斗争。这个时期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家。 5.了解背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逐渐兴起的新旧交替的时代。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莱特的故事取材于中世纪的丹麦史,在莎士比亚之前这个故事就曾不止一次地被改编过,但莎士比亚却在旧有的故事框架上写出了一部具有全新意义的作品。从情节结构来看,这部作品是一部典型的复仇剧。中心人物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他在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时,接到了父王去世的消息,于是赶回王宫奔丧。就在父王去世不到两个月,母后又嫁给了叔父克劳狄斯。克劳狄斯也因此攫取了本该属于王子哈姆莱特的王位。王子从父王的鬼魂那里得到昭示:自己不是死于意外,而是被自己的兄弟克劳狄斯毒害而死。 在这位戏剧大师的几部悲剧作品中间,就人物性格的内在表现来看。《哈姆莱特》是最令人觉得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最富于哲学意味的,因此也是最令后世议论纷纭的。其中如父王为恶叔所弑、王位被篡、母后与凶手乱伦而婚、王储试图复仇而装疯等基本情节,均可见于古老的北欧传说,特别是在丹麦拉丁文历史学家萨克索所著的《丹麦史实》的一篇《阿姆列特》中已有了故事的大体框架。这些尘封已久的原始资料,本来只记载着一些粗略的情节和苍白的姓名,毫无性格与动作可言,但在莎士比亚笔下,却出现了一群鲜活的人物。 6.开阔视野(1)剧情简介《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幕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的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也是为了整个社会、国家,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又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郁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要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莉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莉娅之兄雷欧提斯要为父复仇的心理,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属托好友传播他的故事。 (2)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生涯莎士比亚的戏剧写作分为3个时期:①历史剧和喜剧时期:作品有《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上、下)和《亨利五世》等9部历史剧,《驯悍记》、《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10部喜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这个时期的作品;②悲剧时期:作品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尤利乌斯·恺撒》、《雅典的泰门》、《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等; ③传奇剧时期:《暴风雨》等作品充满童话式的想像,富于明快的节奏。他的剧作中充满了诗化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所用词汇在15000个之上,并善于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其中许多语言已经成了英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汇。 本课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读课文第一、二部分)1.吃透文本第一部分:(开头至“我也决不会动起那么大的火性来的”)写从英国逃回来的哈姆莱特向朋友霍拉旭说明事情真相,商讨复仇计划。第二部分:(从“不要作声”至“他们的水泡就破裂了”写奸臣奥斯里克挑唆哈姆莱特比剑。 2.设疑激智(1)剧中主要冲突和冲突意义是什么?尽管矛盾重重,环环相扣,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矛盾始终是主要矛盾。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表面上看,是封建宫廷内部的斗争,但实质上却是新旧两种政治势力的斗争。克劳狄斯是英国日趋反动的王权的化身,在他身上,集中了一切封建统治者的狡诈残忍。而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二者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从所选的作品可以看出,克劳狄斯诡计百出,想方设法除去哈姆莱特,而他惯用的手法是借刀杀人,这不仅反映出了封建统治者的残忍,也显现了他们的色厉内荏。 而哈姆莱特一次次识破诡计,推动情节发展,斗争由暗而明,转为更加激烈。四人的同归于尽,表明代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人文精神与封建势力的势不两立,以及资产阶级者斗争的决心。 (2)在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里,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他能不能避免与对手同归于尽的结局?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如何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以及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前一件事情表现了哈姆莱特敏感、机智,后一件事情表现了他草率、冒失。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他总是被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从课文来看,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阴谋诡计。和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鲁莽草率,不善于制订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他答应了“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他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 (3)如何正确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形象,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加上他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4)哈姆莱特这个形象为什么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哈姆莱特是一个英雄,但却是一个充满了悲剧的英雄,他被阴谋所杀,他因为封建势力的强大而亡,这是一个悲剧,而悲剧多具有一种深刻的美。悲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只是为了赢得人们一掬同情的眼泪,而是要通过悲剧产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思索。 在《哈姆莱特》这一不朽剧作中,始终存在着善良与邪恶之间的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哈姆莱特作为该剧的主要角色,他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处于这激烈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身为王子的哈姆莱特被莎翁塑造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心爱的恋人奥菲莉娅,可以说,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然而,这美好的生命时光瞬息之间又消失了,他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呢?我们看到,当时的丹麦宫廷一片混乱,老国王奇怪地驾崩,王后改嫁给新王,国外敌军压境,国内群情激愤、一触即发,而宫中却在通宵达旦地酗酒取乐,这一切,都在哈姆莱特年轻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从而使他郁郁寡欢,认为人间不过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些已经为王子年轻的生命注入悲剧的因素。 面对阴险狡诈的新王,哈姆莱特开始了孤身复仇的行动:为了复仇,他失手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佯装疯狂失去了深爱的恋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后,在一场血淋淋的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牢狱”般的宫廷中。哈姆莱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关键在于构成这一切的矛盾冲突,悲剧正是通过对冲突必然性的揭示,通过对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表达对真善美的肯定。哈姆莱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的身上,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答案】B(A.拖沓,宁(nìnɡ)缺毋滥;C.若即若离,稽(qǐ)首;D.宵禁,数(shuò)见不鲜) 【答案】B(B.久假不归:假:借;归:归还。指长期借去,不归还。在这句话中“久假不归”被误用为长期请假不归。A.一文不名: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C.不易之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D.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3.下列有关文句依次出自哪部作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②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④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A.红楼梦  论语  三国演义  哈姆莱特B.西厢记  庄子  三国演义  窦娥冤C.西厢记  论语  水浒传   窦娥冤D.红楼梦  庄子  水浒传   哈姆莱特【答案】A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有人认为只要学好数理化就可以了,语文学得好不好没关系,这个看法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之,如果语文学得不好,数理化等其他学科也就学不好,常常是一知半解。就是数理化等其他学科学得很好,你要写实验报告,写科研论文,没有一定的语文表达能力也不行。 ①但语文却是学好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②语文学得好,有较高的阅读写作水平③就有助于学好数理化等其他学科④我们并不否认数理化的重要性⑤就有助于知识的增广和思想的开展A.②⑤③④①B.④②⑤③①C.④①②③⑤D.②③⑤④①【答案】C 5.选出与其他三项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A.因为两国之间的友谊,必须让它像棕榈树一样发荣繁茂。B.一头畜生要是做了一群畜生的主子,就有资格把食槽搬到国王的席上来了。C.两个强敌猛烈争斗的时候,不自量力的微弱之辈,却去插身在他们的刀剑中间。D.他这一艘满帆的快船,也决不是我们失舵之舟所能追及。【答案】C(C项中的“刀剑”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其余三项均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的“四大悲剧”。B.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文艺创作要莎士比亚化”,高度评价了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C.欧洲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D.在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还有意大利薄伽丘的小说《十日谈》、法国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英国乔叟的小说《坎特伯雷故事集》等。 【答案】A(《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其四大悲剧还有《麦克白》)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三部分)1.吃透文本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至结尾)写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与敌同归于尽。 2.设疑激智(1)如何理解《哈姆莱特》的现实性与浪漫性?我们首先看看它的现实性。虽然《哈姆莱特》的剧情发生在中世纪的丹麦,但是从剧中我们可以联想起当时英国的现实。剧中所发生的种种冲突,恰恰真实地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矛盾。在悲剧一开场时,莎士比亚描写的就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局面。丹麦王的突然死去、鬼魂的出现,种种现象都给人一种劫难临头的感觉。从这一切可以看出,当时是一个乱世,难免要发生非常变故。 当权的国王克劳狄斯,在这乱世中扮演了一个丑恶的角色。他狠毒地害死了亲哥哥,篡夺了王兄的王位,又诱骗了王后,高高地坐在王位上。他分明是一个杀人犯,一个万恶不赦的小人。但是,他掩饰着内心的丑恶,在众人面前,带着仁慈贤明的假面具。为了试探哈姆莱特发疯的原因,耍手段派人刺探。为了达到目的,自己躲在暗处,不公开对付哈姆莱特,暗地里却两次安排借刀杀人的诡计,试图杀害哈姆莱特。从克劳狄斯的卑鄙行径可以看出,他并非一般的封建社会的暴君,他有封建专制君主的暴虐,也有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冒险家的狡诈。 克劳狄斯身为国王,却荒淫无度,每天只知道饮酒作乐,朝臣们也都致力于取悦君王。我们以波罗涅斯为例,他身为御前大臣,却昏庸无道,一味地献计、偷听、告密,为了卑鄙的勾当连自己的女儿也出卖,最后连自己的性命也没有保全。这一切都是腐朽的官僚制度的产物。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是哈姆莱特的两个儿时好友,为了奉承主子,甘当国王的密探,出卖朋友。总之,这些统治者的形象是:徒有冠冕堂皇的外表,内心却阴险狡诈,他们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为了谋私利,不惜做伤天害理之事。旧的封建关系已经被瓦解了,统治集团受到了新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恶习的影响,一股强大的社会恶势力正是由这样一批统治者形成的。 作者在运用现实主义手法的同时,也融汇进了浪漫主义的因素,从而使剧作的内容和形式更为和谐统一,色彩更为丰满诱人。作者的笔触,通过巧妙运用对白,透视出了人物的复杂深邃的感情世界。另外,通过想像而构成的一幕幕奇特怪异的场景,诸如夜半城楼鬼魂的显现,“戏中戏”的巧置机关,荒芜墓地中的戏谑与格斗等等,更是引人注目,动人心弦,充满浪漫诡谲的色调。 (2)如何认识奥斯里克和雷欧提斯这两个人物形象?奥斯里克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大臣。他见风使舵、圆滑世故,表面上看起来是个好人,但实际上相当狡黠。他主动为奸王出谋划策,并游说哈姆莱特,这个人是封建罪恶势力的自觉帮凶。对于这一点,哈姆莱特对他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他憎恶至极。雷欧提斯是一个令读者同情、惋惜的人物形象。由于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他充当了奸王刺杀哈姆莱特的工具。最后害人反害己,他是宫廷阴谋斗争中的牺牲品。 (3)哈姆莱特明知老奸巨猾的克劳狄斯想借他人之手除掉自己,为什么还要单枪匹马去迎战,以致以悲剧收场?①无比的仇恨让他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父王被杀害,母后被奸污,国恨家仇让主人公不顾一切。而克劳狄斯对警惕的哈姆莱特使出借刀杀人的伎俩,二者是你死我活的斗争。②人文主义思想更加坚定了主人公向邪恶宣战的信念,正义的火焰已在其心头燃起,他有充足的理由和信心去面对决斗。 ③哈姆莱特身上存在着弱点,一是脱离了群众,孤军奋战必然导致失败的结局;二是年轻气盛的他怎么也难以想到克劳狄斯竟有如此狠招:让他胜则饮毒酒而死,败则遭毒剑而亡。 (4)《哈姆莱特》在文学艺术上具有什么特点?①生动丰富的情节,清晰的线索(复仇:哈姆莱特为主线,雷欧提斯为副线),形成多样化的戏剧冲突,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哈姆莱特由快乐王子变成忧郁王子),真实可信。③广阔的社会背景(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宫廷——家庭、深闺——墓地、乡下——城市),人物活动与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后者为前者服务。④丰富多彩且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哈姆莱特:先语言明快,后忧郁。双关语:“生存还是毁灭。”) (5)节选的这部分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表现在哪里?生动性表现在;一是表面波平如镜,人物都客客气气、温文尔雅,但背后的阴谋却令人不寒而栗;二是人物语言或文雅或质朴,或缓或急,非常生动;三是人物形象生动,个性突出,如国王的阴险、雷欧提斯的良心未泯、哈姆莱特的正直勇敢。丰富性表现在:一是两个报仇的线索交织在一起,哈姆莱特与国王的矛盾,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的矛盾;二是比剑时各人的言行、心理,极具个性,复杂多样;三是结局的出人意料及哈姆莱特的嘱托,都有丰富的内涵。 (6)如何理解“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这一说法?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而文艺复兴的一个基本思潮是人文主义的觉醒,《哈姆莱特》的主题就是歌颂人文主义的理想。哈姆莱特赞叹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体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切关注。哈姆莱特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人文主义的化身,相比之下,克劳狄斯则是一个封建等级秩序的维护者,是人文主义的反面形象。 哈姆莱特向克劳狄斯报仇,可以理解为人文主义向封建等级秩序挑战,只是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人文主义的刚刚兴起,哈姆莱特在复仇的过程中,最终灭亡了,但他也亲手杀死了克劳狄斯,揭示了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完全胜利的艰难性。 (7)如何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哈姆莱特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人物形象。如歌德把他复仇的延宕归结为他的懦弱无能、多愁善感;柯勒律治认为敏感与过多的思考才造成了他的悲剧;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对哈姆莱特这个人,人们大致有以下几种理解: ①哈姆莱特是一个快乐的王子。他在国外留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对人生、对世界都有新的看法。他是一个有着美好理想的青年,希望自己的国家也同样美好。②哈姆莱特是一个忧郁的王子。父亲被害,母亲再嫁,友情、爱情的背叛,一系列变故接踵而来,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变得冷静而清醒,看到了现实的丑恶。为父亲复仇的意念,又引导他投入现实斗争中。他对现实罪恶的认识越深刻,他的内心就越痛苦,以至于对自己原有的理想产生了怀疑,陷入思想危机,这才变得精神忧郁。 ③哈姆莱特是一个有思想的王子。他目光敏锐,思想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当他听到父亲的鬼魂揭发事情真相后,马上意识到一切反常现象的根源在于时代的颠倒混乱,自己的责任不仅是为父报仇,而且还要重整乾坤。“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哎,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他开始探索完成任务的最佳途径,但这又不是他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及的。总之,哈姆莱特这个典型形象性格极为丰富,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进步性与局限性。他热爱人类,善于思索。他的性格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他忧郁的个性基调,但从全剧看,他的性格又是欢乐、忧郁、延宕等方面的统一。 【答案】B(A项,参与yù;C项,沉湎;D项,凤毛麟角) 【答案】C(C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A浑身解数: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手段本事。B不时之需: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出现的需要。D权宜之计: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多年来,红桥市场凭借丰富的商品、可靠的质量、合理的价格、周到的服务吸引了大量顾客,其中有20%是国际友人慕名前来。B.未来五年内,所有公共交通设施将配备红十字急救箱,并对司乘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培训,以有效增强公共交通设施的安全。C.艺术团将传统表演与现代舞台科技相结合,大胆创作出一批符合当代观众欣赏的节目,使皮影戏这一古老剧种焕发了青春。 D.西方国家对孔子学说并不陌生,早在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的许多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孔子思想,就已通过传教士传到西方。【答案】D(A项,句式杂糅,应为“其中有20%是国际友人”;B项,搭配不当,“公共交通设施”不能“培训”;C项,成份残缺,应为“符合……口味或需要”) 4.与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对应正确的一项是()①他,头戴峨冠,身佩兰草,徜徉在汨罗江畔,为民生多艰“长太息”,当国家衰亡之时,仍以纵身一跃坚守着理想。②他,少年从戎,立志报国,跃马于大江南北,为收复中原而“挑灯看剑”,抒写理想抱负,以豪放词风闻名词坛。③他,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标志性人物,擅长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一曲《滚绣球》感动古今。 ④他,善于用十四行诗抒写人性,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天才,创造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脍炙人口。A.①屈原 ②陆游  ③马致远 ④莎士比亚B.①宋玉 ②辛弃疾 ③马致远 ④巴尔扎克C.①屈原 ②辛弃疾 ③关汉卿 ④莎士比亚D.①宋玉 ②陆游  ③关汉卿 ④巴尔扎克【答案】C 5.在横线处填入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明清以后又不断发展,最多时有6000多条②这些地区都是您感受胡同文化的好去处③据统计,北京现有胡同1000多条,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老北京景观④现今胡同景观保存相对完好的区域有东城区、西城区和前门地区⑤北京胡同最早起源于元代 A.④②⑤①③B.④②③⑤①C.⑤④①②③D.⑤①③④②【答案】D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哈姆莱特认为,他和雷欧提斯比剑,“如果失败,那我也不过丢了一次脸,受他几击罢了”,由此可见,他对对手的估计明显不足,对已经设计谋害过自己的国王缺少清醒的认识。B.奥斯里克下去后,霍拉旭说,“这一只小鸭子顶着壳儿逃走了。”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此类小人物的可笑可憎。C.哈姆莱特说:“他(奥斯里克)在母亲怀里的时候,也要先把他母亲的奶头恭维几句,然后吮吸。”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奥斯里克从小就谦恭有礼,懂得感恩。 D.霍拉旭:“啊,我的好殿下——”这个破折号表明说话被打断。【答案】C(这个比喻揭露了奥斯里克的性格特点:靠恭维别人撑场面过日子。) 吹呴(xǔ)呼吸,吐故纳新【原文展示】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庄子·刻意》 【名句背景】庄子在论述养身的道理时,对社会上的人进行分析,一类是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行为上力求高尚,语言上抨击社会的,这是山野隐士;一类是思想上推崇仁义忠信,行为上恭俭谦让,以自己修养为主的,这是教育家;一类是谈论立大功,成大名,讲究君臣礼节、尊卑名分、平治天下的,这是官员们;还有一类人靠山依水、闲散舒适、享受自然,他们与世无争,恬淡无为。庄子就赞赏这样的人生态度。 【名句译释】张口呼吸,吐出体内的浑浊气体,吸进新鲜空气;练习像熊一样悬吊在树上,像鸟雀一样伸展身体,为延长寿命罢了。吹呴:吐气。出气快叫吹,出气慢叫呴。 【名句评析】庄子的本意是叙述像彭祖那样长寿的人如何修养锻炼,作深呼吸,吐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不刻意追求,顺其自然,恬淡无为。到了魏晋时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继承和发展了道家的修身方法,创造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锻炼养生。后来,人们用“吐故纳新”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免费下载!感谢使用!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