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关汉卿窦娥冤
戏剧知识简介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中国古典戏剧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戏剧是什么?戏剧是一门集舞台、语言、音乐、肢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艺术。戏剧的组成要素:文学(剧本)音乐(伴奏、音响效果、唱腔)美术、雕塑(布景、灯光、舞台)舞蹈(动作、姿态)表演(中心要素)
戏剧分类:(1)按作品的内容性质分:悲剧喜剧正剧(2)按表演形式划分: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诗剧(3)按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不同:历史剧、现代剧。(4)按作品容量大小和结构:多幕剧、独幕剧(5)按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川剧、秦腔、黄梅戏等
把握戏剧语言舞台说明:包括人物表、环境、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的姿态、动作、表情等。人物的对白和唱词:包括独白、旁白、对白。戏剧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戏剧结构:幕(戏剧情节发展在时间上的一个大段落)场(小于“幕”的一个情节单位)
同一剧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属不同的种类。如:《雷雨》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和结局——悲剧根据艺术形式——话剧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多幕剧根据所反映的时代——现代剧
元杂剧知识简介
体裁特点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
体裁特点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体裁特点在内容上,杂剧的每一折均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元杂剧的主要部分,包括宫调曲牌名称和曲词。剧本里唱词前面都标明宫调与曲牌的名称,如[正宫·端正好]、[商调·集贤宾],“正宫”、“商调”是宫调名称,“端正好”、“集贤宾”是曲牌,即曲子的名称。曲谱是固定的,戏曲家按谱填词即可。元杂剧规定一折戏只能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首尾一韵;还规定一本戏由一个角色唱到底,其他演员只有道白。男主角唱的叫末本,女主角唱的叫旦本。
元杂剧角色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末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还有副末、冲末、大末、二末等。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旦、花旦、老旦、小旦等。净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有净、副净、二净之别。杂是杂角,如孤(官员)、祗(zhī)从(侍从)、孛老(老头)、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书生)、邦老(盗贼流氓)等。
元杂剧角色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末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还有副末、冲末、大末、二末等。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旦、花旦、老旦、小旦等。净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有净、副净、二净之别。杂是杂角,如孤(官员)、祗(zhī)从(侍从)、孛老(老头)、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书生)、邦老(盗贼流氓)等。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语音茶座---------检查预习当垆(lú)临邛(qióng)变徵(zhǐ)知契(qì)情怀冗冗(rǒng)鼓三通(tòng)忤逆(wǔ)燕侣莺俦(chóu)苌弘(cháng)孛老(bó)绣闼(tà)刬的(chǎn)罪愆(qiān)撚断脊筋(niǎn)恓惶(xī)祗候(zhī)桃杌(wù)喝撺厢(cuān)提防(dī)盗跖(zhí)尸骸(háí)错勘(kān)杳无(yǎo)瀽(jiǎn)前合后偃(yǎn)湛湛青天(zhàn)石陌荒阡(mò)(qiān)哥哥行(háng)鳏寡孤独(guān)(guǎ)亢旱(kàng)
★词语驿站---------检查预习浑家:指妻子争奈:怎奈,无奈处分:责备知契:知己燕侣莺俦:比喻夫妻忤逆:不孝顺看觑:照看,照顾刬的:平白无故的,怎的执料:照料,料理糊突:混淆则是:只当是葫芦提:糊涂暄:炎热干家缘:操劳家务亢旱:大旱搬掉:哄骗,挑唆典刑:按法行刑寿延:寿命长恓惶:烦恼不安的样子错勘:错误的判断灭罪修因:消除掉今生的罪孽,修得来世的福分昏聩:眼花耳聋,比喻头脑糊涂,不明是非负屈衔冤:背负委屈,心中怀着怨恨或冤枉人到中年万事休:人到中年就没什么前途了一马难将两鞍鞴:比喻一个妇女不能出嫁两次覆盆不照太阳辉:比喻衙门暗无天日,也比喻遭受冤屈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黄金是世俗所宝贵的,从小相交到白头的朋友是很少的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速读感知,整体把握】1.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
窦娥七岁时,父亲为进京赶考需要盘缠,同时借有蔡婆婆二十两银子(本息四十两)无法偿还,便把窦娥卖给蔡家做童养媳。不料窦娥丈夫早死,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她勤俭操家,奉养婆婆。蔡婆婆外出向赛卢医讨账,被骗荒郊野外害命,张驴儿和他父亲路过,救了她。张氏父子以此强迫要娶她婆媳俩。【故事梗概】
张驴儿见窦娥不肯嫁他,便在窦娥为蔡婆婆所做羊肚儿汤里下毒药,想药死蔡婆婆来作要挟,不料竟药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反咬一口,给窦娥安上用毒杀人的罪名,把她扭上公堂。昏庸的官吏,不问青红皂白,严刑拷打她。窦娥宁死不屈,被判处斩含冤屈死,其鬼魂托梦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父亲窦天章,最终平反了冤狱,惩治了仇人。【故事梗概】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整体把握】楔子: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第一折:婆婆遭劫,张氏搭救;父子逼婚,窦娥争理。第二折: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第三折: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理清情节概述楔子和前二折的故事情节。楔子:主要人物()、()、()蔡婆婆窦天章端云梗概:蔡婆婆和8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家里比较有钱,职业是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婆婆。穷酸书生窦天章因()所以两年前借了蔡婆婆的钱,连本代利40两银子没有能力偿还。所以就决定将()卖给蔡婆婆抵债。端云3岁死了母亲,生的漂亮、性情善良,很讨蔡婆婆喜欢,于是将端云收养,将来做自己的()。并且给他改名叫作()。还额外给了窦天章10两银子作为应考用的盘缠。窦天章很是感激。进京赶考窦娥女儿端云儿媳妇
理清情节概述楔子和前二折的故事情节。第一折:主要人物()、()、()()蔡婆婆窦娥张驴儿父子赛卢医梗概:蔡婆婆去向()讨债,他无力偿还就想出一个()的主意。正巧被()撞见,蔡婆婆才幸免遇难。蔡婆婆十分感激,并且在无意中说出了自己家的情况。张驴儿父子遂生歹念——威逼蔡婆婆和窦娥与他们父子俩(),如果不答应就勒死蔡婆婆。无奈之下蔡婆婆将他父子二人带入家中,和窦娥说明缘由后并没有得到窦娥的同情,反而被窦娥说了一顿。张驴儿父子杀人灭口成亲赛卢医
理清情节概述楔子和前二折的故事情节。第二折:主要人物()、()、()()蔡婆婆窦娥张驴儿父子赛卢医赛卢医害怕再生事端,于是准备放弃行医到涿州()去。碰巧,得妻心切的张驴儿想要通过()独占窦娥。于是到赛那里来买毒药。一开始赛不肯给,后来被张驴儿威胁说如果不给就将他()的事情揭穿。有一天,蔡婆婆想喝(),张驴儿见机会来了,待窦娥熬好后将毒药放入其中。没成想蔡婆婆(),就让与张驴儿的父亲吃掉了。张驴儿的父亲因此毒发身亡。张驴儿恶人先告状将()告上衙门,审案的官人不辨是非,收了张驴儿的钱财就匆忙判案。结果一桩冤案诞生了。卖鼠药毒死蔡婆婆预谋害蔡婆婆羊肠汤闻到味道说很恶心窦娥
【窦娥形象】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在第三折中,窦娥的形象在剧烈的戏剧冲突中被塑造的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请思考:本折可以分几个场景?可分为三个场景:情节结构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场面情感性格点睛处押赴法场指天斥地且悲且怨高亢激越倔强不分好歹错勘贤愚路遇蔡婆负屈含冤如泣如诉哀切凄惨善良不要啼哭不要烦恼临刑发愿感天动地愈恸愈愤汹涌澎湃抗争官吏无心皇天从愿【窦娥形象】
【窦娥形象】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富于抗争精神的古代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美丽、勤劳孝顺,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活于昏聩腐败的封建吏治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窦娥悲剧的性格、壮美的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1、.《端正好》《滚绣球》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问题探究】《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滚绣球》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滚绣球》哪一句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哪一句最能表现窦娥的反抗精神?“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揭示出好人遭殃坏人横行的社会不公平,这是窦娥用生命换来的认识,流淌着包括自己在内的善良不幸者的悲痛,汹涌着对作恶多端却不遭报应之徒的无比愤怒。“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善良的窦娥虽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决不屈从上天的安排,她指天骂地、痛斥是非不分的天地,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在闪光。这是窦娥在生命的尽头用尽全力吼出的一句,多么悲恨,多么无奈,又多么痛快淋漓。
2、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从浪漫主义与现实精神的结合上赏析本折中窦娥三誓愿唱词。【问题探究】提示: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誓愿手法】
【誓愿手法】三誓愿昭示着天地应验窦娥奇冤,主要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其一,是当时社会人民怨情投诉无门而又需诉告的唯一途径;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其二见证窦娥冤情深重,强化悲剧气氛;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其三,吻合民众善恶有报心理,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引起观众强烈共鸣.其四表现作者鲜明爱憎和思想的人民性
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显然是矛盾的。关汉卿这样安排情节,也是他社会政治观点和人生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怨天”和祈“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结果。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窦娥的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反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语言欣赏】历来剧评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特色,即说白和唱词朴实自然、生动形象,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服务;曲词不事雕琢,以感情真切为主导,浅显中见深邃。语言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能很好的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连用四个“念窦娥”,一诉无辜获罪,二伤身首异处,三告身世孤苦,四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写尽窦娥婆媳死别的悲痛。多处杂糅古白话语,“只合把”“怎生糊了”“葫芦提”等,使说唱接近生活,韵味浓厚。[快活三][滚绣球]
动地惊天怕硬欺软顺水推船前合后偃吞声忍气杳无音讯怨气冲天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古陌荒阡六出冰花葫芦提【熟语把握】
黑白颠倒,善恶混淆;清白如玉,天理昭昭;含冤就死,心存不甘;冤情感天,冤狱重现;孝行天鉴,人神共愤。【典故作用】盗跖颜渊: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相信善良的人们都希望窦娥能幸福地生活着。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这样改,说明叶宪祖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