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窦娥冤》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2.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3.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学习重点】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学习难点】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元杂剧作家关汉卿: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位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堵堵一粒铜豌豆。”2、关于元杂剧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月为此外,男配角有副先_■主角)、外末哇年男子)、小末(少空L等;女5
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李(b6)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徒儿(小厮)。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注:本学案“拓展阅读”可查阅“宫调”知识)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④题目正名: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它不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可能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和写于戏报上。一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如《窦娥冤》的全剧(即第四折)结尾的“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秉鉴持衡廉访法”是题目,末句“感天动地窦娥冤”是正名,末句最后三字“窦娥冤”即简名。3、“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4、中国古典十大悲剧《窦娥冤》一--(元)关汉卿《赵氏孤儿》—(兀)纪君祥《精忠旗》一--(明)冯梦龙《清忠谱》一一-(清)李玉《桃花扇》一--(清)孔尚任《汉宫秋》--(兀)马致远《琵琶记》-(明)高则诚《娇红记》-(明)孟称舜《长生殿》一--(清)洪升《雷锋塔》一--(清)芳成培5、中国古典十大喜剧《救风尘》-(元)关汉卿《四厢记》(兀)王实甫《看钱奴》-(元)郑延玉《中山狼》-(明)康海《墙头马上》(兀)白朴《李逵负荆》"(元)康进之《幽闺记》--(兀)施君美《绿牡丹》-一-(明)吴炳《玉簪记》---(明)高濂《风筝误》一-(清)李渔、字词过关1、给下面的字注准确的读音:子酌纱畴一坦a楔一斟一浣一田当绣跖一愆一勘一怨老断盗罪错埋李一攫怨冤旱骸一过侯嗟一衔二亢尸蓦一祗一亲置()前合后偃()桃迅()遇迎青天()甘鑫()鳏寡孤独()哥哥江()古恒()荒旺()隅头()要弘化碧()查无音信()2、解释加点词语:①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②不提防遭刑纪()③错翅_()贤愚拉()作天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咀,)⑤我窦娥向哥哥让()有句言⑥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⑦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挂()⑧官吏/()无心正法⑨断送()出古陌荒阡⑩兀的()不是我媳妇儿三、走近文本,整体感知并理清文章结构:5
1、对照落实前面介绍的元杂剧知识。找出本文的戏剧语言(唱、科、白)、宫调、曲牌、角色的表现样式。请举例说明,在原文上注明“唱、科、白、宫调、曲牌”,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文中有哪些角色?答:本文出现的角色有卜儿(蔡婆)、2、概括故事情节。楔子部分的情节:第一折的情节:第二折的情节:第三折的情节:3、为窦娥制作一张简要的年谱,包括发生的主要事件和生活状况(不幸遭遇)3岁:7岁:17岁:约18岁:20岁:小结:由此可见,窦娥的一生,是的一生。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导学案1、鲁迅:“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窦娥身上有哪些美好的东西呢?窦娥之“冤”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或“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2、从窦娥悲剧形成的原因探究本剧主旨。的悲剧承担责任。)(探究窦娥的悲剧是什么造成的?谁应该为窦娥3、请相同的字数和结构概括“第三折”的三个情节及结构"⑴情节结构Y⑵⑶4、鉴赏【滚绣球】⑴概括主要内容⑵分析人物感情⑶分析写作手法⑷讨论: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5
5、诀别婆婆⑴你认为这一场景写窦娥与婆婆诀别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⑵这一场景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点呢?这对表达主题有什么帮助?6、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⑴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这四个典故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分别是、、。三桩誓愿的目的是什么?(2)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试说明理由。(3)对她的三桩誓愿与前文对天地的指责,你怎样理解?(4)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这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固学案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嗟(jie)怨罪愆(ym)衔(xiS)冤B.亢(kmg)旱刽(gui)子手提(di)防5
C.湛湛(zhm)D.鼓三通(tmg)阡陌(me)我(chSg)弘盗跖(zh1)2、对加粗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是①怎不将天地也生(产生)埋怨辨、判断)贤愚枉(徒然)作天向哥哥行(这里、那里)有句言⑦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推荐)②不提防遭刑先(刑法,开心)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自己)⑥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烧)③错勘(分⑤我窦娥些纸钱⑧官吏每(每每、常常)无心正法⑨断(丧失、毁灭)出古陌荒阡⑩兀的(这,与“兀那”意同)不是我媳妇儿[A.B.C.D.3.A.①③⑤⑦②④⑥⑧②③⑤⑥⑦⑧⑨⑩选出不是两个错字的一项[有日月朝暮旋,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辩,可怎生胡突了盗跖、颜源?B.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确原来也这股顺水推船!C.地也,你不分好歹何谓地!D.天也,你错看贤愚枉作天!4.《窦娥冤》中有的词语其字形与现代汉语一样,但意义则不同。请思辨各组中的加粗词,选出与现代汉语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A.鼓三通,锣三下,行动些,行动些;不提防遭刑先B.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C.我窦娥向哥哥行有何言;休推辞路远;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D.待我嘱咐他几旬话咱;你还有甚的说话;断送出古陌荒阡4.对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的分析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三桩誓愿典出于《庄子》、《太平御览》、《汉书》。B.三桩誓愿使主人公的反抗性格达到了顶点,使全剧达到了高潮,悲剧气氛达到了最高点。C.它塑造了一个勤劳、正直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形象。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强烈的愤怒之情以及坚决的反抗精神。5.背诵几支曲子“端正好”“滚绣球”。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