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语文版 / 必修第四册 / 第二单元 诗言志 /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 语文《归园田居》说课稿

还剩 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归园田居》说课稿  【设计指导思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一支粉笔一把黑板刷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联系旧知,精彩导入  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 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三、把握“归‘字,文本解读  (一)、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ī)、拙(zhuō)、亩(mǔ)、荫(yìn)、暧àì、吠fèì  (二)、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三)、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  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  提问:“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并思考这问题。(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思考、讨论、明确: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官场生活)  2、把“尘网”、“樊笼”比做官场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3、“羁鸟”、“池鱼”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讨论)  炼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  出仕是由于(一)、生活所迫。(二)、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引入写作背景)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一去三十年”实际应该是“十三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归向何处?  归园田。“守拙归园田”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过渡句。  1、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了什么景物?  “方宅十余亩,草屋89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十余”、“89”,一般来说,计数不确是乡里人的一种习惯,特殊的说,不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适、淡泊。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89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动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静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89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进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89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2、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明确: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  3、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明确: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一草一木也格外亲切,“性本爱丘山”。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一种满足与欣慰的情感。  诗人捕捉的是农村中司空见惯,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有拙朴自然的趣味,这一切与官场污浊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更加想归去。那么,归去如何呢?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表现了归后的感受。  1、“返”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  2、返自然后的“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的园田生活环境与官场的“尘网、樊笼”对比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  四、众生畅谈,体悟诗人(自由交流)  清高高雅正气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孤傲固守纯真恬淡超逸  五、艺术手法贯穿始终  1、情景交融。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 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2、比喻手法的运用。  喻自己是一只樊笼里的鸟,现辞官归隐就像鸟脱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的庸俗、黑暗;以“故渊”、“旧林”比喻乡土,贴切形象,能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描”。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手法;鲁迅的作品,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范例。  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鲁迅先生曾说过:“白描”并没有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即可。  4、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写人时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对比,写鱼时把回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  5、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诗意。  《归园田居》诗人代表作之一,能体现诗人的艺术风格。作品语言平淡,又富于诗意。诗人用自然的笔墨,使情景融为一体。笔墨之淡与意境之浓,笔墨之自然与意境之深远,妙含其间,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六、延伸思考,归隐原由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完成《名师一号》练习  八、板书设计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情景交融白描  归比喻  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对比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说老实话,本学期我上课基本不用多媒体课件。目的是想与之前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来做一比较:主要是比较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吸收信息情况。因为据有关教育部分调查显示:尽管多媒体课件的容量大,信息多,但学生的吸收能力相比之前老师只用一只粉笔一个黑板的情况,有所下降。于是我决定用好多媒体课件,唯我所用,只取所需。  《归园田居》,课堂上自我感觉挺满意的。课堂气氛较活跃。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古诗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  2、由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导入,联系旧知识,回顾旧知识,重温陶渊明的形象。  3、课堂上学生对陶渊明归隐的做法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表示敬佩、仰慕。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主要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4、整堂课充满了激情。  5、教师语速适中,教学节奏把握得好。  6、最令我满意的是板书设计。既简单又明了,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7、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做法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