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曹操短歌行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分为“长歌行”和“短歌行”。长歌、短歌是指曲调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文题理解】
曹操之最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赤壁之战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建安风骨”。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诗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毛泽东悲凉沉雄、慷慨激昂、感情丰富、意味深远【文学成就】
【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
【思考】课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忧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促的感慨,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朝露——光阴易逝,人生苦短(比喻)杜康——酒(借代)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郑风·子衿》——“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求贤如渴礼贤下士对贤才的渴求对贤才的礼遇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己时的欢快场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第三层】明明如月——贤才何时可掇——贤才难求比喻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胸怀大志,一统天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依?”——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比喻)“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渴望多纳贤才(比喻)“周公吐哺”——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用典)
抒发了作者因时光易逝、功业未就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招纳贤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忧人生短暂贤才难求功业未就【主旨】
【表现手法】一、引用。引《子衿》《鹿鸣》的诗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二、比喻。用“朝露”来比喻人生的短暂。用“明月”比喻贤才。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比喻贤才投主。用“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自己渴望多纳贤才。三、用典。诗末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贴切地表达了者宽大广博的政治胸怀,永不满足的求贤之心。四、借代。以杜康代酒。
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用典
在《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里曹操的性格特征是阴险、奸诈、残暴。这和曹操在《短歌行》等诗句中透露出的情操是否有极大的反差。形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研究性探讨】
1、小说体裁因素E、《三国演义》题材七实三虚,有些虚构故事的影响2、历史上民族关系因素C、宋朝的民族关系紧张;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对汉人实行高压政策,人心思汉。3、三国戏和评话本的人民创作性因素B、反对“暴君”、“奸相”造成的民不聊生,生活贫困。4、《三国演义》作者因素A、尊奉儒家朱熹的体系,未遵循司马迁的体例《短歌行》中透露出的曹操形象与传统的评价存在极大反差的原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