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荣誉与爱荣誉》导学案学习重点 1.记:积累本文重要的字音词语以及文本经典名言。2.读:领会本文议论思路,深入理解作者观点。3.写: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写一段议论文。4.练:分析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阅读识记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经典名言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释义:越仰视越觉得它高不可及,越钻研越觉得它坚不可入。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释义: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3.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经》)释义: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论中有毛病,就无法挽回了。4.人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孟子》)释义: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绩。5.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孟子》)释义:不合礼仪的礼,不合道义的义,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不肯做的。6.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史记》)释义:一千个人的随声附和,不如一位士人的正色直言。二、了解文学常识作者及背景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早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他与傅斯年等人发起成立“新潮社”,编辑出版《新潮》杂志。“五四”运动中,他与傅斯年被北大学生公推为代表,组织参加了“五四”大游行,并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五四运动”这一概念,也是由他第一次提出的。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他先后出任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校长。著有《科学与玄学》等。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罗家伦带领中央大学全校师生西迁到重庆,在这段时间,罗家伦给学生作了一系列演讲,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演讲词。《荣誉与爱荣誉》是一篇富有道德激情和使命感的文章,罗家伦把包括这篇文章在内的书取名为“新人生观”,表明他的写作目的就是试图引导学生和读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增强了启蒙意识,作为一个“五四”运动的亲历者、一个大学校长、一个教育家,这种启蒙意识就更加自觉和强烈,他自觉担当了人生导师这一角色,把培养教育学生看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单音字①懔然(lǐn) ②徽号(huī) ③譬如(pì)④作祟(suì)⑤灰烬(jìn)⑥宽恕(shù)⑦加冕(miǎn)⑧黯淡(àn)⑨头衔(xián)⑩骰子(tóu)⑪炫耀(xuàn)⑫臆度(yìduó)⑬侏儒(zhūrú)⑭汲汲求名(jí)⑮有辱门楣(méi)(2)多音字①度 ②藏③臭④磨(3)辨形组词①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2.涵咏词义(1)词义理解①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很好而得意的样子。②汲汲求名:急于得到好的名声。③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④无声无臭: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形容人没有名声或事情没有消息。
⑤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实,实际的成就;至,达到;名,名誉;归,到来。⑥上谄下骄:对上级谄媚,对下级傲慢。⑦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2)近义词辨析①不齿·不耻辨析 “齿”本为名词,指牙齿。在这里,“齿”是动词,有“说到、提及、并列、列为同类”的意思。“不齿”指不看作同类,不与同列,表示鄙视。“耻”是形容词,有“耻辱、羞愧、可耻”的意思。在这里,“耻”是意动用法,有“以为耻,以为可耻,以为是耻辱”的意思。“不齿”前边可以加“所”,构成“××所不齿”;“不耻”前边不能加“所”。“不齿”后边一般不接宾语,如果要接就必须在所接宾语前加“于”,构成“不齿于××”;“不耻”后边可直接接宾语,构成“不耻××”,表示“不以××为耻”的意思。运用 a.公孙弘虽然为舆论不齿;但是,他既不是无才,也不是无能,甚至还做了些值得大书特书的好事。b.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地汲取营养。②权力·权利辨析 “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又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前者如“国家权力”,后者如“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权利”则不同,它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跟“义务”相对)。运用 a.蒋介石削去了陈明仁带兵的权力,让其回总统府做了个中将参议。b.接受义务教育是少年儿童享有的权利。四、速读感知课文本文针对什么现实,阐明了什么问题?你能说说本文的论述思路吗?答: 答案 本文针对当时国人荣誉的观念“太不发达”的现实,区别了荣誉与名誉、虚荣、野心、荣宠的界限,明确了真正的荣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指出爱荣誉特别是爱集体荣誉的必要。第一部分(1—4段):提出论题,明确观点。第二部分(5—14段)。第一层(5—8段):辨析荣誉的含义。第二层(9—14段):强调荣誉的条件。
第三部分(15—17段):总结全文,强调爱荣誉的重要意义。读写探究一、重点突破1.本文的论述主旨是“荣誉”,作者反复强调的“荣誉”的内涵是什么?“真正的荣誉”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是什么?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荣誉就是人格,是人格最光辉的完成。文章针对当时国人荣誉的观念“不太发达”的现实,区别了荣誉与名誉、虚荣、野心、荣宠的界限,明确了真正的荣誉所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必须能维持生命的尊严;必须能有所不为;必须是自足的,也是求诸己的;必须自尊而能尊人。2.为了明确荣誉的内涵,文中是怎样将这一概念与“名誉”“虚荣”“野心”“荣宠”进行对比分析的?请一一指出并分析。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作者将这一概念进行区分,明确“荣誉”一词的内涵,指出:“名誉是外加的,而荣誉却是内足的”,“名誉只是外界的称许,而荣誉则是内部发出来的光荣”,“荣誉具有内心的价值,较名誉还要可贵”;“虚荣乃求他人一时之好尚,或是庸俗的称颂,而即沾沾自喜,以为满足的”,“虚荣的表现,就是好炫耀,好夸大,借此以博得他人对自己的称赞”,“它不是求之于外的,而是求之于内的”;野心是“求自己政治的名誉,权力,地位,官阶,以作个人自私的满足”,而所谓“门第”“头衔”“豪富”,只可叫做“荣宠”,不是真正的荣誉。3.作者认为荣誉“较名誉还要可贵”,这是为什么?请举个恰当的例子进一步加以解释。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因为“名誉是外加的,而荣誉却是内足的”,“名誉只是外界的称许,而荣誉则是内部发出来的光荣——也可说是光辉——与外界所加上的名誉相合而成的”,“荣誉具有内心的价值”,所以荣誉“较名誉还要可贵”。例如: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贞节烈女”,封建朝廷甚至给她们立牌坊加以表彰,应当说她们有着很好的“名誉”,但这是“外加的”,而不是“内足的”
。实际上很多人是极为痛苦的,只不过不敢公之于众罢了。她们的“内心价值”并不高。二、疑点探究4.罗家伦说“西洋人很重视荣誉,他们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而“荣誉的观念,在中国社会,却太不发达了”。有人赞同他的这种观点,但也有人举很多事例证明,中国也有看重荣誉的诸多事实。你对此持何种观点?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观点一:中国社会看重的是人外在的名誉,于是就滋生了诸如虚荣、野心、门第、头衔、豪富一类的东西,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荣誉。真正的荣誉应是人格,是人格的最光荣的完成。这种荣誉观念,西方社会要比中国社会发达的多。这也是我们应该正视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观点二:中国社会也看重荣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格、荣誉始终处于重要的位置,像“士不可以不弘毅”“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样的表达在古人的论述中俯拾皆是,中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也都堪为道德的楷模,如宁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牧羊十九载的苏武、正气凛然的文天祥等。三、美点赏析——丰富的论证方法5.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加以说明。我来答题 我来规范 答案 本文运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等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例如,文章在论证“西洋人很重视荣誉”的时候,举了英国人对内阁成员的称呼、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和欧美许多学校的考试制度的例子;在论述“好名誉不一定就是坏事”的时候,举了前苏联和北极探险的例子;在论述“靠自己努力的成绩换来”的荣宠不可厚非的时候,举了外国政府特赐有些科学家荣誉头衔,如德国大学教授得“政府枢密顾问”的头衔的例子;在强调要提倡集体荣誉观念的时候,举了一个家庭,一个商店,一个学校的例子等等。再如,文章引用《诗经·大雅·抑》《论语·子罕》《诗经·小雅·节南山》中的句子,证明真正的荣誉“必须能有所不为”;引用《战国策·赵策》中的句子,证明真正的荣誉必须“自尊而能尊人”;最后,引用拜伦的诗句,以强调人生是需要有荣誉的等等。此外,本文还运用了对比论证,例如拿西洋人对荣誉的态度与国人对比,拿“荣誉”与“名誉”“虚荣”“野心”“荣宠”作对比。
四、随堂写练6.请以“爱,走向未来”为话题,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写一段议论文。(500字左右)妙笔生花 答案 (示例)人才最根本的是要有爱心,有爱心才能称之为人才;有爱心,才能使自己的专长真正转化为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动力。希特勒、墨索里尼也许会有不少的崇拜者,但我相信他们所崇拜的只是这二位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指挥能力,绝不会欣赏他们带来的战争给人类留下的伤害。希特勒、墨索里尼至多也只能以“有政治抱负的野心家”的身份载入史册,但更多的是对他们的鄙弃与否定。他们没有爱心,没有爱使他们的才能偏离了前进的轨道,自己的野心竟然用世界人民的心血来实现,他们的理想之路,竟然用人肉之躯来铺砌。野蛮!残忍!当肆虐的洪水无情地吞噬着大地及其生命,如此无忌,如此放纵,是那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怀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心去征服那浩浩洪水,洪水终于收敛了它的任性,大自然在爱的包容下变得温柔了。没有这些可爱的人,我们能这样幸福地生活吗?他们可以躲回内陆,任洪水翻腾,他们没有;他们可以不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农的生命,他们没有。这些,只因为他们有爱。正义永远战胜邪恶,爱心永远融化冰山。无论在社会中的哪个领域,只要拥有爱心,你所做的一切才会在历史的画廊上勾勒出一笔,哪怕只是淡淡的一笔。语文大视野话说荣誉曲新词荣誉是个什么物件,说起来很复杂。餐桌上正值酒酣耳热之时,谁若想说一句大家都认可的话,那绝对是难事,大家都在忙着表达想法,很少去关注思考别人的言论。酒后是人的表达欲望与聆听习惯之间反差最大的时候。这种情况在练歌厅也时常出现,不论是谁在那里深情且专注地唱歌,下边的人仍旧在滔滔不绝地交流各种话题。音乐声终止之后,才能听见由残存的尊重击发出来的稀稀拉拉的掌声。可想而知,唱歌的人是什么心情。能让更多的人听自己说话或者欣赏自己的表演,那是很多人的愿望,这是荣誉的主要功能之一。歌星无疑是幸福的人,至少可以让很多人注意力集中地听自己唱歌。更可让人满足的是,听歌的人都是花钱而来,这种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收获,所得到的心理满足感不是从事一般职业可以做到的,所以就应该明白为什么这个职业如此炙手可热。还有一种情况是,有学识的人或者是有权势的人,说出话来让人不得不听或不敢不听,这同样能带给人满足感——
吸引和征服,对人来说具有同等的魔力。无论是学术还是政治或是娱乐,都能带给人各种荣誉,所谓荣誉就等于被很多人注意和认可,在公众面前有特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荣誉的神奇效果使得很多人不择手段、不惜代价去获取,但是有个规律是,获取荣誉的方法越是主动,荣誉的含金量就越少,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排斥炒作。功利这个词在当今本身并不具有多少贬义,在获取荣誉的过程中,持有功利的心态就会收到功利的效果,并给公众造成对应的功利印象。没有人会鄙视利益,人都是靠吃饭活着,但至少有人不喜欢功利,也会有很多人鄙视功利崇尚超脱。这绝对是价值观引发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问题,在聚和分之间,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并没有什么不对,也不应该感到可惜,彼此之间也谈不上瞧得起和瞧不起,河两岸的人在彼此眼里一样渺小。正如同“超级女声”一样,中国大多数人不看这个节目。主办方和参与者之所以煞费苦心,还是因为利益驱动,小而言之是为了个人或者电视台的发展,大而言之是为市场经济添彩,轻易不能否定,尽管是少数人喜欢,也足够她们获取利益。成名的好处是少数群体送来名气和钞票,忽略多数群体扔过来的砖头和瓦块,并且会有一定的优越感。但是对于局外人来说,成了名的女生还是女生,不会得到任何意外的尊重和捧场,所以荣誉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是一种无奈的尴尬。弱者渴望强大,希望被众人关注,这是荣誉施加给人的一种魔法,也是物以稀为贵的另一种解释方式。钱钟书是操纵国学最精熟的一个人,也是曾经活在荣誉之外的一个人,他并非不需要认可,而是认可已经到了极限,除非有更高的荣誉,其他所有的荣誉对他来说不如杨绛先生为其上的一杯绿茶。当年的“东方之子”节目足以在中国捧红任何一个人,却无奈地被钱钟书再三谢绝。问题不在于钱钟书是否超脱,反之是钱钟书身上的能量足以让“东方之子”节目红得发紫。钱钟书如果还想要更多的名气和荣誉,远非一个电视台所能满足,荣誉到顶点的时候最后就会化作空气,存留的只是他对社会的影响。所有的荣誉都需要人群的表态和赐予,人之间也存在着一种现象——沉默的时候未必就是没有态度,即使没有态度也是最好的态度。不承认和不否定的态度,往往并非就是不关心别人的荣誉,而是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赋予方式。人们心里赋予一个人的荣誉,远远要高于表面的荣誉,这种赋予会通过各种方式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来,并且只能用默契去感知。选择哪一种获取荣誉的方式,全在于自己的心态,区别在于认定自己是个强者还是弱者。强者不甘示弱,未必就是真强者,反而不强;弱者太好逞强,还是成不了强者,反而更弱。荣誉对普通人来说是个好物件,因为荣誉至少是公平的,前提是让人用心去衡量,自己去诚实地感觉。真正的荣誉绝不是彩虹一样的光环,而是欣赏和赞美的眼神。
点评 这是一篇充满哲理睿思的文章,写出了荣誉的神奇效果,荣誉就是被很多人注意和认可,它能够给人带来心理的满足。在对荣誉的追求中,有的人热衷于功利,有的人则淡泊功利。荣誉有其深层内涵,所有的荣誉都需要人群的表态和赐予,人们心里赋予一个人的荣誉,远远要高于表面的荣誉,而选择哪一种获取荣誉的方式,全在于自己的心态。作者在对荣誉的深层揭示中洞烛人生,让我们聆听到了一种人生智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