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语文:4.1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 恩格斯走进精彩课堂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安葬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演说。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40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今天,就让我们在恩格斯的演讲辞中了解导师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受他高尚的人格、宽广的胸怀和不屈的斗争精神吧! 1.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2.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体会文中的讳饰手法。3.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3.近义词辨析(1)悼念·怀念辨析:“悼念”怀念死者,表示哀痛;“怀念”指思念,既可指对生者,也可指对亡者。二者在运用对象上有差别,“怀念”运用范围比“悼念”广。 例句:2007年4月2日,毛岸青同志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数以千计各界的群众自发前来________,在深深表达对岸青离去哀悼的同时,也在表达着对毛主席这一世纪伟人的________。答案:悼念 怀念 (2)摸索·探索·探求辨析:都有求索的意思。“摸索”指试探着进行,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探索”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探求”指探索追求,比“探索”更进一步,行动更积极,运用范围较广。 例句: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努力________党内民主建设的正确途径,提出了许多党内民主思想。现在经过20多年的反复________、________,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发展党内民主的成功道路。答案:探索 摸索 探求 (3)肤浅·浮浅辨析:都表示浅,不深。“肤浅”指(学识)浅,(理解)不深,常用于观点、认识、体会、理论等。“浮浅”指浅薄,肤浅,常用于人的作风、为人、文章风格等。例句:只有像他这样________的人才会大谈这种________的问题。答案:浮浅 肤浅 (4)估计·估量辨析:“估计”根据某些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做大概的推断。“估量”指估计。“估计”的运用范围比“估量”广。有时可通用,如“阶级力量的估量(估计)”,但有的用“估计”不用“估量”,如“石渠的长度估计有二十米”。 例句:据《财经时报》报道,________在今年6月份,安信证券将挂牌营业,到那时这一证券将全面“扩张”,业内评价其未来规模难以________。答案:估计 估量(5)安静·寂静辨析:“安静”侧重于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也可指安稳、平静;“寂静”强调没有声音,很静,只能表示环境。例句:能在这样________的夜里,________地想一个人,自己的心也变得清净起来。答案:寂静 安静 (6)逝世·去世·牺牲辨析:“逝世”指去世,较庄重,多用于书面语;“去世”指(成年人)死去,口语、书面语均可;“牺牲”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也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例句:每到周恩来总理________日,人们总会想到他________时夫妻仅有的全部5100元的积蓄,想到他对革命的忠诚和罕见的________精神。答案:逝世 去世 牺牲 (7)停止·停滞辨析:同:都有“停下来”的意思。异:“停止”指不再进行。“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例如:经济陷入停滞状态。 4.熟语积累繁芜丛杂:原指草木繁密茂盛,也指杂乱没条理,文中为错综复杂意。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坚忍不拔: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 5.文学、文体常识(1)关于悼词悼词,我国古代称为“哀辞”“吊文”“祭文”。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简要地作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对死者生平的评述和对死者深切的悼念,也就是要“论其人”和“述其哀”。 现代悼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是专指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传性的专用哀悼文体。 (2)关于讳饰讳饰,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手法叫做讳饰,又叫避讳。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人风”一词,应是“民风”,但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而称为“人风”。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说明具体情景,增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作用。本文即运用了大量讳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 (3)作者介绍恩格斯,1820年生于德国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的一个纺织家庭,青年时代思想非常活跃。1844年9月,恩格斯从英国回国途经巴黎时与马克思相见。从此,这两位伟人并肩战斗了近40年,共同创建了科学共产主义,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1847年,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参加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在第二国际成立后称第一国际),奠定了工人国际组织的基础。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并创作了伟大的著作《资本论》。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逝世后,恩格斯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第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到1895年8月5日逝世。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的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6.时代背景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在英国伦敦逝世,17日在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举行葬礼。作为马克思的挚友和革命战友,恩格斯身在墓地,直面墓穴,其感情是异常复杂的。对马克思的为人,最了解的是他;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是他;对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损失,最清楚的也是他。 因此,在马克思的朋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敬献了花圈后,恩格斯就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所作的伟大贡献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7.结构图示 1.如何正确理解《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个长句子?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通过分析关联词语看逻辑推理过程。这句话冒号以后的内容包含了三层意思:(1)物质决定精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资料的生产,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 第一层使用了由关联词语“首先必须……然后才能……”所构成的条件关系复句来表达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观点。第二层使用了“从而”来揭示“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一因果关系。第三层则用“……而……”这一表示对比的联合复句来阐述如何解释上层建筑的变化。 上述三层意思之间也有个严密的推理过程。这三层意思不是并列的。分号以前的第一层意思是分号以后的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推理的总的出发点,因果推理的语言标记是“所以”。分号以后这个推论本身又是一个推理。第二层意思既是第一层意思的推论,又是第三层意思的依据,这个因果推理的语言标记是“因而”。抓住上述的关联词语,搞清它们的语法作用,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冒号以后这个四重复句内部复杂严谨的推理过程,从而正确理解恩格斯在这一句话里所表达的精密的思想、深奥的道理,掌握这里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在第一段中,恩格斯为什么不直接说马克思逝世了,而说他“停止思想”“睡着了”?“思想”处于静态的时候,它具有动词和名词两种义项,但在本文第一段中被确定下来,意为“思考”。所以不用“去世”“逝世”而用“停止思想”,表明马克思是为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奋斗了一生。两个“睡着了”,前一个只是形象地描绘,告诉我们他是在战斗岗位上坚持到最后一刻的;后一个“睡着”之前加上修饰语“永远地”,使“睡着”获得了一个确切的语境义——“逝世”,对前一个“睡着了”的意思给予了补充。这些都是讳饰的手法,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极其悲痛的心情,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讳饰,修辞方法的一种,也叫“讳忌”“婉曲”。就是在与人提到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由于忌讳、悲痛等各种原因,不可以直接提出来,而用一种替代的隐语躲避明言,委婉而又含蓄地说出来,收到既不犯讳,又能表达原意的效果。) 3.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作者从革命理论(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和革命斗争实践(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这两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 4.如何理解第2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文章的第2自然段是全文的“纲”。这不仅表现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而且也体现在思想感情上。前一个“对于”,从马克思对革命实践的角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统7、8两个自然段;第二个“对于”是从革命理论角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统3至6自然段。在论述马克思在理论上的贡献时,作者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评价: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在各方面都有独到的发现。 在论述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时,作者主要写了马克思的两大主要功绩:办报,写小册子,进行革命宣传和创立国际工人协会。恩格斯通过对马克思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双重身份的论述,表达了自己的深切悼念之情。而这,在此段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如“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和“空白”两词,前者高度概括了马克思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后者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贡献巨大,无人可及。这两个词点明了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极为崇敬和逝世后的复杂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是贯串全文的。 5.怎样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一句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课文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从表面上看,文中找不到“其次”的字样,有人不禁要问:没有“其次”,要“首先”有什么用?理解这句话首先要抓住关联词“因为”。“因为”一词把课文第七、八自然段与上文紧密地联系起来了。上文用较长的篇幅介绍“科学家”马克思在“历史科学”等方面的发现以及对“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的热情和关注。这个“因为” 便揭示了马克思研究科学、关注科学发展的原因,即指导革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首先”是相对于“科学家”而言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一句,不仅说明了“科学家”和“革命家”之间的关系,更说明了马克思的一生都是为了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也就是他“最遭忌恨”“最受诬蔑”的原因。 (一)方法归纳几种易混修辞格辨析1.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分析:借喻与借代这两种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有相似点和不同点: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本体与喻体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②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相关。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 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出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2.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1)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一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①敌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②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③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④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飙》)例①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②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祥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③“月亮”“星星”本是无生命的,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④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2)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了)构成,又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这是借喻,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常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3.比喻与象征的区别。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1)对称性与并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而对字数要求不甚严格。(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二)例题再现(2005·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拟人的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三)亲自实践1.元宵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请你以元宵节作为话题,撰写一副对联。答案:①飞龙舞凤成夜色,击鼓踏歌皆春声。②银花焰吐长春景,火树光腾不夜城。③一路笙歌春似海,千家灯火夜如年。 2.(2006·浙江卷)标点符号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例如:“省略号像一条漫长的人生道路,等着你去书写它留下的空白。”请以一种标点符号(省略号除外)为描述对象,写一个比喻句,形象地阐发某种生活道理。答案:示例:问号,就像人躬身自问一辈子,因为人生最大的困惑来自我们自身。感叹号像一支催人奋进的鼓槌,等待我们去擂响时代最强音。解析:这道题的答题要点是:①用某一标点符号(省略号除外)做本体,②用生活中某一事物做喻体,③阐发某种生活道理。 (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7.第2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论证方法,意在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答案】对比 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重大意义 8.冒号后的复句所阐述的观点,转换成用下列复句来表达,选出符合原意的一项()A.物质决定精神,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上层建筑也必须由产生它的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B.精神决定物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上层建筑必须由产生它的基础来解释,而过去所做的适得其反。 C.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必须由上层建筑来解释,所以以前所做的正好相反。D.物质决定精神,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上层建筑也必须由产生它的基础来解释,而过去所做的正好相反。【解析】注意关联词和语义的连结。【答案】A 9.第1段是个单句,这句话的主干是_________。【答案】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10.以马克思这一发现和达尔文的发现类比,目的在于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①冰心是世纪的同龄人,也是世纪的见证人。清王朝覆灭时,她是少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她是青年;整个中年时期在离乱和忧患中度过。动荡和苦难,造就了她成熟的人生。饱经忧患的她,极大地延长了中年期。她似乎在向世人昭示,人的生命有多么大的承受力,她坚强地活着,体验那超乎想像的苦难并战胜它,从充满噩梦的昨日,直至舒展开放的今日。 ②在冰心的文学世界里,大海和母亲是支持这个世界全部丰富性的两个基本意象。母亲的意象,是包容在大海这个大的意象之中的。冰心曾在诗中向造物者祈求,倘若生命中只有一次“极乐的片刻”,那么,她的愿望便是:“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春水》) ③在冰心的诗中,我、母亲,大海是三位一体的。人类各式各样的爱中,母爱最纯真、也最伟大。母亲对儿女之爱无须特意表现,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子女对于母亲之爱的怀想与礼赞也如此。这是排斥了一切势利考虑之后的无私、无邪、无欲的高贵情感。冰心从母爱出发,推己及人,以一片婉转女儿心,传达出人间的万种柔情。 ④大海博大涵容,它的宽广胸襟可以装下世间一切的苦厄、欢愉和忧思。它静如明镜,动有狂澜。在它碧波万顷的宁静中,包蕴着震天撼地的伟力。它的激情也是内蕴的,却夜以继日地起伏涌动,若人的生命之树常青!诚然,这位昔日的南国闺秀,有着一颗晶莹柔婉的女儿心,对母亲、对兄弟、对友人、对弱者;而大海的博大、雄健、恒久,却从另一面衬托了这位世纪老人的高远和伟大。 ⑤在文学经历上,冰心是五四新文学的同龄人。她说过,是五四运动那“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压迫和呼唤”。冰心称这股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是“电光后的一声惊雷”,把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她的创作活动始于1919年,一直延伸到世纪末。五四运动中涌现了一批狂飙突进的猛将,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他们是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英雄式的人物。冰心不是这类英雄式的人物,她更“平常”,但她响应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 她和“五四”一代人有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共同完成了中国20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伟大的五四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对于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抗争,但“五四”并非一味地“破坏”,它有鲜明的建设精神;“五四”也并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质是“温情和人性的”。这些本质在那些猛将身上,是隐藏着和潜伏着的,而在另一类“非猛将”如冰心这样的人身上,则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确定的品质。 ⑥这是最丰富和最有创造力的一代人。在这个让人景仰的队伍中,走着我们的冰心先生。她是最先觉悟的那些女性中的一位。中西、古今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在她那里造出了奇迹。她的创作服膺于“为人生”的理想;她发起和倡导了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她用通讯的方式写散文,她的《寄小读者》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她还是儿童文学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⑦冰心毕生都在这样辛勤地创造着,直到生命的晚景,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而且愈到后来,性格中潜藏的刚烈之气愈为显扬。她正气凛然,疾恶如仇,所作短文如《万般皆上品》《无士则如何》等,竟有匕首般的犀利! ⑧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 11.作者认为冰心是“世纪的见证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现代文阅读理解分析语句重点是起始句、过渡句、情感句、变式句、修辞句、哲理句等。“冰心是世纪的同龄人,也是世纪的见证人”是第1段的段首句,从下文中可以看出,冰心是“世纪的见证人”一是因为她经历了一个世纪;二是她经历了清王朝、五四新文化运动、离乱和忧患直至舒展开放的今日等重大事件。【答案】冰心经历了整个世纪的重大事件 12.五四运动中的“猛将”与“非猛将”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完成这一题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第5段,第一步我们要知道冰心是属于“非猛将”,她和“五四”一代人有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第二还应该看到他们还有一些本质的东西,这也是他们的共同点。一般的同学可以找到“温情和人性的”这个要点,但如果我们注意到上文两句话之间的分号的话,就会发现本质还应该包含一个远信息——“鲜明的建设精神”。这一题给我们的启示在于答题一定要深入探究,发现要点,思考周全,理解全面。【答案】都具有反抗和批判精神,都参与创造和建设,都具有温情和人性。 13.依照文章,概括冰心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根据题干要求“按图索骥”,从6、7两段筛选和捕捉重要语句。注意尽量利用文中的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答题要周全,不要遗漏答题要点。【答案】倡导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儿童文学上的成就;晚年创作的影响。 14.五四运动对冰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一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可以根据文章第5段二、三句话答题。【答案】使冰心走出狭小的家庭,成为有觉悟的新女性;让冰心从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15.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重点考查学生对作品艺术手法的鉴赏评价能力,整体阅读全文,确定鉴赏的角度。至于写作特点,可以从首尾呼应的角度进行分析;至于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抒情的表达方式和高远的立意上进行分析,分析时要结合文章内容。 【答案】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16.下面一段话中,根据简明原则,可删去的有:________十大女杰今受表彰今天,人民大会堂鼓乐声声①响起②,获得第三届中国十大女杰称号的女性③代表④,以她们艰辛的创业经历,辉煌的事业成就,高尚的人生态度,在⑤为自己赢得鲜花和掌声的同时⑥,也⑦深深地感染和⑧激励了来自⑨各行各业的妇女⑩姐妹。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简明。既然“鼓乐声声”,必然已“响起”,因此应去掉“响起”。“获得第三届中国十大女杰称号的”必然是女性,再说“女性代表”,就重复了。“在……的同时”,为了简洁应该删掉“在”。“来自”可用可不用。“妇女姐妹,”成分赘余,故也删去“妇女”。【答案】②③⑤⑥⑨⑩ 17.依据第一段的内容和形式,以“有这样一棵诚信的树,它诚信于友情”为开头,仿写一段话。有这样一朵诚信的花,它诚信于爱情。这朵花里,充盈着孟姜女的眼泪,雷峰塔下的呻吟,遥遥天河间的无尽思念,草长莺飞中梁祝的彩蝶双双。这朵爱的诚心花,凝聚了李清照的“寻寻觅觅”,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陆游的“几年离索”,王维的“红豆生南国”。这朵诚信的花啊,凄美、哀婉。有这样一棵诚信的树,它诚信于友情。___________ 【答案】这棵树里,长满了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元稹、白居易的共看夕阳,欧阳修、范仲淹的互勉互助。这棵诚信的树里,深藏着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韦应物的“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棵诚信的树啊,浓郁、隽秀。 18.当今社会有人害怕上网,有人沉迷上网,请给这两类人各送一组对偶句,以鼓励或劝诫。(每组不超过50个字)(1)鼓励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劝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驾知识扁舟,渡网络海洋;网络浩瀚,资料丰富;勇敢接受新知识,迅速连接因特网。(2)沉溺网络将沉沦,放纵自己终堕落;鱼因为网而丢掉生命,你因为网而迷失自我。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山东寿光农民刘成德一心想靠种桃树发家致富,几年下来,收成都不好,家境每况愈下。一次,为借200元钱,连走了六家没人肯借他。 有一天,他发现一棵长歪了的桃树上结的果子个个都格外的好,他感到很奇怪,于是他专程去请教果树技术人员,得知歪着的树,光照条件好,所以果实大,味道好。他回到家后,用绳子将桃树拉歪,别人看到都嘲笑他。第二年,他的桃树开了满树的花,但是不久花都谢了,没有结果。他没有气馁,又去咨询,原来是湿度没有控制好。第三年他继续培养他的歪桃树,并且注意了温、湿度的控制,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果实多、个头大、味道好,他成功了。乡亲们信服了他,全村人都学他种起了歪桃树。刘成德为寿光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探索与成功“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面对混沌未开,一片迷茫的未知领域,我们该怎么办?山东寿光农民刘成德用行动回答了我们——积极探索。探索是在荆棘密布的道路上寻找成功之花的芬芳;探索是在波涛暗涌的大海中寻觅成功之珠的风采;探索是在瞬息万变的苍穹里拥抱成功之光的温暖。没有探索,就没有我们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在近代生物学历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莫过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了。两位年轻的生物专家沃森和克里克被DNA结构之谜强烈地吸引着,他们勇敢地对这个富于挑战性的课题进行了研究。初期,两位科学家像孩子摆积木一样,用自制的硬纸板构建DNA结构模型。他们首先猜想DNA是三链结构模型,但是,以维尔金斯为首的一批科学家指出了两个人对实验数据理解的错误。在失败面前,年轻的科学家没有气馁,又积极投身于第二次DNA模型构建工作。 事情终于有了眉目,正当他们准备为了构建成功而举杯欢庆的时候,与他们同时的化学家诺休从化学角度指出了这种结构的错误。春天悄悄地走来……在沃森和克里克走访了奥地利生物学家查哥夫之后,新一轮的探索工作又紧张地展开。终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他们取得了成功,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现在,当我们看着那优雅细密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时候,心底怎能不涌起一股温暖的感动呢? 只有探索之花,才能结出成功之果;只有探索之弦,才能奏出成功的美妙之音。哈姆雷特曾经追问过是生存还是死亡,同样,在荒败颓废的地坛,史铁生也曾经探索着生与死的关系。在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年轻不羁的心啊,怎堪人生如此悲惨的玩笑?他每天注视着被岁月剥蚀的琉璃,被时光淡褪了朱红的门壁,被沉静的夕阳洒满余晖的大地还有那遍布园中的自己的车辙,最后,他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道路的探索中去,就有了当代文学史上辉煌的成就。 成功之苗,需要探索之泉的滋养,面对未知,我们要以探索的金钥匙去开启成功之门。点评:该文最大的优点在于运用了“菱形结构”来布局谋篇,使作文立意准确,结构严谨简明,修辞效果突出,在具备说服力的同时,给人以美的阅读感受。并且,作者能够从所学过的教材中就地取材,从生物学和语文课文中挖掘素材,学以致用,显得轻松自然。 (2010·湖南卷)请以“早”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早湖南一考生主题词早 动力 信仰谁不期待那东方喷薄欲出的朝日?谁不渴望“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欣喜? 谁不想消除“草色烟光残照里”的哀怨?这一切,都源自对早的向往。有了早,就能欣赏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孤寂美;有了早,就能领略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奇异;有了早,就能抒发“乘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愿。 于是懂得,早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抹亮丽色彩,是实现人生精彩的动力。用早来鼓舞自我,何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悔恨,何须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无奈?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比尔·盖茨微软帝国的不朽传奇;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张瑞敏“全球唱响海尔”的凯歌;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俞敏洪新东方英语学校的繁花似锦。 而失去了早出发、早行动、早成功,很多人只能去搭乘人生的末班车,只能任灰暗成为生命的主色调,而不能书写人生的华章。毕竟,“笑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边云卷云舒”是一种超然。但辉煌更是人生最壮美的云霞,何不用“早”来磨砺自我,磨砺一方月明云开的壮阔苍天? 此亦似人,此亦如国。早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条件,是一个社会繁荣昌盛的保证。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荷兰“海上马车夫”的美誉;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的胜景。试想,若没有当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作出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只怕中国只能在“文革”的阴影下踟蹰不前,哪里又有当前的恢宏气势? 而同样,一个国家没有早的眼光,只能落后于世界潮流。失去了早,就如同明清时期中华文明无奈的示威;失去了早,就如同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的土崩瓦解。早是心中不落的青阳,早是心中不倒的信仰。有了早的激励,又何必再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悲音;有了早的激励,又何必再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哀曲?用早激励人生,用早装点梦想,去厉兵秣马,去扬剑试锋,终会迎来春暖花开的灿然,终会领略江河源头的胜景奇观。 这是一篇当之无愧的满分作文,其特点如下:1.在内容方面,本文做到了切合题意,中心突出。本文的题目为“早”,文章从一开头就以排比的方式写出了“早”的重要性。在行文过程中,又处处谈“早”,结尾再一次以“用早激励人生,用早装点梦想”来点题。因此,本文自始至终完全在文题范围之内,同时所有的内容都围绕“早”展开,因此中心十分集中。 2.在表达项,本文的语言颇富文采。本文语言的文采主要得益于大量修辞的运用以及诗词的引用。比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乘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诗文为文章润色不少。3.在发展等级,本文语言极富文采。在材料的运用上,本文也做到了发展等级中的“丰富”一条,因为本文在选材上涉及古今中外的许多内容,显得十分丰富。 对牛弹琴“对牛弹琴”(duìniútánqín)的意思是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无的放矢。这个成语出自《弘明集》:“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东汉末年,有个叫牟融的学者,他对佛经有非常深的研究。可是当他给儒家学者宣讲佛义时,却总是用儒家的《论语》《尚书》等经典来阐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经来回答。儒家学者对他的这种做法表示异议,牟融心平气和地回答:“我知道你们都熟悉儒家经典,而对佛经是陌生的,要是我引用佛经来给你们作解释,不就等于白讲了吗?” 接着,牟融向他们讲了“对牛弹琴”的故事,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古代有一位大音乐家公明仪,他对音乐有非常高的造诣,弹得一手好琴,优美的琴声常使人如临其境。有一天,风和日丽,他漫步郊野,只见在一片葱绿的草地上有一头牛正在低头吃草。这清静怡人的氛围激起了音乐家为牛弹奏一曲的欲望。他首先弹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尽管他弹得非常认真,琴声也优美极了,可是那牛却依然如故,只顾低头吃草,根本不理会这悠扬的琴声。 公明仪先是非常恼火,可是当他静静观察思考后,明白了那牛并不是听不见琴声,而实在是不懂得曲调高雅的‘清角之操’。于是,公明仪重又弹了一曲通俗的乐曲,那牛听到好像蚊子、牛蝇、小牛叫声的琴声后,停止了吃草,竖起耳朵,好像在非常专心地听着。”讲完故事,牟融接着说:“我用儒家经典来解释佛义,也正是这个道理。”儒家学者听了,完全信服了。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