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卡尔·马克思墓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执教:上南中学杨锦平卡尔·马克思[1818.5.5~1883.3.14]1
学习目标:1.学习全文,认识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两方面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体会作者在这篇悼词中饱含的对马克思的悲痛悼念、赞赏崇敬的深沉感情。2.通过剖析结构、理清思路,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为论据,以严谨的结构论证论点的写作方法(及悼词的写法)。3.体会本文以议论为主,兼以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作用。4.理解本文准确选用关键词语、修辞方法、严密长句对表情达意、表现形象所起的重要作用。2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的家里,青年的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马克思长期的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当,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给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他们同住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钟头,讨论各种问题;分开后,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们之间的关怀还表现在时时刻刻设法给予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恩格斯从事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时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及其革命友谊3
概述悼词的特点和写法“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悼词。悼词,简而言之,就是对死者生平的评价和对死者的悼念,可以概括为“述其哀,论其人,颂其德”。特点:针对性强,中心十分突出;感情真挚,语言通俗易懂;结构清晰。写法:一般开头扼要叙述死者逝世经过,然后追述死者生前经历和贡献,末了再一次向死者表示深切哀悼。悼词一般分为四个部分:(1)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2)介绍去世者的简历。(3)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主要的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4)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者家属。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叙述马克思的逝世的情景(1-)二马克思对人类的伟大贡献(2-8)(一)马克思逝世是巨大的损失(2-)(二)马克思对人类的伟大贡献(3-7)(三)马克思在当代的深远影响(8-)三马克思英名事业永垂不朽(9-)☞☞☞☞☞☞5
不可估量的损失两个“对于”科学理论革命实践两个发现历史发展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其他发现在很多的领域有独到的发现(广度)(深度)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一般)(特殊)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办报刊、出书创立第一国际思想家革命家(议论)(叙述)论点论据(类比论证、举例论证)6
马克思的深远影响敌人嫉恨诬蔑驱逐诅咒人民尊敬爱戴悼念(反面)(正面)对比论证文章第⑧节叙述马克思在全世界产生的实际影响来证明他的伟大,这是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他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从而进一步从侧面论证了论点。7
“不到两分钟”“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情感:悲痛第一段记叙描写,给读者留下了鲜明动人的印象——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是坐在安乐椅上逝世的。没有这样的记叙描写,文章就不能产生这种感人的力量。但这种记叙描写是为第二段的议论服务的,它与一般记叙文开头的交待时间、地点、人物,是不同的。(修辞“讳饰”)8
这是一句复杂的单句,转折复句作“发现”的宾语。这个宾语成分有它特殊的地方,表现在:形式上的转折,内容上的不转折。从语言形式上讲,用“但”表示转折;从意思上讲没有转折,两个“睡着”明明是一个意思。这是曲笔,它表示作者的愿望(希望马克思活着)与现实(马克思逝世这一事实)的矛盾。说“睡着”,不说“死去”,修辞上叫“讳饰”,同样是恩格斯矛盾心情的体现。一个破折号,起停顿作用,表示恩格斯不想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但又不得不说的矛盾。所以,这一“曲”一“讳”一“顿”合在一起充分地表达出恩格斯欲说还休、语噎含泪、恋恋不舍、深情挚爱、悲痛交集的思想感情。分析课文第1自然段第②句“在安乐椅上”作“睡着”的状语。安乐椅是马克思的工作椅,他在那张工作椅上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也是坐在安乐椅上逝世的!这个附加成分的运用,表达了马克思“生命不息,战斗不已”的革命精神。9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Onthe14thofMarch,ataquartertothreeintheafternoon,thegreatestlivingthinkerceasedtothink.Hehadbeenleftaloneforscarcelytwominutes,andwhenwecamebackwefoundhiminhisarmchair,peacefullygonetosleep---butforever.10
(马克思)前的一段时间内几乎一直处于病危状态,已经丧失了工作能力。3月14日中午,恩格斯来的时候……马克思正似睡非睡,两分钟后,他就坐在安乐椅上长眠不醒了。马克思逝世后的第二天,恩格斯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医术或许还能保证他勉强拖几年,无能为力地活着,不是很快地死去,……但是,这是我们的马克思绝不能忍受的。眼前摆着许多未完成的工作……这样活着,对他来说,比安然地死去还要痛苦一千倍,……不能眼看着这个伟大的天才像废人一样勉强活着,去给医学争光,去受他健壮时经常予以痛击的庸人们的嘲笑……”这段话生动地体现了恩格斯的革命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生死观和他对自己亲密战友马克思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活着就要工作和战斗,丧失了这种能力而活着,他的精神痛苦是难以忍受的。恩格斯深知他这种极其宝贵的性格,所以,在马克思逝世前这段时间里,恩格斯每天都“怀着极度恐惧的心情”去探望他。虽然马克思的逝世对生者来说是可怕的不幸,但为死者着想,作者认为马克思安详地死要比无能为力地活着好得多。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认识和理解11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句话,作者从对象和程度两方面高度概括地揭示了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从对象上讲,第一个“对于”是指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指导、领导作用而言的;第二个“对于”是指马克思对于社会科学的理论创造和推动作用而言的。从程度上讲,其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也即下一句所说,是形成了“空白”──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内,是根本无法弥补的。换句话说,恩格斯在这里揭示了马克思的贡献之巨大,是无可企及,无可取代的;而马克思的巨大贡献又集中地体现在两个“对于”所涉及的方面。这样就自然地构成了全文的总纲。作者运用“不可估量”和“空白”、“不久”等词语,点明了马克思的无可企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表达了对他的逝世极为悲痛的感情。分析课文第2自然段12
(正像达尔文……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简单事实: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②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等;︱③所以,直接的…(条件)(并列)…便构成为基础,‖④人们的……发展起来的,︱︱︱⑤因而(因果)(因果),……解释,︱︱︱︱⑥而不是……做得相反。(并列)分析课文第3自然段(一个长句)“马克思”(主语)“发现”(谓语)“规律”(宾语)13
“正像…………一样”是用类比的手法,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与达尓文进行类比?因为达尓文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生物进化论——打破了“人是上帝创造的”这几千年来人类的一种错误观念,在生物界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在当时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它为人类科学的发展规律奠定了一个广泛的基础。达尓文的这个发现在历史上是不可磨灭的,意义非凡。通过这个很简单、很朴实的一个类比,就把马克思这个发现的重大形象地表现了出来。14
问题:第3段阐述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作者运用了一个比喻性词语,形象地表现了在马克思以前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种种唯心主义说法,以说明马克思的这个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用的是哪个词语?这个词语的本义是怎样的?这里的含义是什么?“繁茂芜杂”。本义是杂草杂树生长茂盛,这里指马克思以前形形色色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历史上一切统治阶级,为维护其反动统治,有的宣扬人类社会是按照上帝旨意发展的,有的宣扬人类社会历史是英雄创造的,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们总是把物质和精神、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颠倒了,这些无稽之谈,“掩盖”了人类历史的“简单事实”。是马克思划时代地揭示了这个真理: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繁茂芜杂”这个词语用在这里,极为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15
“在黑暗中摸索”是个隐喻句。“豁然开朗”是比喻性词语,意思是眼前突然出现光明的境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资产阶级通过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来剥削工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以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对此虽也作过研究,但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顺应自然的、永恒的。这是由于他们受时代的局限和带有阶级的偏见,他们不可能发现真理,不可能正确解释这个问题,所以作者说他们“是在黑暗中摸索”。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建立在资本家对工人残酷剥削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学说彻底否定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的说法,所以作者用了“豁然开朗”这个词语。“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造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热烈赞颂了马克思这一光辉发现的伟大意义。这两个形象鲜明的词语,把抽象的事理表现得可感可见。问题:第4自然段阐述马克思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作者运用了比喻性的语句,准确地表达了马克思的伟大功绩,请找出这样的语句作分析。明确:“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16
明确:“得心应手”,表现了马高超的斗争艺术;“热烈、顽强”,表现了马伟大的革命情操;“卓有成效”,表现了马辉煌的革命成果;“很少见”,是对上述诸方面的概括。第一国际的建立,是《共产党宣言》里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的伟大实践,是无产阶级团结起来进行最后斗争实现共产主义的真正起点,所以作者特别颂扬这一点。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让步性的假设复句,“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引以自豪”。这些描写性的词、语、句,极其生动地概括了马一生在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阅读第7自然段思考:①这段阐述马在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作者用“得心应手”、“热烈、顽强”、“卓有成效”、“很少见”等词语来赞颂马。这些词语各写出了马在革命实践中怎样的表现?②对马一生的革命活动,作者特别颂扬马创建“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这是为什么?作者是怎样颂扬马这个伟大功绩的?17
明确①:这句是说,与马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的贡献更为重要。加“首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由马这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可知,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立革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前进。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所以马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只是两者相比较,马在革命实践中的作用更为光辉,意义更加重要些,故把革命家排在首位。题问:①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②“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什么?明确②:“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两个“参加”所领起的短语。18
明确:阅读一系列报纸的名称时应注意后面注明的时间,这些时间有它们的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1842年马在德国,为《莱茵报》撰稿,后又任该报主编,他以犀利的笔锋抨击反动政府;1843年被迫迁居巴黎,1844年为巴黎《前进报》撰搞,抨击普鲁士反动制度,1845年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1847年又成为《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的经常撰稿人;1848年至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又与恩格斯一同回德国创办《新莱茵报》,1849年5月,又被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又定居伦敦,1852年至1861年经常为该报撰搞。可见马的革命活动并不因屡被驱逐所阻止,报纸名称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说明“卓有成效”的还有“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题问: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19
这个比喻句很含蓄,发人深思。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敌人对马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二是说明马对敌人十分蔑视,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思想境界。如果不用这个比喻句,就得分别阐述这两层意思,那样一来,文章就会变得索然无味。问题:阅读第8自然段马克思毕生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所以革命人民爱戴他,阶级敌人憎恨他。这一段里,作者也用了形象的描绘,来代替抽象的议论,你认为哪句是形象的描绘?明确:“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20
问题:《讲话》一文第二节第1句话是这样写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是总写马克思一生的重大贡献,是先实践,后理论;后面五节内容详细交代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贡献,是先理论,后实践。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总说不难理解,因为恩格斯认为马一生的贡献最主要的是在于他的一系列的革命实践活动,“马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就文章主体部分来看,如果还是先写实践方面,后写理论方面,那么就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马在实践方面的贡献和理论方面的建树似乎没有多大关系,而且读者也弄不清马为什么能在实践方面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前面已经说过,突出马实践方面的巨大贡献是作者评价马一生成就的着眼点。基于这一点,作者就必须向人们交代清楚马为什么会在实践方面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个原因就是马在理论上的非凡的建树。这样一来,不仅原因交代清楚了,也顺势交代清楚了马在理论上的建树和实践方面的贡献的关系,从而达到真正全面地评价马一生贡献的目的。由此可见,课文第2段中的两个“对于”位置也是不可更易的。21
以议论为主,与叙述、抒情相结合这是悼词这种文体的特点。文中对马克思逝世的情景,对他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形式;对马克思各种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形式;而在叙述和议论过程中,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或修辞手段,抒发了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的真挚感情。议论可以阐明观点,叙述可以记清事实,抒情可以吐露情怀,三者有机结合,就能使文章做到观点统帅材料,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使文章不仅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22
一逝世情况时间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地点自己房间的安乐椅上………………情景安静地睡着了………………………二伟大贡献巨大损失历史发展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自然科学研究编辑革命报刊创立第一国际投身解放事业三巨大影响两种态度资产阶级:驱逐、诽谤、诅咒无产阶级:尊敬、爱戴、悼念最终定论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思想家革命家欧美各国停止思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叙议叙议§情贯全文§无产阶级历史科学理论研究革命实践2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