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四单元2-3-2《阿房宫赋》一、教材分析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阿房宫赋》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3、德育目标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2、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难点: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基本上能够阅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在本文的教学上,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讲解一些文中重要知识点,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让学生感知文章的语言美,了解赋的特点。五、教学方法
1、研读法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学案;预习时遇到的问题。2、老师准备:课前预习学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七、课时安排:两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1、提示文中重要词语,请学生到黑板上注音。词语:骊山缦回囷囷初霁媵嫱剽掠鼎铛俪迤锱铢栏槛lìmànqūnjìyìngqiàngpiāochēnglǐyǐzīzhūjiàn2、请三位学生分别朗读全文。3、作者及背景:杜牧(803~852),字牧之,后人称之为“杜樊川”.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大,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已是晚唐,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喜欢游猎,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写这篇文章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来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能够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导入:清代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它辉煌壮丽,它可堪称是“东方凡尔赛宫”,可惜的是它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摧毁了,如果要我们描绘出昔日圆明园的胜景来,恐怕是难上加难了。然而,在阿房宫被焚千年之后才出生的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却通过神奇的想象,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昔日阿房宫宏伟的气势,精巧的楼阁宫殿……描绘的生动传神,让人读来历历在目。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是什么样子。(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文言知识点。解释句中知识点,并翻译。A词类活用:1、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朝”“夜”,名词作状语)4、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5、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B古今异义词: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气温,环境气氛;今:气象情况)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古:搜集保存;今:筹划并管理)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可惜;今:怜悯,值得怜悯)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别;今: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C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D特殊句式:1、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宾语前置句)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句)4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状语后置句)5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反问句)探究二: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四)反思总结、课堂检测1、小结“赋”的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2、检测背诵。(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第二课时
(一)预习展示、提出疑惑1、集体背诵。2、这篇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明确: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由描写转为议论,层层铺垫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第4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在昨天学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感知课文吧。(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在了解课文整体内容的基础上,下面我们先来看到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请同学们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是从三个方面:A建筑之奇,B宫女之众,C珍宝之多。A对于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B对于宫女,先写她们的由来,再描用六组排比句写她们梳妆打扮,从而体现她们的美貌,再接着就写了她们望幸而不得的凄惨生活,可以说是层层渲染.这正体现了“赋”的特点.C对于珍宝,先交代珍宝的由来,它们是六国君王世世代代从他们的百姓那里抢掠而来的,珠宝倚叠如山,而秦人对它们不珍惜,视若瓦砾。足见秦朝统治者的奢靡远甚于六国。2、我们再回到第二段来,在这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教师明确:“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比喻。“明星荧荧”是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非常生动形象。“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一样,也是比喻。第三句使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说丢弃的脂水可以使渭流涨腻,可以看出梳洗宫女是非常多。第四句也是用的夸张,写焚烧椒兰可以让烟斜雾横。
这四个句子字数相等,运用比喻,夸张,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奢侈生活,让我们更能够感受到“赋”体现出的艺术魅力,同时这样的铺排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3、杜牧对于这样雄伟壮观的阿房宫被烧,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生思考)明确: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但是他不想着怎样去巩固自己的政权,对待百姓横征暴敛,最后使得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秦始皇的无道,导致农民起义,宫殿被毁,进而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在这里流露出了作者无穷的感慨——不安和忧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真让人担忧。4、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一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不爱其民,自取兴亡。5、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教师明确:警世当代统治者,要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其实不光是为了当代统治者,对以后的统治者都有作用。(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结合文章谈谈本文的写作特点。1、想象、比喻与夸张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见“有关资料”霍松林的《〈阿房宫赋〉鉴赏》引文)也不很详。这给写“阿房宫”造成了困难,也给作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说,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出自想象。这些奇特的想象不但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直接关系。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出于想象,既是比喻,也是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2、描写、铺排与议论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编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写得不繁缛冗杂,而是恰到好处。3、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九、板书设计第一段兴建的背景和耗费宫殿的规模宫中的楼阁廊檐宫中的长桥复道具体描绘突具排比宫内的歌台舞殿出体夸张、秦描比喻宫人人数:明星荧荧……焚椒兰也的写第二段命运: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奢宫的生活来历“六国剽掠其人,秦输来其间靡数量:倚叠如山珍宝用途: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态度:秦人视之,亦不甚惜第三段原因:秦爱纷奢,取之尽……多于市人之言语突论揭秦国的灭亡结果:戍卒叫……可怜焦土出→议示第四段秦人:不暇——自哀结言中后人哀而不鉴后人:哀之果志心后人:不鉴——复哀(十)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我很注重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也要求学生务必把课文中的文言知识记牢,只有把文意弄懂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丰富的知识内涵。学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他们对语法知识一头雾水,学生要学习好文言文,必须把语法知识补上。于是,专门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为他们讲本应在初中时该学却又没学的语法知识。内容包括词性、句子成分和关联词语。讲完之后,收获还是挺大的。虽然学生对语法知识还是一知半解,但这对他们学习文言文已经有很大的帮助,基本上达到我预设的目标。梳理好知识点之后,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就简单多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