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诗歌大意,在读悟想象中品味本曲的语言,体会其情味,感悟曲中创设的意境,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揣摩古诗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通过对比阅读,拓展延伸,体验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小令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在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感受曲中所创设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鉴赏表现秋景的意象,体会曲中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生平资料、古筝曲《香山射鼓》)胡琴曲《悲秋》) 学生准备: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采用品味、诵读、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理解课题 1.学生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对秋天的印象。 2.温故知新,学生重温与秋有关的古诗词。 3.导入新课,解题,简介元曲的有关知识。 二、初读疏言,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读这首元曲,注意曲子每个字的读音,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通,读顺。 2.指名学生朗读、齐读,教师相机评价指导读出曲的节奏、韵味。 3.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同桌合作学习理解诗歌大意。 4.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大意。 教师随机提问:对“残霞、轻烟、寒鸦、飞鸿影下”等词的理解。 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5.有感情地朗读本曲,把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图景用朗诵表达出来。 三、细读悟象,把握诗境 1.找一找作者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全曲中秋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朗读第一句中的景物。 (1)这些景物让你感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 (暗淡、萧瑟、冷清) (特别注意:孤、落、残、轻、老、寒六个字。) (2)想一想第一句中,“孤村……寒鸦”这些景物容易让我们产生哪些情感?为什么?) (3)请同学们把这种凄凉、冷清、孤寂的情感读出来,声音要轻、缓。 (4)引入一组写秋的古诗词,进一步感受“悲秋”。
3.朗读最后两句的景物。 (1)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景物又让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秋天?(灿烂的、明朗的、绚丽的、美好的、恬淡的) (2)用读展示出最后两句一个多彩绚丽的世界,声音略快略高。 (3)第二句选择“青山……黄花”写来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青山绿水:充满生机;白草红叶黄花:色彩艳丽、多变。这些景物不仅美丽,而且象征着生命鲜活明亮。表达作者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 4.此曲描绘的秋景图由两部分构成:前面部分是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而后面部分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对比) 5.两者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一点飞鸿影下。” (1)鸿雁有什么特点?(一点:说明远,高;影下:说明速度快。)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会到了什么?(充满活力) (2)读出作者看到飞鸿打破凄凉、冷清、孤寂后的惊喜,读出飞鸿速度之疾。 6.小结,引读。 (1)小结:整首曲全都由一些自然景物构成,前二句呈现出一片萧瑟而荒漠的深秋景象。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使寂寞的秋景图,鲜明活跃起来。最后,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结束,增添了五彩缤纷的亮丽色泽。 (2)引读:在作者眼中秋是孤寂、凄凉的——读前两句;又是充满活力的——第三句;更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最后两句 四、研读悟意,体察诗蕴 作者将秋日傍晚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还要考虑到作者写这首散曲时的背景和作者生平这个因素。(渗透“了解背景,知人论诗”的学习诗词方法) (1)学生阅读白朴的生平资料。 (2)本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自己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表达乐观积极地对待人生) 五、诵读顿悟,表达诗情 朗读全曲,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情感。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渗透吟诵的技法“平长仄短,依字行腔”读出诗文的声韵之美。 六、拓读积累,赏析延情 (一)总结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反复朗读,了解诗意;品味语言,感悟意境;情景交融,体会感情;了解背景,知人论诗。 (二)出示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 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对比阅读 思考题: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2.《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三)汇报交流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1)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孤寂、萧索、荒涼的景象)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2)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思乡之情。(“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2.配乐引读《天净沙·秋思》想象意境,读出情感。 3.讨论汇报第二个问题:《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有那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1)曲牌相同(2)作者朝代相同(3)都写了秋季、秋景,都写了老树、乌鸦(写景的特点是将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4)写了夕阳西下傍晚时的景色,景色都有令人凄凉的感觉。不同点:(1)题目不同(2)作者不同(3)景色也有不同(4)表达的情感不同。《天净沙·秋》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天净沙·秋思》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孤寂之情。 4.配乐诵读两首元曲 板书设计: 萧瑟孤寂 天净沙·秋 充满活力 美丽秋景 明朗绚丽 凄凉之景 天净沙·秋思 情景交融 思乡之情 课外拓展作业: 请你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去读懂两首著名的散曲,感受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