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历史的回声”专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姓名:班级组别学号评价(等第)【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诵文本,背诵文章;2.理解本文中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3.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宏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2.难点: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宏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课时安排】本课安排1-2个课时【活动过程】一、自学质疑(一)结合注释①了解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辛弃疾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有《稼轩长短句》。宁宗喜泰三年(1203),64岁的辛弃疾被掌权的韩侂胄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任辛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被采纳,后又被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辛弃疾在镇江时,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一首生气勃勃的《永遇乐》词。(二)朗读课文,朗读过程中要圈画出自以为生疏的字与词。(三)借助课文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1.浏览课文,给朗读时圈画出的生字词注上拼音,或加上注释;2.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所写内容;
3.通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四)反思自学过程,写下你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五)独立完成下面练习题,测试一下自主学习的结果。1.读准字音纶()巾强虏()舞榭()巷陌()佛()狸狼居胥()2.阅读思考(1)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2)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这首词?(3)反复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二、互动研讨(一)品读这首词,思考作者运用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情怀?(二)《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二、检测反馈1、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几项: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B、“永遇乐”是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而“京口北固亭怀古”只不过是副标题。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描写宋文帝刘义隆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答:( )2、《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五个典故,请填出与典故相关的历史人物及其朝代,并注明与典故相关的词句:3、朗读并分析下面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目的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表达了什么情感?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四、拓展练习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注音或释义正确的一项()A、樯橹(qiánglǔ) 元嘉草草(马虎)B、羽扇纶(lún)巾 赢得(落得)仓皇北顾C、舞榭(xiè)歌台 寻常巷陌(此指街道)D、封(分封)狼居胥 英雄无觅(寻找)孙仲谋处
2、找出列句子中运用借代修辞方法的词。A、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终岁不闻丝竹声()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鏊,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兜鏊,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3、上片两句一问一答,写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何处望神州”何意? 4、上片后两句仍一问一答,写词人登楼所见所想“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是化用前代哪位诗人哪首诗的诗句?5、此词即兴抒怀,借古讽今,通过赞颂_____________________,暗讽_________________。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