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新课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掌握豪放词的特点; 2.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3.诵读全词并背诵【自主学习】一、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 幼安 ,号 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词现存620余首。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 豪放 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 。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享有盛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另外有奏疏 《美芹十论》 、《九议》。著有 《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二、关于豪放词常识 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 婉约派 并为宋词两大词派。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创作视野较为广阔, 用事较多 , 不拘格律 ,汪洋恣意,崇尚直率。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 悲壮慷慨 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 苏派 、 辛派 、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 清放 ,辛词 雄放 ,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豪放派虽以豪放为主体风格,却也不乏清秀婉约之作,如苏词《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辛词《粉蝶儿·昨日春》、《青玉案·东风夜放》等皆是可伯仲婉约词的名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永遇乐”是 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的 题目 。 三、课文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ōzhò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四、基础知识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zhòng ) 舞榭 (xiè ) 巷陌(xiàng mò ) 金戈 ( gē) 元嘉 ( jiā) 狼居胥(xū ) 仓皇(cāng ) 可堪 ( kān) 佛狸祠(fó或bì ) 拓跋焘(bátāo ) 张浚(jùn ) 王玄谟( mó )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其在词中的意思
无觅: 寻找不到。 气吞: 形容气势很大,气概非凡。 风流: 繁华景象或英雄业迹。 寻常: 平常;普通。 草草: 引申作草率马虎。 赢得: 落得、剩得。 北顾: 回头向北望。这里指失败。 可堪: 不堪;哪堪;怎堪;即怎能忍受。 凭谁问: “难道(还有)谁会问?”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赢得仓皇北顾 北:名作状,向北。 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饭:名作动,吃饭。 4.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被动句) ②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倒装句) ③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倒装句) 【合作探究】一、诵读课文1.听录音2.集体齐读二、译读课文1.参看课文注释,笔译课文2.展示译文(朗读或板书)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找不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舞榭歌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风雨的吹打而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杂草树木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刘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那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是何等的威猛! 元嘉年间,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出兵北伐,想要像汉朝霍去病远征匈奴那样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欢庆成功,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败逃的下场。我登上山亭,向北遥望,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往事不堪回想,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拓跋焘(佛狸)的庙前,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目标检测】 分学习小组背默课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第二课时)(教师用)【学习目标】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3.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自主学习】(一)关于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 古事、古人 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 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 。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 富有文采,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例如: 《锦瑟》引用了蓝田玉烟、鲛人泣泪的典故,是为了表达一种迷惘凄清的心理处境,也为诗歌增添了文采。 《马嵬》用卢家莫愁的典故,玄宗贵为天子,却得不到平民般的幸福,讽刺了玄宗虚伪自私的爱情。(二)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课文用了哪几个典故? 答:上阙用了 孙权雄才大略 、 刘裕北伐完胜 两个典故,下阙用了 刘义隆北伐惨败 、 拓跋焘修建行宫(佛狸祠) 、 廉颇思国 三个典故。 【合作探究】(一)分析典故的用意,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以下探究题,意思对即可)1.分析第一、二个典故。说说前两个典故蕴含了什么用意? 答: 上片借歌颂孙权,刘裕的故事,表明了词人的北伐雄图表达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 2.分析第三个典故。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答: 用刘义隆草草北伐失败典故,意在借古讽今,委婉规劝南宋朝廷韩侂胄,不要急功冒进,要汲取历史的教训,表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第四个典故。①诗人写北魏太武帝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祭神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答: 当时,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这样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对此,作者的心情无比沉重,一股担忧之情淤塞胸间,隐隐作痛。 ②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答: 表达了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和词人恢复中原热切愿望。 4.分析第五个典故。结尾借“廉颇思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典故在全词中的作用。答:①最后用廉颇思国一事表达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却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②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突出主旨,而且集中地、鲜明地再现了词人忧虑国事、悲愤难抑的精忠形象。 (二)总结归纳1.齐声朗读课文。总结归纳上下两阕内容大意 上阕怀念历史上曾经积极抗敌的英雄人物孙权、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屈辱求和,表现出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下阕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自己的爱国热忱。 2.总结归纳全词主旨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之作,作品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和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
3.明确词作的艺术技巧 ①最突出的艺术技巧是用典。 ②其次是对比。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 【目标检测】1.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看,不同的一项是( B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C.一片神鸦社鼓 D.大江东去答:B。是虚写。 2.下列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A.壮心未泯,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B.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C.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以为荣。D.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新。答案:A。结合背景可知作者一直处于忧国忧民的心态中,始终有抗击侵略者的决心。 3.比较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填空指出苏辛风格的异同。 苏轼与辛弃疾两人同为豪放词之大家,自然有相同一面:词风雄浑 ,境界博大。然则苏辛并称,两人的风格却并非完全相同。从两词就可看出:苏词纵横捭阖,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爱国忧国情怀。总的来说,则是:苏词 清远旷达;辛词豪放深沉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亦称:“东坡词旷,稼轩之词豪。”4.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答:B点拨:风流是借代,其余为比喻。 5.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答:A点拨:借景抒情。春芳虽然自然而然的消歇了,但秋光一样美丽迷人,“王孙”自可不必离去了。貌似劝人,实则自勉。“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污浊而洁身自好。 6.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C点拨:“力不从心”不当。 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6至8题。(7分)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答:D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答: 答:苏轼辛弃疾豪放派(3)作者在词中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2分)答: 答: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略。(如“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的面对风雨的情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2.能够感悟词的意境。3.背诵、默写这首词。4.掌握关于辛弃疾的文学常识。5.能够领会词人的雄图大略、深谋远虑和赤胆忠心。6.能够鉴赏怀古讽今的写法。一、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写谁的?如何理解?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tuōzhòu)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弃疾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三:知识掌握及课堂拓展练习1.填空(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我国时期爱国词人的作品。是词牌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号。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都致力于抗金御敌,统一中原,是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现存620余首,题材多样,充满爱国主义激情,以豪放为主,发展了苏轼的词风有词(2)注释:风流:金戈铁马:草草:北顾:可堪:(3)高考名句集锦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002年全国卷】想当年,金戈铁马。【04年高考江苏卷05年福建】凭谁问,2.选择(1)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语是借代用法的是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C.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3.典故分析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A孙权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2、“舞榭歌台”指什么?3、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升平的气象。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B刘裕(1出身如何?(2)当年是何时,怎样的场面?(3)联系背景,说说词人对他的感情?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C刘义隆(1)为何会失败?(2)影射什么事?(3)采用这个典故的目的?(希望当局采取什么政策?)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D佛狸祠(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佛狸祠是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烽火扬州路”
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E廉颇(1)作者与廉颇有何相似之处?(2)下面我们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个结尾它所蕴含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4.课堂之拓展练习:阅读下面辛弃疾的怀古咏史词,查找资料,理解此词并写一段赏析,从用典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编写:任淑龙 2008.12【课前赏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吴钩”,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此指剑,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课前预习案预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掌握词中重点字词3、诵读全词并背诵【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名句赏析】“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使自己国土不受外侵,并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吴国出现承平气象。“风流”,指孙权的才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火,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言外有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这几句突出萧飒、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词人慨叹眼前之景象,表达了他对孙权的崇拜和对当前时局的担忧。【基础知识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孙仲谋( )舞榭( )巷陌( )金戈( )元嘉( )狼居胥( )仓皇( )可堪( )佛狸祠( )拓跋焘( ) 张浚( )王玄谟(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风流寻常草草:北顾:可堪: 课堂学习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这首词借咏怀历史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法。鉴赏这首词运用典故的写作手法。2、在朗诵中进一步体会豪放词的特点。情感目标:体会辛弃疾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树立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一、检查朗读。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 、 、 、 、 、 、 、 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二、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一)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二)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明确:上阙用了 、 两个典故,下阙用了 、 、 、 三个典故。 上阙:1.分析研讨前两个用典。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②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 下阙:2.分析研讨第三个用典。①口述宋文帝北伐的经过,明确北伐失败的原因。 ②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
3.分析研讨第四个用典。①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②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写法强化这种感情? 4.、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的用意。 三、归纳全诗 用典 引古事、古人 喻今事、今人以抒怀 四、朗读、背诵。 五、拓展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dōu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1.悠悠:长远的样子。2.年少万兜(dōu)鍪(móu):指二十来岁就能统率上万兵马的孙权。兜(dōu)鍪(móu):战士的头盔,这里借指士兵。3.坐断:占据。 4.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称赞孙权的话。仲谋:孙权,字仲谋。
回答:1、首句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2、下阙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3、末三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课外欣赏辛弃疾的其他名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二、新授(一)、诵读感知,体味风格:1、学生齐声读一遍。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3、教师范读一遍。(二)课文研读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找典故。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单独命题的很少,如这一课中的《声声慢》《扬州慢》《雨霖铃》等,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确了。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1、有几个典故?○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3、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明确:○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在对辛弃疾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都说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啊,他把历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在这首词中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呢?典故一: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2、“舞榭歌台”指什么?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种句式??4、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生: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板书:赞叹惋惜。抗金,收复中原。)典故二: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1、刘裕有何表现?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赞叹与惋惜。抗金北伐。)典故三:刘义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2、北伐结果如何?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板书:批草率出兵批评)。典故四:佛狸祠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师:“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板书: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担忧)典故五:“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廉颇的处境如何?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3、“凭谁问,---?”的“凭”如何理解?这是一个什么句式?4、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师:“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三、总结:分析到这里,就已经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用来“伤今”的。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即辛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下面让学生齐背一遍,来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迈,苍凉与悲壮!四、作业布置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2分钟)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讨论后明确: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怀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指导思想: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在赤壁怀古中认识了一个旷达豪迈的苏轼,观大江滚滚东流,浮想联翩。想到了当年的赤壁之战,想到了雄姿英发,勇猛儒雅的周瑜,更由此想到自己的不如意,而发出的对人生的无限感慨。那么同为豪放派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的辛弃疾,登上京口的北固亭后,又会作何感想呢?(请大家读诗)作家作品: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著名文学家。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辅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峣、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tuō zhòu)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怀古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1205) , 辛弃疾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胄(tuō zhòu)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 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上阕:(两典,两人)孙权,刘裕。孙权: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刘裕: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遗风都被雨冲走了,风吹散了)。斜阳草树(稻草堆),寻常巷陌,人道寄奴(刘裕小名)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Q: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A:(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Q: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A:( “觅” 、“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表达了(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Q:上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A:抒发了作者对前人先辈的崇敬,仰慕,向往之情,同时也对讽刺了现在宋氏的昏聩。上阕,作者抒发的是思古之幽情,抒发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借古人先辈之事,来讽刺宋室昏聩kuì。下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应得仓皇北固。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三典,两人)刘义隆:(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佛狸祠:(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佛狸祠曾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联系烽火扬州路,由可堪回首引出)廉颇: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作者是四十三年前,即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chuò银胡录,汉箭朝飞金朴姑。”(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著名叫「金仆姑」的箭)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hóng hú之志也就无从施展。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辛弃疾: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多么像。
郭开 说 (新皇帝)大小便失禁 解了军职 跑到魏国。(忠国忠君之人)和其有相似之处。,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三层意思:1.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 2.旧事和现在发生的事,对比。表明名俗安于异族统治,而国家坐视不管。 3,自己和廉颇一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但空有满腹壮志,但壮志难酬。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教学重、难点]把握用典深意[教学方式]诵读---指导---点拨---归纳[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展示目标(略)认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是词人中的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参加农民抗金义军。他曾手刃叛徒义端和尚,直闯五百万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对起义军排斥。辛弃疾被迫隐退,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三、初读体会 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四、赏析词文,把握用典深意
本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一)找一生读上阙思考问题一: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明确: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钦佩,仰慕,赞美)哪些字眼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千古,无觅一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思考问题二: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补充时代背景学生回答:老师明确:主张抗金,想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同时借古代帝王的伟大功绩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齐读上阙。(注意语气和词人内心的情感)总结把握词中典故的方法:首先,了解典故内容;其次,结合词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际遇;最后,利用典故以古喻今的特点,把握其中深意。(二)齐读下阙,利用总结的方法自学下阙内容。 思考问题: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2、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学生自读下阙,讨论交流。明确问题一:委婉劝谏当朝,伐金要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齐读本句,体会情感(深沉,语重心长)明确问题二:沉重。忧虑北方臣民安于异邦统治,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补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这种心情。(借“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对比)默读并注意体会。明确问题三:以廉颇自喻,想为国出力,但又壮志未酬。词人时年66岁,仍思报国效力,正如曹操诗句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齐读此句,读出气势,读出词人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气。五、齐读全词,体会词人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指导学生用两个“既---又---”句式概括词人情感。明确:既想抗金,北伐中原,又不愿朝廷草率出兵; 既想为国出力建功立业,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小结:纵观全词,悲凉苍劲,全文用典,却无丝毫堆砌之感,反而表意丰富,表达出了词人丰富的、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讨论:对于词人辛弃疾的这种犹豫不决,进退不定,你是怎么认识的?明确:爱国忧时的情怀思考题:从辛弃疾身上发现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时的哪些人?学生发言: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升华: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品质,那就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是他们在国家危亡,民生凋敝时挺身而出,或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或挥笔为文,为社禝摇旗呐喊。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们,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诗词,不仅要学习、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贵品质。六、学生熟读全词。七、齐背全词,在屠洪刚的《精忠报国》的乐声中下课。附(板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 弃 疾用典 引古事、古人 喻今事、今人以抒怀 孙权 刘裕 (当权昏聩)仰慕与向往 刘义隆 警告当朝
佛狸祠 愤斥偏安 廉颇 壮志未酬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词人是南宋时期的。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悲情的时代,是一个让英雄人物既流血又流泪的时代,有这样一位抗金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他是山东济南人。 这个人,就是辛弃疾。那么,你能说说你所了解的辛弃疾吗?预设:他是个豪放词人,更是个爱国英雄(可结合课文注释和预习资料)教师补充: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联想的翅膀,倾听的耳朵,和辛弃疾一起登上北固亭,去聆听这位年已64岁的老人的心语,去感受他老当益壮的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同学们,辛弃疾的词,在横溢的文采之上,还有一种让我们感奋的力量,这源自于他那拳拳的爱国心、报国志!其实,我们熟悉的南宋作家群何尝不都是这样:比如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比如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比如文天祥的“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的个人情感总是与时代、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学们,多读一些这样的诗文吧,让我们的灵魂也因此受到洗礼!师说: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射雕英雄传》这部电视剧吗?生答:看过!师说:其中有两位男主人公——郭靖、杨康。有谁知道他们的名字由何而来呢?生答:(根据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简单介绍)师说:对,起这样的名字就是为了牢记北宋的“靖康之变”,记住力抗金兵。大家知道,“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那时金的侵略更是肆无忌惮,而统治者却采取了躲避苟安的态度,导致南宋呈现偏安一隅的状态。许多有志之士对此心存不满,把悲愤的心情化成诗文。比如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首,同学们来齐读一下。(多媒体课件投影,同时学生读)生答:“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师说:其实林生的这首诗只是当时无数怀古伤今的诗词中的一首,而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怀古伤今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那天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让研究辛弃疾词与其他人的词比最大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个特点。不料半路斜伸一个意外的见解,像斜逸枝头一朵未开的花。生:特点是历史人物多,历史典故多。师:各个典故用意是什么?生:上片。孙权当年建京口,并一度定都于此。南朝宋武帝刘裕则生在镇江。孙权能称雄一方,刘裕则曾经北伐收复洛阳、长安。这些都更激励辛弃疾的北伐大志。生:下片。1、宋文帝元嘉年间 “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承上片北伐雄图,委婉劝阻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急于事功,主张立即出兵。2、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的行宫祭祀。3、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了作者的忠心但忧虑被小人排挤。师:典故多这一特点有没有影响词的质量?能说点理由吗?生:有,费了我二十分钟时间才看懂——费时间。生:没有,我从中长了好几个常识。文章要有内容,它有;要有距离感、吸引力,它也有;而且,觉得很恰当,很顺。师:好,果然有见地。送一句前人评点给你:“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四库全书提要·稼轩词提要》)师:从这个用典的特点看,有人说辛弃疾喜欢“掉书袋”,你怎么看?生:很有学问——用的很恰当,比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的老、忠、被人排挤,与辛弃疾多符合?生:有才能——从典故中借鉴经验,得出正确意见,比如“元嘉草草”。生:是个苦闷的人。——我查过一个资料,从《宋史·辛弃疾传》辛弃疾南来以后,任职的空间变化即可以看到他的命运:江陵、江西、湖南,奏请创建军队,“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则再调江西,又调福建,“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闵王殿’,遂丐祠归。”辛弃疾看出朝廷的形势,干脆隐居江西铅山二十年。这次66岁又被韩侂胄任为镇江知府,准备北伐。这二十年,则是读书种地写词的二十年,这些典故应当是在这个时段里积累起来的。而这是被迫的无奈的。
(这一点出乎意料,本来要学生体会用典故这一特征,然后再拓展一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巩固。当时有点慌乱,但感觉这个旁逸斜出的枝条是“湿漉漉的黑色枝条”带了一朵将开未开、尚未十分灿烂的花朵。一语点燃了自己的阅读积累,有点紧张,但感觉应该再多一缕阳光,让花开足。)师(拍桌子为他叫好):好,读书读出新意,也读出深意来了!能说说你的这些见地是不是也是“被迫的无奈的”读书读出来的?生含羞微笑,不答。师:这位同志果然高见,一句话让我想到前几天备课查辛弃疾作品时的一点感触,聊作补充,看有没有道理。先看一首同时期的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看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有什么典故,典故有什么特点?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的《登高》!生:“生子当如孙仲谋”是《三国演义》里曹操的话!师:那时候有《三国演义》吗?是《三国志》(裴松之的注)吧?好!再研究一下这两句典故的位置、字数、韵脚,有什么讲究?生(齐答):位置一样,字数一样,韵一致。师:厉害,都用上排比啦!从这些典故当中,你读出了什么?生:得意,巧妙用别人的话,很得意吧。生(刚才作长发言的):应该也是无奈吧。还是刚才的道理。师:很欣赏这位同志的坚持主见。我再做点补充。首先,此处借用,严格遵从上阕写景叙事、下阕抒情言志的习惯,以无休无止的滚滚长江眼前之景,象征悠悠不绝的人世兴亡。既写眼前景暗示兴亡之感。其次,又完整(前一句为押韵而改动一个字)引用诗句,情景毕见而情趣盎然,真是妙绝。再次,都放到结尾处,我想这大概不是完全无意而为。妙绝!字数一样,韵又一致,位置又一样,并排放置,一写景一议论,像一把椅子有了对称的雕刻精美的两只扶手,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用典到此境界,妙绝!这让人想到曹操的《短歌行》中引用诗经原文不着痕迹令人赞叹一样,而此处更多巧妙与趣味。读到此处,可以想见稼轩呷一口酒、望一眼窗外田园青山的得意神态。这是无缘补天成顽石,愁到极处辞更工。更让人体味到“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之后的“闲愁”,此时愈自得愈从容,便是愈苦闷愈无奈。——唉,这样得意的用典,原来却是稼轩那一肚子的苦闷!(学生鼓掌,自己也奇怪这样处理。我看见刚才那位同学眼中闪光,我得意地看见一朵花正艳!)现在回忆记录这个过程,有个感觉:课堂不该只是一场戏,而更应该是一棵树,斜枝是它的一部分;顺其自然,再添一缕阳光,让斜逸枝头着一朵花。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 作者:辛弃疾牡丹江市第二中学语文组皇彦革教学过程: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师:今天上课我就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谁能给我解释一下什么是“典故”? 生:就是经典故事吧!师:有道理!生:典故就是作者用一段故事、寓言、成语等等,来表达一种思想,就像寓言故事差不多,告诉大家一些人生道理和做人方式等。 师:说得很好,很具体!生:典故就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事物。《现代汉语词典》第280页!(生笑) 师:很好,能及时查阅词典,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刚才这位同学说到典故就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和事物,这个定义告诉我们那些关于典故的信息呢? 生:典故经常运用在诗文中! 师:很好,再加上刚才同学的意见,我们就能明确典故在诗文中会启迪大家一些人生道理和做人方式!典故总是蕴涵着很深沉的文化内容,它的背后,常常牵涉着一股深沉的底蕴——深情的,或者哀惋的,或者壮烈的,或者凄惨的故事。使用典故必然地将唤起读词人与典故蕴涵相应的感情的共鸣,从而更能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人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这首词中就用了很多典故,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要想一想,作者运用这些典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板书题目、作者)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齐读这首词!(领起)
生:(齐读)师:在刚才同学们的阅读过程中,我听到有一个字是两个读音,就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是bì(毕音)还是fú,到底读那个音,同意bì的同学请举手!那个同学能说说为什么读bì的音,你从哪里得到的依据? 生:昨天预习的时候,网上看到的,但也有说是读fú音的,现在我不能确定读什么。 师:好,请坐!能知道积极利用网络帮助自己学习这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同学说,我从另外的途径知道的,确定一点的答案? 生:在《宋词鉴赏辞典》上看到的,上面说应该读bì音。 师:好,请坐!我们学习就应该有这样的钻研精神!这个字在古籍作品中的注音是bì,这首词中也应该读“(bì)佛狸祠下”。可见大家的预习是非常认真的!还有一个地方,大家在读的时候也是有一点问题的,就是在读“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的时候,有些同学的停顿是“封狼\居胥”,大家想想,这里应该怎样停顿呢? 生:这句话应该读“封\狼居胥”。因为“狼居胥”是个地名,“封”是动词。汉大将霍去病,打败匈奴后,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这件事。师:很好,他注意到了文章下面的注释内容。能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断句,这很好!所以大家在今后的预习中应该多注意作品的内容。提到了内容,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朗读的时候,也许大家已经注意到了词中用了很多典故。现在,请大家再一次阅读这首词,看一看,这首词中用了几个典故?生:(默读,思考)师:谁先来回答? 生:孙权;寄奴,刘裕的小名;廉颇 师:好,他的思路很敏捷!他说了三个典故。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生:我认为有四个,还有一个就是刘裕的儿子刘义隆的失败,就是词中的“元嘉草草”。 师:很好,请坐。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觉得有七个典故!分别是:孙仲谋处、寄奴、想当年\金戈铁马、封狼居胥、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廉颇。师:他说有七个。我想问一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对谁的描述? 生:刘裕!应该是六个典故!师:他及时修改了自己的答案,敢于自我否定,这是需要勇气的!大家想,他刚才的回答还有没有破绽?他说是六个典故,还有说三个、四个的,你同意吗?同学们应该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敢于尝试,尝试其实就是一种挑战,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是自信的表现! 生:“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没有用典故。师:为什么? 生:这句写的是作者自己的经历。 师:这位女同学语言十分坚定,她很自信!大家同意她的意见吗?她说是五个典故。 生:(一部分肯定,一部分沉默)师:那让我们从前到后数一下吧,他们是: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指的是拓跋焘、还有廉颇,看来真的是五个典故。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告诉我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细心!好,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自己用简洁、完整的一句话概括一下词中每个典故的内容!生:第一个是:孙权带兵打败曹操的军队;第二个是:刘裕为恢复中原,大举北伐;第三个是:元嘉年,刘义隆没有准备好就草率出兵,结果“赢得仓皇北顾”;第四个是:拓跋焘击败宋文帝,在瓜步山建立行宫;第五个是:说廉颇年纪大了,不能打仗了。 师:好,他回答得条理很清晰,语言很流畅!可是,我刚才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生接)生:用一句简洁、完整的话来概括! 师:那看来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不够简洁、不够概括!谁能再来说说!生:第一个是:无觅英雄孙仲谋;第二个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第三个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第四个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第五个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师:这个同学是用原文中的句子进行的概括,可是我刚才是说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哪位同学还能来尝试一下!看来用词精炼准确也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我有点理解古人为什么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了!生:第一个是:孙权败曹军;第二个是:刘裕建政权;第三个是:刘义隆望敌而逃;第四个是:佛狸击败宋文帝;第五个是:没有概括出来。
师:第五个典故是没有概括出来!(生笑)不过这个同学概括得已经很好了,她的用词多么简练啊,而且还非常准确!谁能把第五个典故概括出来!真理的形成正是像同学们这样的探讨中得来的! 生:年老廉颇不得重用。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比较好的掌握了这首词的五个典故。以前很多评论家在品评辛弃疾的作品的时候说,辛词用了太多的典故,影响了人们的理解。看来辛词中的典故却没有难倒我们的同学,看来大家是很善于思考的!同学们既能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词,又能用最简洁的话概括,这很了不起!下面,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这首词的题目上。我们知道“永遇乐”这是词的词牌(生答),“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这首词的题目(生答)。以往的学习告诉我们,词和《诗经》一样,在题目的选择上往往就是它的第一句话,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是,这首词却有一个十分明确的题目,再想一下,《卜算子咏梅》。在词里面,单独命题的时候不多,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一般就比较明确了!这首词的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告诉我们是诗人在什么地方(京口),做什么(怀古)!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大家刚才概括的典故,有几个典故是在京口发生的?生:我觉得应该是两个,一个是孙仲谋,他在京口建立了吴郡,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一个是寄奴,就是刘裕,他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他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了政权。师:他说是两个,如果只有孙仲谋和刘裕,那么其他的几个典故中的人是不是作者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呢?生:(摇头)师:很多同学都摇头,说不是。那么作者是怎么把这几个典故和京口联系到一起的呢? 生:孙仲谋和寄奴他们两个具有英雄气概,这时候作者就想到了自己的祖国,当年出兵失败了,然后又想到了自己怀才不遇,得不到重用。于是后面三个典故都联系起师:我明白这个同学的意思了。他是说作者是用自己的身世把这些典故联系起来的。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作者写这首词时的身世经历?生: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降,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准水,到达建康(南京)。渡江之后,他被南宋统治集团排斥,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施展。后来,宰相韩侂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侂胄却猜疑他,贬他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于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这首词。 师:今天我们又一次见识了杨金霖同学广博的文学史学知识! 生:(掌声)师:这样看来词人并非是天马行空胡思乱想。诗歌具有想象和联想的特点,但必须要注意联想和想象的辐射点,这些典故的辐射点就是京口这个地点。如果脱离了想象的辐射点,那就叫胡思乱想了。诗歌的想象力很不好培养,也正是刚才那位同学的那句话告诉了我们辛弃疾运用典故的功力是极强的。还要注意一句话“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其中的“扬州路”是扬州的道路吗? 生:路是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概念,“扬州路”就是扬州行省。 师:她告诉我们“扬州路”是个行省。扬州和京口是一个地点吗? 生:不是。师:那这两个地点又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生:大概是京口就在扬州这个行省内。这是还不成熟的观点!(生笑) 师:你很大胆,有质疑精神!好,请坐。还有其它的意见吗? 生:在京口这个地方望见了扬州,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联想。师:这位同学在这里提到了一个“望”字,词中也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个“望”字就使作品的意境阔大起来!作者没有局限于这个小小的亭子之上,而是联想到很多的内容;一个“望”字,使作品有了远与近的意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好,刚才我们一起把作品的典故串了一下,把作品中的地点也串联了一下。哪位同学能大胆的用你的语言把这首词的内容陈述一下!(提示:通过你的联想和想象把作品的内容陈述一下)(激发:现在需要同学们大胆的表达你对作品的理解了)
生:[很有感情的陈述了内容](上片)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下片)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作了精彩的表达,感情很充沛!我们注意到在这个同学陈述的时候,有很多词之外的内容。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诗歌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跳跃性!句与句之间不是很严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附加一些成分,才能把诗歌的意境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现在我们对诗歌的整体把握掌握了,对于诗歌中的一些细节我们也是要斟酌的。比如,词的首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如果你写“江山”用“千古”修饰吗?如果把“千古”换成了“千里”好不好?生:没有千古好,因为词的主题是怀古!他要站在京口联想到以前的很多典故,所以用“千古江山”比较好。 师:这个同学告诉我们,辛弃疾之所以写“千古江山”是为了体现他的怀古之意!而这个“古”字更把时间的延续性给了我们,并且告诉我们江山依旧,时间变化了!也才有了后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悲凉!这就像“词中之帝”南唐后主李煜在他的词中写道“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有一种时空磅礴之美!这就是说,我们要注意词的细节问题。起句短短的一句话,既点明了时间的线索,又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即“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悲凉!有了一个好的开头还不够,还要有一个好的结尾,这就是我们在写作中常说到的“凤头、猪肚、豹尾”。下面我们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个结尾它所蕴含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生:这是一个疑问句,以疑问结尾反映了作者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他是自比廉颇。 师:哦,你说是自比廉颇。那廉颇这个典故是悲剧还是喜剧?生:悲剧 师:好,请坐。如果说这个作品的起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已经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结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又自比了,看来作品是以悲结束的。这个“凭”字怎么来理解呢?生:我觉得应该是不服老,不服输。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辛弃疾是说,现在连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人都没有了。凭是靠的意思,就是靠谁来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意思,以此来表现自己比廉颇的处境更加悲凉。师:你赞同谁的观点?或者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我赞同后一个同学的意见。因为在当时,廉颇已经老了,但赵王还想用他,派人去问他的身体情况。虽然廉颇最后没有被任用,但是辛弃疾的情况是朝廷已经没有再任用他的意思了,借此表现自己比廉颇处境更惨!师:好,请坐。我也比较赞同后面这种说法,他把这种悲凉加深了。辛弃疾在写了这首词之后两年就愤然离世了。这样我们才理解,当年他在写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极为悲愤的!廉颇那么老,不管有没有起用,还有人去问一问,可现在谁能问一问我呢!表现了辛弃疾悲凉的情怀!好,上面我们通过作品的起句和尾句理解了作品的情感。(写、讲板书)一个“望”字用远和近的地点变化引发了他对当世的感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个“古”字点明了时间线索,由孙权到刘裕到刘义隆,并暗指了现在的南宋天下,也是一个由远到近的变化。所以,这首词的主旨应该是怀古伤今之作。它不是简单的咏叹今天,而是伤今!这样,我们就比较好的理解了这首词的主题。好,我记得有人曾说过:成熟的文学,往往是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的。虽然我不确定这句话是否准确,但我却深有体会,不论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不论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还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陆游都给了我这样的感叹!所以希望同学们学会品味悲剧,当然我不是让大家感受其中的悲伤,而是让大家读懂悲壮!在悲壮中感受这些人爱国爱民的情感!好,现在让我们怀着这样一种心情来重读这个作品。(领起)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同学情绪都很激昂!大家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对词的阅读中,这也是诗词很好的鉴赏方法。下面谁能声情并茂地给同学们朗诵一下这首词?生:(很踊跃)(读得很好)(掌声)
师:好,我们再一次跟着这位同学感受了辛弃疾那悲愤的情怀,真为辛弃疾的报国无门而叹息。不过,我们是幸福的一代人,我们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我们正坚定地奔向我们梦想的大学校园!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