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效果分析4月24日的录像课又看了几遍,觉得教态上比较亲切和蔼,教学设计能够由易到难,课件也能考虑到诗歌的特点,下面具体谈一下上课得失:1、能够重视学生的朗读过程和朗读体验。“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初步感知时,要求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词的韵味。教学设计始终以诵读作为理解赏析的主要手段,从个别读到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诗词,“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豪迈奔放的风格。缺点是对诵读的指导还不够,应该再细化。2、能够抓住诗词的重点进行教学。这节课目标明确,就是挖掘字词深义,进而体味词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整节课的设计始终围绕这两点进行,“读出美感”环节,让学生小组合作勾画点评本词中的一字之美、一词之美或一句之美。在鉴赏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进行比较,比如“去”与“流”的比较,李白称呼周瑜之名与苏轼称呼“周郎”“公瑾”的比较,“谈笑间”与史书所写“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的比较,通过多层次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深入体味古典诗歌语言之美。“读出情愫”与“读出沉思”环节则是引导学生感受苏子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及超凡的人格魅力。缺点是时间把握不够好,前松后紧,最后两个环节进行得不够充分。授课时,教师的主体性过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成分有待加强。3、能够创造性的解读文本,还课堂一种“语文味”。在问题设计上非常用心思,能够做到植根文本,深挖开去,迁移拓展,有一定深度。比如对“故国神游”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试写出两人对话或独白,不是冷冰冰地问学生作者当时是积极还消极。“读出沉思”环节,联系单元命题,回顾初中所学《记承天寺夜游》内容,让学生讨论苏轼是否个“闲人”。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为学生个性化地解读古代作品提供了空间。我非常认同程少堂先生“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的观点,希望自己的课堂也能充满语文的诗意。缺点是没有提前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苏轼的作品,以至于学生的理解比较浅显,还要继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还要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我的一点思索: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如何使有效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