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小学美术 / 教学同步 / 人教版(2012) / 六年级上册 / 第2课 点的集合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点的集合》教案

还剩 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小学美术六年级《点的集合》教案点是本课讲解的重点,通过对点这一元素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创作打好了基础。在自然形态中,人既可感知点,也可视之,点是物象的浓缩。康定斯基说:“点是最简洁最坚强的主张,因此点是绘画最初的要素。”点可以是圆的,可以是不规则的,可以是任何形状的。从古至今的艺术家都喜欢用点来创作:古希腊人喜欢用马赛克拼贴的方式装饰他们的建筑;点彩派画家能够用色点来表现耀眼的阳光;现代派画家用不同形状的点勾画诗一样的图画……这些都充分显示了点的美感。一、学情分析这是六年级上的第二课,学生对于新鲜的学习内容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爱好将提高学生的美术技巧与修养。六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作品,往往创意丰富。二、教学目标认知与技能::1、知道美术中点的概念,知道点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元素。学会用点构成精彩的画面。过程与方法:认识点、尝试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使画面呈现和谐的色彩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点的艺术魅力。利用儿童的个性特征,通过鉴赏、分析、创作、指导、评价,激发其探究、创造、表现的欲望,提高艺术修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明白点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及在绘画中点的运用。教学难点:学生创作时如何用点表现完整的画面,有层次的画面,利用点组合规律、疏密变化、色彩丰富的画面。解决方案:运用大量的生活经验图例及艺术作品冲击视觉,揭示点的概念•明白点无处不在,可以把大小、形状、色彩、肌理不同的点组合在一起,创作丰富多彩的作品。四、教学环境学生座位分为五组,每组六人,设立组长席位,组长帮助我管理每一组的事务,达成学生自主管理。环境的设计营造一种学习氛围,看似无意的布置,实际上在为孩子作画提供适宜的主、客观环境,引导他们从无意观察一一有意观察——多角度观察过渡。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请带来了两幅作品对比分析pptl、2、3,找不同,说说自己的感受,介绍给同学们,点彩派创始人和发扬着。点彩派的原因是一点的密集运用。今天尝试点的运用,并加入点彩派到此我揭示了课题《点的集合》。(二)解读图形,讲述点的概念。认识生活中的点:在这里我找了些学生熟悉的图片,ppt4、5、6、7、8明白点无处不在。描述中让学生明白点是在相对空间中较小的物体。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得出:猎豹的身上有斑纹点、彩色的鹅卵石拼成火车是点、马赛克上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点、花里点点的小花开放着,树叶也是点、夜空中的星星一闪一闪点缀也是点、解放军同志身上的帽子、徽章、枪、衣服、甚至他们本身就是点。楼房、汽车是点、甚至于在中国地图上我们所在的上海它也是点。经过刚才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点的分辨再加上现在这些图片的出示,学生可以得出:点的形状可以是各种样子的,只要在相对空间中较小都可以看成点。画面上点的形状:Ppt4-7认识圆形点,总结圆点的排列规律,出示自己的一幅作品。认识方形点,认识方形点其排列规律,颜色过渡,观看自由图形的点,这个环节中我再出示范画给让学生欣赏,学会用多种点的形式来创作丰富多彩的点的集合作品。 学生体验一种点的排列组合及其规律。方形点用不同色彩小块组合而成的画面。不同色彩不同大小不同疏密圆点组成的画面。自由点组成的人物画。(四)用各种样子的点来做成集合吧。欣赏作品,感受点的艺术魅力,看看其点在生活中的应用,Ppt9、10、11、12。作品创作需要注意的情况:1、构图(铅笔勾出图形)2、设计点的形状设计点的大小变化规律3、选色建议3-5种颜色上色完成(五)图乐共赏,学生创作。这里提出作业要求:★我能点出简单的图形。★★我的作品点出了疏密(大小、方向)。★★★我最棒!我的造型优美、色彩统一画面、整体感觉和谐。 (六)评价互动,展示作品。在学生绘画创作中,我巡视指导,对于闪观点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这也给创作有困难的学生再一次加强体验感悟。对于率先出色完成绘画创作的同学采用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的手段,再通过奖励机制请这位同学巡视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师生互评,最后同组学生互评。将优秀作品展示在展示板上或相机拍摄优秀作业。六、小结并拓展本课内容可以有多种点的形式,可以有多重材料,并丰富我们的生活,下课。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