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鸿门宴》学案答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的时代背景。2、积累课文1-2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3、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学习重点】掌握1-2段中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掌握“为”、“之”的用法。【学习难点】掌握1-2段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学法指导】诵读法自主学习法探究讨论法【学习过程】【背景介绍】秦末,反秦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濒于灭亡,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项羽、刘邦分别向秦的首都咸阳进军,并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结果,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破武关入秦,抢先占领咸阳,并与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严刑,颇得民心。项羽一路与秦精锐部队苦战,大破秦军之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听说刘邦已破咸阳,想称王关中,勃然大怒,率四十万大军破关直入,屯兵鸿门,准备消灭刘邦。“鸿门宴”的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鸿门宴故事就是在这个地方这种情况下发生的。【预习检测】1、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史称“太史令”,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2、《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 时代,下至 汉武帝后期 ,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全书包括十二 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 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 列传 (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 表(大事年表)、八书 (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 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自主学习】一、通读全文,通其大意,用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二、熟悉课文,填写下表,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阵营主帅谋士武士内奸刘营刘邦(沛公)张良樊哙曹无伤项营项羽(项庄)范增项庄项伯三、研读第一自然段3分钟时间自主学习本段,疏通文意,利用圈点标注重点字词,并划出有疑问的词语。完成1-2题。1、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做王。 (3)旦日飨士卒 :旦日:明天(4)范增说项羽曰:说:读shuì,劝说。(5)沛公居山东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6) 皆为龙虎:为:动词,是。
2、翻译下面句子,如果是特殊句式,请指出。(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 (状语后置)(2)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为(我)击破”省略句)(3)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于财货贪”状语后置) (4)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我(曾)派人观察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此天子气也”判断句)3、组内交流有疑问的词语及句子,还不能确定的提出来,全班解决。4、请一同学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其余同学及教师补充讲解。 5、文段分析思考 (1)这一段记叙了几件事? 答案:共记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无伤告密,这是事件的导火索,矛盾挑开。第二件事是范增说羽。范增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劝项羽“急击勿失”,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2)文中写到“项羽大怒”,这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什么?答案: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一个率真、火爆的汉子!四、自主研读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第二段中的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 (2)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 (3)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友善。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夜: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里。之:动词,去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前“为”,介词,替;后“为”,动词,献出。(4)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统治。(5)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交情。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7)孰与君少长 :孰与:……与……相比(8)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活用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9)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名作动,婚姻:结为儿女亲家 (10) 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编造名册。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以:…的原因。非常:指意外的变故5、翻译下面句子。(1)谁为大王此计者?
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 (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变故。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合仁义的。不如趁机好好地款待他。 6、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答案: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项伯夜访张良,使紧张的形势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是张良献计。第三件事是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总结】重点虚词“为”、“之”的用法。本段落中出现的固定句式有:本段中的特殊句式1.判断句2.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当堂检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接近,接触,沾染) )A.秋毫不敢有所近近:亲近。B.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C.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情。D.籍吏民籍:登记。3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①助词,的。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①具告以事①介词,把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②介词,把C.①夜缒而出①连词,表顺承,无意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②连词,可是,却,表转折D.①长于臣①介词,表比较,比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②介词,向,对课时二【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意”、“与”“因”“且”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口头翻译三、四两段。2、学习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来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学习重点】1、分析樊哙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学习难点】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学习方法】探究+讨论【学习过程】一、自主研读第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一)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二)、找出下面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加以解释。 1、沛公奉约为婚姻 :婚姻,古义,指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4、今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今义:指河北省、河南省。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省略句,“战”后省略了“于”) 2、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何以”为“以何”)3、得复见将军于此(介宾短语后置)4、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5、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宾语前置句)(四)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 却没有料想到自己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多次给项羽使眼色,又接连三次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杀死沛公),项羽(却)默默地没有反应。(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4)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 (5)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项庄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终于)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五)文段分析思考。 1、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了什么问题?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子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长东向,幼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2、“项庄舞剑”在情节开展上有什么作用? 项羽“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将故事推向高潮。二、自主研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一)一词多义意:(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2)其意常在沛公也:用意因:(1)不如因善遇之 :趁着(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3)因击沛公于坐 :趁机(4)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趁机而:(1)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连词,表修饰。
(2)拔剑切而啖之:连词,表承接。(3)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4)而听细说:连词,表转折,却。与:(1)臣请入,与之同命:介词,同,跟。(2)则与斗卮酒:动词,给。(3)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连词,和。(4)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介词,同,跟。且:(1)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将要(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连词,表让步,尚且。(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今者项庄拔剑舞:者:助词,用在时间名词后,表停顿,可不译。 (2)臣请入,与之同命 :请:动词,请允许我做某事。(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胜:动词,尽,完。(4)窃为大王不取也 :为:动词,认为。(三)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目示意。(2)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翅膀一样。(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使…进去 (4)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上:名词活用为状语,向上。(5)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活用为动词,处罚。(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的使动用法:让…称王。(7)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活用为名词,后继者。(四)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秦王有象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3)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我私意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五)文段分析思考。 1、三、四两段是课文重点,情节的高潮所在,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请指出。三起:(1)“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2)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3)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三落:(1)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2)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3)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2、这部分共写了几件事?共写了四件事,即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这些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刘邦集团能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3、“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极为传神。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六)课堂小结本段固定结构有“无以”课时三【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掌握“举”、“谢”词语意义,积累文言词语。2、分析项羽、刘邦、张良、范增等主要的人物形象。【学习重点】1、学习作者善于运用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的写作方法。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学习难点】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形象。【学习方法】探究+讨论【学习过程】一、研读第五至七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一)、一词多义 举: (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举起(2)杀人如不能举:尽谢: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2)哙拜谢:感谢 (3)乃令张良留谢 :辞谢 (4)张良入谢 :谢罪 辞: (1)大礼不辞小让:拒绝,回避 (2)卮酒安足辞: 推辞 (3)我为鱼肉,何辞为:推脱,辞谢(二)、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步:名词活用作状语,徒步 2、道芷阳间行:道:名词活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活用作状语,抄小路。 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名词活用作状语,抄小路 4、拔剑撞而破之: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何操,操何)2、我持白璧一双(定语后置句,白璧一双,一双白璧)3、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安在,在安)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 (四)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公为我献之 :为:替 2、相去四十里:去:距离 3、沛公则置车骑:置:放弃,丢下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乃:才 5、沛公不胜杯杓 :胜:禁得起(五)下列句子中包含的成语分别是什么?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秋毫无犯(2)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劳苦功高 (六)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干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2、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沛公经不起多喝酒,不能亲自告辞,特地派我捧着一双白璧,敬献给大王足下。(七)文段分析思考 1、这部分共写了几件事? 这部分共写了三件事,即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2、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二、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作以分析。 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改变了注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面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鸿门宴上刘邦正是利用了项羽的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的弱点,死里逃生。刘邦的性格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欲王关中”。而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为他所用。到鸿门后,他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从而得到了项羽得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趁机脱逃了。三、从宴会上的座次能看出什么?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仪,宴会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是侍坐。 宴设于项羽帐中,刘邦虽为宾客,却得不到尊位,可见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可见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刘邦处境堪虞,但刘邦却能泰然处之,可见起能屈能伸。而项氏集团内部,谋士范増的地位还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谋,已初见端倪。四、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处于什么地位?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
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认,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他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他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洞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急击勿失”)要项羽攻打刘邦,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让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五、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 【课外延伸】古今中外对项羽的评价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项王庙诗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出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