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七课《锦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锦瑟》选自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七课,本单元是“唐诗单元”,众所周知唐诗是古典美学的象征,本单元分别收录了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四位诗人的作品,涵盖了盛唐、中唐和晚唐诗歌的特点。因而《锦瑟》一诗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又因为此诗在主旨的表现上具有朦胧性,很多评论者都发出过“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故而对此诗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从更深层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更有助于学生巩固本单元前面所了解到的古典诗歌的鉴赏知识和能力,即通过具体的诗歌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特征,以透视诗歌本身的“灵魂”。另外由于《锦瑟》一诗还具有“多义性”的特点,因而对它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及早的领悟我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质和魅力,即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情绪、诗无达诂。总而言之借助本文可以给学生开展“美育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帮助、引导他们更好的体悟人生、生命的悲欢离合之情,自然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精神的培养。  二、学生情况  高一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于意象的捕捉和分析只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即可。但是,这首感怀追忆、无限惆怅凄凉的抒情诗与学生生活和情感的距离还是比较远的。因此,对于情感的把握应循序渐进,从整体到具体,注重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意识。对于本诗凄美朦胧的艺术特色,应在不断朗读、分析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感知。  三、教学目标:  根据《锦瑟》诗的地位作用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有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现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  2、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把握诗歌哀怨的感情基调及朦胧迷离的艺术境界。  2、体会李商隐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李诗神秘的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情趣。  2、强调美对人精神的涵养作用,鼓励学生注重提高审美的境界。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锦瑟》诗因其美学色彩的不好把握而著名,但它又是一首家喻户晓的难解而有魅力的古典诗歌,所以对它的讲解重点应该放在恰到好处的品味诗歌哀怨的感情基调及朦胧迷离的艺术境界和体会李诗神秘的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情趣上。在此重点基础上,难点显然就是如何寻找突破点或者说切入角度去理解诗歌本身,即“理解诗歌的多义性”以及体会本诗非写实的艺术手法。  五、教学方法  教法: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及影像资料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授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在引领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的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并掌握鉴赏技巧。  学法:朗读法、研读法、赏读法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有首古诗被人们称为“斯芬达科斯之谜”、古典诗歌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它究竟是怎样的一首奇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锦瑟》。  【新授】  一、初读,感知诗歌内容  ①、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②、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③、讨论:初读这首诗有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诗人想表达什么?  指导提示:压缩诗歌,抓诗眼,感诗情。  七绝: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五绝:锦瑟五十弦,弦柱思华年。  此情可追忆,当时已惘然。  再压缩:  锦瑟弦,思华年。(内容诗眼)  可追忆,已惘然。(情感诗眼)  明确:  诗人看到锦瑟,听到锦瑟幽幽的旋律,不由想起了自己青年时代。那是一段多么美好而又感伤的回忆啊,可是往事却如一片云烟,令人难以真切把握。  二、再读,分析诗歌内容(析“此情”)  1、朗读中间两联,掌握四个典故。  结合注解资料,了解典故、传说内容。  ①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②望帝啼鹃: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鳖灵),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一说,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为鹃。  ③鲛人泣泪:晋张华《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④暖玉生烟:相传宝玉埋在地下,上空会出现烟云,阳光下见得分明。  2、分析重点词语,探讨“此情”。(各抒己见,不拘一格)  ①“迷”——迷恋、痴迷、入迷、迷失  “梦”——理想、抱负、恋情、美好的时光等等  明确:此情实为一种迷惘之情。  ②“托”——寄托、托付(生而不能,死则续梦)  “春心”——伤春之心,不忍逝去。爱情  明确:此情实为一种怀恨、执着之情,也可为一种殷切的思念之情。  ③“泪”——遗珠泪,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被人识,深情无人领会。  明确:此情实为一种伤感、悲伤之情。  ④“烟”——暖玉烟,可望不可及,幽微飘渺无法把握。  明确:此情实为一种无奈、嗟悼之情。  3、小结:   所谓“此情”者,指的正是颔、颈两联中所写的“晓梦”之痴迷,“春心”之深挚,“珠泪”之哀伤与“玉烟”之无奈,种种情事岂待成追忆时才感哀痛,华年流过之时,便已体会到了其中的苦涩悲哀。  三、三读,入境悟情  1、请结合李商隐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试着探讨他究竟是为了什么具体的事情而如此哀怨悲痛。(开放题,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都可。)  小结:  有人说,《锦瑟》是中国诗歌史上解人最多、争论最大、聚讼最繁的一首诗,古往今来解读这首诗的作品不下数百,解读的派别多达十余种。晚唐以来留有姓名的解家就达百位以上。  关于《锦瑟》的诗意,最新的资料总结竟达十四解以上,大致包括令狐青衣说、音乐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哀唐室衰亡说、诗序说、情场忏悔说等,各种说法都列举了大量史实和李商隐的生平及诗文加以佐证,各执己见,聚讼纷纭。  《锦瑟》,像一座美轮美奂的迷宫,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惊叹心驰,却寻不到进入的路径,他们一开始便迷失在路口,惝恍猜测,未知所踪。  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写: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清朝诗论家、一代诗宗王士禛也在诗论中说:一篇《锦瑟》解人难。  2、虽然这首诗的主旨我们无法确定,但是一千多年来它依然深深的吸引众多读者,每个人似乎都能在这首七律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感情寄托。  设题讨论:  《红楼梦》第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里,宝玉对黛玉诉肺腑后,二人感情笃定。假设黛玉题帕,会送李诗的哪一联给宝玉呢?  参考:  第一种看法:送颔联——美好的爱情像蝴蝶梦一样朦胧而又浪漫,令人神往迷恋;一片思慕春心付与悲啼的杜鹃,绵绵不绝。既能表现黛玉的痴情与忠贞,又蒙着一层悲剧色彩,与原著相符。  第二种看法:送颈联——宝黛奇情,有还泪说。那月下沧海的鲛人分明是黛玉的化身,爱情不为礼教认可,孤寂伤感,夜夜流泪成沧海。蓝田美玉也能预表宝玉,纯洁,有才华,埋于山中不外现。两句表达了高洁的感情,是爱慕,执着,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婉的。  小结:   王蒙先生就曾说:“情种从《锦瑟》中痛感情爱,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吟《锦瑟》而思乡垂泪,这都是赏家与作者的合作成果。”总之,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篇《锦瑟》。  四、四读,体会神秘美感  梁启超先生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样化的,神秘的。”  张中行也说:读这首诗“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  思考:诗歌中间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他们又是如何体现丰富的情感的?  明确:  这两联的手法和首尾两联不同,不是直抒胸臆,而是“立象尽意”,所立的意象,不是单独的,各个意象之间隐含着和谐的关系。蝴蝶和杜鹃,庄生和望帝,属同类,  通过“晓梦”、“春心”将之深化到梦中和心中,就不是一般的,而是心灵的画图。同样,沧海月明、蓝田日暖,在时间上是一早一晚,在空间上是一海一陆。在色彩上冷暖交融,而在情调上则是珠泪之悲和如遇寒而雾,这是联想的统一。而且此联表面上与前联不相属,但在意脉上渗入了“可望不可即”的性质。照应了首联的“思华年”,又为“成追忆”作了铺垫。这样,就以静态的画图沟通了首尾两联意脉的律动。使得全诗不但统一和谐起来,而且将意象和抒情、视觉和心像、静态和动态丰富统一在圆融的意境之中。  象征的手法  跳跃的逻辑  联想的统一(写意的手法,朦胧美。)  【课堂总结】  李商隐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和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完全不同与白居易强调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的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极大地扩大了诗的容量,而且留给读者更大的联想空间。就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而言,在中国诗史上是空前的。直到清朝,西方的很多文化进入中国,对此才有了“唯美主义”这个西方人发明的标签。到了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朦胧诗派。  【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诗。  2、从小学到初中,从课内到课外,你读过李商隐的哪些诗?请以“我所知道的李商隐” 为题,写一篇短文。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