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初步理解文意。2.初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3.梳理通假字,掌握一词多义。【重点难点】1.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了解有关背景资料;2.诵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初步理解文意。【课前预习】1.课内词汇缪(mù)公避匿(nì)缪(miào)贤汤镬(huò)虽驽(nú)肉袒(tǎn)盆缶(fǒu)案(àn)图可予不(fǒu)渑(miǎn)池诈佯(yáng)列观(guàn)皆靡(mǐ)广成传(zhuàn)舍甚倨(jù)不怿(yì)衣(yì)褐(hè)睨柱(nì)不肖(xiào)遗(wèi)书不怿(yì)臣语(yù)曰刎(wěn)颈(jǐng)之交2.每日成语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3.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二列传,十书八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余万字,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 (2)时代背景: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等七国纷争,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仍比其它四国要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时间和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重要的。 【问题探究】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2.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掌握文章内容。4.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了什么?
5.廉蔺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什么?6.课文详写蔺相如,略写廉颇,但廉颇的性格特点还是比较鲜明的,作者从哪些方面勾勒了廉颇怎样的性格?【课时测评】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⑴可与不。⑵臣愿奉璧西入秦。 ⑶拜书送于庭。⑷如有司案图。⑸设九宾礼于廷。 ⑹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⑺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2.名句填空。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3.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⑸幸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则幸得脱矣()
③而君幸赦臣()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延伸阅读】和氏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节选自《韩非子·和氏》)现代版“将相和”能否上演?85岁高龄的杨振宁近日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他称赞李政道是自己最成功的合作者,引用苏轼写给兄弟的诗句来缅怀兄弟之情:“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此生未了因。”他表示与李政道决裂是今生最大的遗憾。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个亲密如间的朋友合作完成科学研究并分享诺贝尔奖,不仅是科学界的美谈,也是华人的骄傲。他们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虽然后来也有不少华人先后获得该奖,但他们却是目前与国内保持亲密关系、利用自身能力和关系服务祖国发展最为积极的华人科学家,让人感觉更为可贵和敬佩。但到1962年,因为各种原因杨、李亲密关系转为冲突,关系正式破裂,13年的研究合作终止,兄弟形同陌路,朋友不再交往,成为科技界较为轰动的大事,也一度为世人所憾!分析其中原因,自有许多,但一点却不能不引起人注意,就是两人成名后合作文章署名前后的分歧因素,由起初细小裂缝逐渐成为难以弥合的鸿沟。这透视出国人的名利心较重的潜在劣根性,同时也有可以共苦难以同甘的因素使然,在利益和名声面前,人之感情受到冲击和挑战,对于一些过于重视虚名浮利人无疑更容易摧垮情感的纽带。可见,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取得诺贝尔奖是正常结果,而二人最后分道扬镳也不是偶然现象,唯一让人失望和痛心的是两人的分手不是学术观点分歧的原因,而是科学之外的因素导致。诚然,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华人的精英,无论他们分离是何原因,但有点肯定的是他们成名后都对国家科技发展做过贡献,都能积极为中国科学与世界接轨不遗余力,牵线搭桥。二人分手后也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只是每人都有一个疑问,如果二人不分手是否会有更杰出贡献,一加一是否大于二?是否能再次攀登到诺贝尔奖的高峰?当前杨振宁和李政道都垂垂老矣,都已经进入活在记忆里或者遥想当年的时光!二人相比,杨振宁或许走的更加积极,提前告别科研一线,享受自己科研成果带来的荫凉。不过他的生活越来越具有娱乐性和喜剧化,前两年以82高龄牵手28妙龄的少女,于是东边讲学聊天,西边伴妻学琴,电视、报刊等领域不时看到他另一种不懈的身影。而此时李政道呢?作为已八十高龄的他却仍然勤奋耕耘在科研一线,始终保持低调谨严不加张扬的行事作风,保持一个大师的风度。如此比论,二人作风似有明显区别,一个张扬,一个内敛,一个享受余生,一个勤勉终生,导致走向分裂实在没有什么惊奇了。现在,徜徉在美好回忆里的杨振宁不知是有所醒悟,或者是想为余生增添一些值得传播的花絮,事过四十年,才讲出“这是我今生最大遗憾”这番话!不知李政道听过后会有什么感觉?他是不是也觉得分手是今生最大遗憾呢?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一课时【问题探究】2.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共21段,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廉蔺简介。 第二部分(3—13段):完璧归赵。 第三部分(14—16段):渑池相会(渑池会)。 第四部分(17—21段):廉蔺交欢(负荆请罪,将相和) 4.作者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充分肯定了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形象及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同时也凸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优秀品质。5.《廉颇蔺相如列传》写的是公元前283年—前279年所发生的事件,下距秦统一中国约半个世纪。其时,秦国经过百余年的变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强大的国家,随着国富兵强,秦国扩张之心也与日俱增,在七雄纷争,战乱频仍的时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不断向六国发起进攻。公元前283年,秦军伐魏,燕赵救之,迫使秦军撤退,秦国虽然一直想攻打赵国,但当时正是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一时攻不下楚国,而赵国本身又很强大,所以秦国暂时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秦国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使得蔺相如在同秦王的斗争中客观上有成功的可能,再加上他的努力,他最终为赵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6.课文除了“廉蔺交欢”这部分是廉蔺二人并重之外,都是以蔺相如的事迹为主,只是穿插一些对廉颇的描绘。文章开篇的人物介绍就表现了廉颇的勇猛善战,作为赵国的大将军,廉颇战功赫赫,以勇武过人闻名于各诸侯国。在“渑池之会”前,廉颇和蔺相如为了顾全赵国的荣誉,力劝赵王赴渑池之会,以免被其他国家嘲笑赵国怯懦。这充分表现出他以国家为重,甚有大将军的风度;在送别赵王之时,他又和赵王商量应变对策,若赵王三十日不归,就拥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王的念头,这表现了廉颇的忠心和深谋远虑;此外,他又部署重兵以防备秦兵的入侵,也表现出了他的周全和细心;秦兵最终不敢有所行动,可见他对敌人的威慑力是很大的,又从侧面表现了他的勇武过人。“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感到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但他在听到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话之后,大为感动,也很是惭愧,立即负荆请罪,又表现出他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课堂测评】1、⑴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同“捧”,用手托,这里可解释为“带着”。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朝廷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⑸设九宾礼于廷。“宾”同“傧”。⑹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⑺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3、⑴负①凭借,倚仗。②辜负,对不起。③违背。④担负,承担,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承担。⑤背着。 ⑵使①派。②出使。③让,派。④名词,使臣。⑶引①延请。②牵,拉。③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副词,白白地。②副词,只,不过。 ⑸幸①动词,宠幸。②副词,侥幸。③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也可译为开恩。⑹以①介词,凭。②介词。用,拿。③来,连词,表目的。④用以,用来。连词,表目的或结果。⑤
连词,因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