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高二语文灯下漫笔同步练习人教版 【基础知识诱思】[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另外还有杂文集16部。[词语整理]1.读音纷乘(chéng) 嗜好(shì) 累赘(léi) 兑现(duì)勒令(lè) 偕同(xié) 钦定书(qīn) 编纂(zuǎn)万姓胪欢(lú) 墁地(màn) 数见不鲜(shuò)国粹(cuì)2.解释蒸蒸日上:比喻事业天天向上发展。文中有讽刺意味。编纂:对有关资料进行编辑、整理。厘定:整理规定。如“重新厘定规章制度”。朝三暮四: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铺张:①追求形式上好看,过分讲究排场;②夸张。文中使用的是前者。万姓胪欢:万众欢呼。万姓,老百姓。胪欢,欢欣鼓舞。显赫:(权势、名声等)盛大。 【经典名题探究】例题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怀表,很老很老了骆 文一块怀表很老很老了。它镀铬的壳子已经斑驳,针盘也有好几个地方锈蚀。是带着日月盈亏的刻度么……某天,我把它拿去找修理钟表的师傅。他一看,笑了,“古董啦,不过一般机械表还是106个零件吧……上点油?”我说:“你看哩!”他拧了拧发条说:“只要动个小手术,等着好了。”他打开表,拆了零件。我点起烟吸着。给他一支,他急忙阻拦:不是吸烟时候,烟灰掉不得的。于是,他把零件挨个吹一吹,放在玻璃盘子120号汽油中。然后,以极细软的纸吸干,装配。一根微丝就着瘦长的小嵌口滴下点点油滴,上在轴上,上在钻石上,“行喽。”经他一拨弄,怀表复活了,金属簧轻轻响着,像在伴奏一种韵律操。我把它收进口袋里,回到家里。母亲说,这是爸爸留下的一块表。吃粉笔灰的人吗,攒钱攒了半年,才买上这块表。跟他一起走了四十年。他说,他一辈子别的什么都不要,只要知道时辰;只要知道秋冬春夏;只要几件打发寒暖季节的衣裳。就是这样,他起五更睡半夜,改课本,改答卷。还写了两本数学书。他从不讲究吃的,锅塘里埋几个山芋,拿出,拍拍灰放在袋里,往往可以度过一天。虽说他瘦棱棱成了皮包骨头,却像纬棱穿行于岁月的经翊。他学生的鬓角发灰了,他自己的头发也更加银白了。前两年,晚上睡觉睡得好好的,第二天早上就过去了。灯油熬干,捻子熄掉了……变成一堆灰。他就留下这块表。他留下的就这平平淡淡几十年。怀表在我身上焐得挺热,我时常摸出看看它。我听到的是时间的足音。我不可能是敲木鱼的和尚。应该承认已进入暮年,但还有点晚晴中火红: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
四周的木落,有些蕴藉深沉,然其飒飒之声不是唏嘘叹息,而是和我们蓝色星球搏斗的一种动力。这块薄薄的圆圆的金属,我揣着好久了。在寒林雪屋看见冬天。在一串串凌霄花下记着的是秋天。水红菱绽开了,春之桃打朵了,我都亲切地感受到。还会有什么抱憾的事么?除非你让秒针、分针在罗马字上寂寞地流转。在人生旅途上,除非你老在惦记:多几个安适的驿站好让我打尖……“行路人啊,为什么你总显得疲乏呢?”我不知道正在泉路上的父亲,像踏着骤起旋风似的马蹄,会不会这样惊醒我,促使我时常警觉。——精神一点也不能萎靡啊。[注]骆文(1915~2003),曾任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1.根据原文,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父亲形象的内在特点。(限30字以内)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应注意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等因素。本文主要是通过叙述性语言交代父亲的特点的,比如“他一辈子别的什么都不要,只要知道时辰”“起五更睡半夜,改课本、改答卷。还写了两本数学书”“他从不讲究吃的……”等,抓住这些事件,据事评理,不难概括出父亲的形象特点。答案:①惜时;②敬业;③勤奋;④俭仆。2.从文中看,“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这句话有什么含意?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理解本句话既要结合文章整体去考虑,同时更要注意语言的品味。“追赶”和“晨曦”是两个重要词语,答案中的两条也正是由此而品味出的。当然“应该承认已进入暮年,但还有点晚晴火红”一句,对理解本句也有重要的提示作用。答案:(1)虽已年迈,仍要珍惜余生,振作精神。(此为“追赶”之意)(2)永葆青春,像父亲那样积极进取。(此为“晨曦”之意)3.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和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应首先理清三个层次,回答应具体,不能“空对空”。也只有结合三个层次的具体内容,才能有针对性地分析其作用和好处。答案:(1)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2)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经他一拨弄,怀表复活了,金属簧轻轻响着,像在伴奏一种韵律操。”从全文看,这句话含有人到老年,只要有一种精神动力,仍能充满活力的寓意。B.“他就留下这块表。他留下的就这平平淡淡几十年。”这是说,父亲一生辛劳,但一生清贫,除了这块表,什么也没有留下。C.“在寒林雪屋看见冬天。在一串串凌霄花下记着的是秋天。水红菱绽开了,春之桃打朵了,我都亲切地感受到。”这段描写主要是反映作者对四季自然景物的变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D.“行路人啊,为什么你总显得疲乏呢?”作者通过拟设的泉路上父亲的这句发问,引出“精神一点不能萎靡啊”的自励之语。
E.父亲已经辞世了,“我”也“进入暮年”,“怀表很老很老了”,作品表现出一种时间无情、人生无奈的思绪。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同时也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理解和评价能力。A项以老表喻老人,符合原文意图,B项“什么也没有留下”错误。结合原文可知,父亲留下的是巨大的精神财富。C项就事论事,忽视了这段描写具有的象征意义。D项为全文的主旨所在,正确。E项“作品表现出一种时间无情、人生无奈的思绪”错误。本文的基调应该是昂扬向上的。正如文末所说:“精神一点也不能萎靡啊。”答案:AD训练题 阅读散文《桥》,完成文后各题。桥在旅途生活的烦躁和不安里,突然在面前出现了一座桥,即使是在零落的小村的尽头出现的一座颓圮的板桥,都会给我的心以暂时的、片刻的慰藉。我知道,渡过了一座桥,旅途便向前移进了一程……虽然在无涯的人生旅途上,这是多么可笑的一程,但用自己的劳苦向前迈进了一程,这时你的心里应该是怎样的呢?也就在这时,我的幻想便飞越起来。我看见,人一程又一程地前进,桥,永远站在那里,用现在,把你的过去的脚步和未来联系起来……当我在这喧嚣的小城市的郊外漫步时,对于醒目地显现在视野里的那塔和桥,我却有这样强烈的憎和爱。那塔是远远地便企望人们注意似的写在渺茫的远天上;那塔,是虚幻的,可望不可及的谎言似的,写在渺茫的远天上。而且,我还有更奇妙的想头:那一层层地堆叠起来的塔,是代表所谓“功勋”的本身么?于是,我对于这人世的虚伪有了更固执的憎恶。而那桥,却是显得那样平凡又像没有人关心似的,从溪流的这一边跨搭到那一边。地上有比它更真实、更亲切的形象么?我觉得它完全不希冀人们说一声:“感谢”,沉默地像从没在那里一样地躺倒着。人们漠不关心地从桥上经过,我们能有法子去计算每天有多少无事的人从桥上经过,有多少奔忙的人从桥上经过吗?而且,有谁来注意桥的坚贞呢?有谁来注意在艰险的溪流上守住最后一刻的木桥的坚贞呢?谁能想像到,那淫雨的夏夜,木桥怎样和暴涨的洪流抗逆到最后一刻的情景呢?而在第二天,当人们站在岸边上惊骇于桥的毁灭时,我们是宁愿去体验当它业已明白自己的命运,却有余暇去担心今后谁能继续完成自己的任务的那一刹那的心理;对于站在岸边上的那些假慈悲者的叹息,我们能说些什么呢?1.阅读第1段,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说“桥”“会给我的心以暂时的、片刻的慰藉”?(2)作者说:“我的幻想便飞越起来”,从文中看,“幻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在第二段中,作者将桥与塔进行了对比,请分析一下桥与塔的不同。3.桥的精神令作者赞叹,从全文看,作者主要赞颂了桥的哪些精神境界?4.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真实、平凡的赞美,对虚伪、谎言的憎恶,强有力地鞭挞了作威作福的统治者。B.散文中所刻画的桥的真实、平凡和坚贞,体现了作者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赞美,抒发了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C.作者置身于自己热爱、熟悉的乡土之上,将个人对大自然与人生的感悟,浓缩于笔下,如歌如吟,感人至深。D.这篇散文想像丰富,对比鲜明,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精心雕琢,尽求华美。E.作者运用朴实清纯的语言,将形象、感情、哲理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具有自然率真的美。答案:1.(1)因为渡过了一座桥,旅途便向前移进了一步。(2)在人生旅途中,桥如同“现在”一样,把过去的脚步和未来联系起来。
2.桥是真实的,而塔是虚幻的,桥是无所求的,而塔是向人们炫耀自己的功绩;桥是平凡的、沉默的,而塔却是远远地便企望人们的注意。3.①桥是真实的、平凡的、沉默的,从不向人炫耀自己。②桥是坚贞的,能与洪流抗逆,坚守到最后一刻。③桥面临毁灭,还担心谁能继续完成自己的任务。4.BE 【同步达纲练习】1.下列加粗体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纷乘(chéng) 勒令(lè) 数见不鲜(shù)B.嗜好(shì) 偕同(jiē ) 万姓胪欢(lú)C.累赘(léi) 编纂(zhuǎn) 钦差大臣(qīn)D.兑现(duì) 国粹(cuì) 红砖墁地(mà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执迷不悟 提炼 羡幕 皇恩浩荡B.蒸蒸日上 恭颂 颁部 莫名其妙C.降格以求 胪欢 磕头 铺张扬厉D.纷乱至极 发详 任凭 心悦诚服3.对下列加粗体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厘定(整理) 滥杀无辜(过度) 数见不鲜(屡次)B.颁布(发布) 万姓胪欢(欢欣鼓舞) 太平盛世(兴盛的时代)C.钦定(亲自) 莫名其妙(说明) 降格以求(规格)D.妇孺(小孩子) 纷乱至极(达到) 执迷不悟(坚持)4.选出填在下列句子中字形完成正确的一组词( )①后来又 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②“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但在新近编 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里,却不大看得明白了。③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 一乱”。④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 了当的说法在这里。A.胀 纂 制 捷 B.涨 纂 治 捷C.长 纂 制 接 D.涨 纂 治 接5.下面文段中应填的一组关联词是(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当人,□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A.不但 还 则 因为 B.虽然 但 则 因为C.不但 还 但 只是 D.虽然 但 还 只是6.下列观点的表述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本文直写事实,以小见大,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小事带出了“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的深刻的话题。
B.在专制暴政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C.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D.作者对中国历史的实质和中国国民的性格认识深刻,对封建的专制暴政统治和中国国民的奴性人格表现了强烈的憎恨之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来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7.对画线的“中立”一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揭示中国百姓无力争取“人”的尊严,甘当奴隶或下奴隶;作者对此寄予深深的同情。B.暴露了中国百姓下于被官兵和强盗杀戮的地位及被官兵和强盗蹂躏的悲惨命运。C.讽刺中国百姓的精神麻木,批判其缺少反抗的奴隶性格。D.用词形象,能准确地概括中国百姓的形象特征,又能揭示其本质。8.下列说法,不属于“奴隶规则”内涵的一项是( )A.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一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B.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C.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还要受意外的灾殃。D.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9.下列不能成为鲁迅划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依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在“乱”世连奴隶(牛马)也做不成,因此愿意做“治”世的奴隶(牛马)。B.百姓渴望有人定出奴隶规则,过“治”世的奴隶生活,一旦有人定出,就“万姓胪欢”了。C.学者们修史时出的“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过于铺张,不符合历史事实。D.中国历史总陷于“治”“乱”的循环中,就像孟子说的“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10.对这篇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画线的“价格”指做人的资格、尊严,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B.文中的“皇恩浩荡”“天下太平”等词语都是反语,起讽刺作用。C.鲁迅的两个时代的论断与孟子的“一治一乱”说的意思是一致的。D.本文从历史角度揭示封建专制的本质,批判了国民的奴性性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翡冷翠山居闲活徐志摩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劲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条这边艳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人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平常我们从自己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或是我们执事的地方,那无非是在同一个大牢里从一间狱室移到另一间狱室去,拘束永远跟着我们,自由永远寻不到我们;但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滩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是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定我们行动的上司!所以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他的姿态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无阻碍的。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地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地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漫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并且你不但不须约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带书,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簌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歌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
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尔帕斯与五老峰,雷西里与普陀山,莱茵河与扬子江,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斯夕照的红潮,百灵与夜莺,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指南针。(节选自《巴黎的鳞爪》,略有改动)11.填空。作者认为,要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你 , ,不必带书。12.按照要求,回答问题。“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猪户”,世界上的人还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为什么用“扮”“装”这两个字眼?13.在畅叙如何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之后,作者在最后一段作了怎样的拓展与深化?1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胡适曾经说过,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爱”“自由”“美”。对爱、对自由、对美的讴歌正是本文的感情基调。B.一个“你”字频频出现在文章中,不仅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而且使人如临其境,得到美的享受。C.作者以空间为序,写澄蓝的天空、山罅里的泉响……在对美好自然的描摹之中,含蓄地歌颂生命、礼赞青春。D.文章第三段写山泉,一连用了几个“流”字,既写出了山泉的悠长,又写出了它恢弘的气势,营造了物我一体的意境。E.这篇文章联想丰富。组合自由、气韵生动,尽管不无“西化”的色彩,但汉语的优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参考答案]1.D(A.“数”应读为“shuò”。B.“偕”应读为“xié”。C.“纂”应读为“zuǎn”。)2.C(A.“幕”应为“慕”。B.“部”应为“布”。D.“详”应为“祥”。)3.C(“钦”是指皇帝亲自做)4.B 5.A6.D(对中国国民的奴性人格表现同情和讽刺批判之情)7.A(“无力争取”和“深深的同情”不当。)8.D(ABC三项都能从本质属性上揭示“奴隶规则”的内涵。)9.C(这里多的是对旧史学家的揶揄讽刺,不构成依据。)10.C(鲁迅赋予孟子的说法以全新的意义。)11.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不须约伴。(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信息的能力。题目说:“作者认为,要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你 , ,不必带书”,显然是填要怎么做。第一句话“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尤在”一词提示我们这是一种做法。第三段中“并且你不但不须约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不但/也”提示我们“不须约伴”“不必带书”也是好的做法。做这种题目,要注意每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段首句,还有关联词语,这往往是暗示信息。)
12.在作者眼中,这几种人在装束上是最无拘无束的,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最自由的。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像牧童等人那样自由,那样接近大自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鉴赏能力。第一段是写作客山中的妙处:去掉平时的面具、伪装和不自然,还原生命的本真状态,接近自然,自由自在。而牧童、渔翁、农夫、吉卜赛人、猎户就是以这种状态生存,是最淳朴的一面,我们不是这样的人,只能“装”。)13.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分,既深奥又浅易,只要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大自然,大自然可以慰藉我们的心灵,指示我们的人生方向。(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文章在前几段写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接近自然的基础之上,在最后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在大自然这里,我们不但可以如此,更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因为“大自然是一本书”。)14.C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鉴赏评价能力。C项涉及对文章中心的把握,从文中寻找一些观点性的语句,“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等等,发现这篇文章是对自由的向往,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向往,并非“含蓄地歌颂生命,礼赞青春”。D项错误在于“写出了它恢弘的气势”,这几个“流”字连用,实际上给人一种绵延、情无生息之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