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6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气体。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的结论。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二、教学准备:四人小组:小苏打、白醋、带盖的标本瓶、火柴、蜡烛、镊子教师:除准备学生的材料外,并准备课件三、教学过程:(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1.师说:老师这里有一包东西,大家观察一下,看这包东西有什么特点,是什么东西(分发给各组一包小苏打)。 2.汇报:得出小苏打特点。(PPT) 3.出示装有白醋的标本瓶,看瓶里装着什么物体,其有什么特点?(PPT) (三)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1.预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2.师让指出实验时着重要观察的注意点。(PPT)A.将小苏打倒入瓶中后,要盖上瓶盖。B.仔细观察瓶内小苏打和白醋有什么变化?(看、听、摸)C.摸一摸瓶外玻璃,有什么感觉。D.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书P33表中。3.分组交流汇报。(PPT)现象:有大量白色泡沫产生,听到嗤嗤声。玻璃杯外壁有点凉的感觉。(四)研究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⑴ 提问:
A.你对发生的现象是如何解释的?依据是什么?B.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这是什么气体?C.你准备怎样来检验?⑵ 实验方法一:将燃烧着的细木条伸进杯子里。(师先演示,提醒学生不要做)误认一:认为将燃烧的木条伸进瓶子内后,没有二氧化碳也会熄灭。对此教师演示一个空瓶子伸进后,看火柴能在瓶内燃烧几秒,让学生数数。误认二:认为伸进瓶内的木条熄灭是被水浸灭的,对此,教师提醒学生不要将火柴碰到瓶底。⑶实验方法二:将杯子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倒到燃烧的蜡烛上,看其是否熄灭。⑷确定几组用实验一方法研究,几组用实验二方法研究。⑸全班交流。瓶内的气体能使火熄灭。提问:能使火熄灭气体能不能一定二氧化碳气吗?(师:氩气、氙气等)⑹指名阅读课文P32相关内容。(PPT)得出二氧化碳气的特点:要点: ⑴无色⑵无味⑶透明 ⑷比空气重 ⑸不支持燃烧 (五)引导小结:板书:小苏打+醋二氧化碳+?⑴ 观察玻璃杯里的液体,讨论:小苏打还在吗?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2)师在学生猜测基础上给予必要说明。板书:小苏打+醋二氧化碳+水+醋酸钠四、板书: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小苏打+醋二氧化碳+水+醋酸钠五、课堂练习:1.将白醋倒入小苏打产生的气体是()A.二氧化碳B.空气C.氧气D.氮气2.第六小组在做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实验时,发现瓶内产生大量白色气泡,四位同学根据现象分别做出如下判断,判断比较正确的是()A.小明说,根据现象,可以判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B.小强说,根据现象,可以判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气体。
C.小王说,根据现象,无法判断。3.第六小组在做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实验时,为确定瓶内是不是二氧化碳气体,就把一枚燃烧着的火柴放进瓶子内,当燃着的火柴到达瓶子中部时,火柴熄灭,四位同学分别做出如下结论,结论正确的是()A.小明说,根据现象,可以断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就是二氧化碳气体。B.小强说,根据现象,只能推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C.小王说,根据现象,可以断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就是一氧化碳气体。D.小玲说,根据现象,无法判断什么。4.将白醋倒入盛有小苏打的杯子中,有_____产生,听到_____声。手摸上去感觉到____,这种物质能使燃烧的蜡烛。5.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留在杯子中的液体还是白醋。()6.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是一种无色、无味、不帮助燃烧的气体。()7、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如果小苏打是1匙,白醋放()匙正好反应。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7教案教科版一、教材简析:《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四课。这一单元的第一课:认识到所有的物质都是变化的;第二课:知道变化有两种,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第三课: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化学变化;第四课:化学物质的变化。这是一堂典型的培养学生描述能力的课,先描述小苏打和白醋的外形,紧接着描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实验现象,再描述“气体检验”的实验现象,最后从现象描述基础上抽象得出化学变化的概念。二、教学背景: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本课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在本课中,当学生混合醋和小苏打时,它们将会看到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嗤嗤声。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包含有碳酸氢根,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的物质——二氧化碳就生成了。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从而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这是一个严谨的分析、推理过程,它可以提醒学生,分析、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必须经过实验验证。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知道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教学重难点重点: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现象的观察、描述。2.新产生气体特征的判断。难点:新产生气体特点的检验方法。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火柴、细竹棒、蜡烛、玻璃杯、毛玻璃片、课件小苏打、白醋、三只玻璃杯、毛玻璃片、细木棒、火柴、蜡烛、记录纸蜡烛点燃后要放入玻璃杯内,玻璃杯要尽可能的小教学流程观察:实验:验证:小结、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气体拓展延伸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1.认识小苏打和白醋,讨论观察方法。(1)师:同学们,你们桌上放着两种物质,你们看是什么?(学生根据瓶外的标签来认识)(2)简单介绍“小苏打”。(课件出示:食品中一种应用最广泛的疏松剂,用于生产饼干、糕点、馒头、面包等)(3)师:对这两种物质,你打算怎样来观察呢?(看、听、摸、尝、闻等)师:今天的这两种物品都是安全无毒的,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地运用多种感官对它们进行观察
,但如果以后遇到不知名的物质,可不能轻易地尝试。(4)学生分组观察、记载。2.交流汇报。(从颜色、形状、气味、味道等方面)(二)实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猜测混合后现象,讨论混合方法。(1)猜测: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根据:物理、化学变化)(2)小组讨论实验步骤及注意点。师:刚才大家做出了许多猜测,那我们该怎样利用桌上的材料来做这个实验?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四人小组先讨论一下。(3)交流汇报。(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要点)a放要小心;b看变化;c摸外壁;d听声音;e整材料;f记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作好记录。教师指导。3.交流汇报。(听到声音、冒出气泡、温度下降等)(三)、验证:产生了什么气体1.猜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大量气体会是一种什么气体呢?(板书:气体?)老师也很想知道,我们先给它取个名,叫“不明气体”。书本中向我们介绍了两种检验它的方法。请大家快速地默读一边。2.学生自学书本中介绍的两种方法。3.请学生上台演示。要点:点燃火柴,伸进不明气体中,观察现象;再点燃蜡烛火焰,放到玻璃杯内,将另一瓶不明气体倒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发生的现象。4.学生分组实验。(课件出示实验的方法及注意点)点燃火柴和蜡烛后再移开毛玻璃片不把火柴梗丢进杯内,不把杯内液体倒出来5.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根据汇报板书。(1)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火柴在不明气体中立刻灭了;不明气体倒在蜡烛火焰上,蜡烛马上灭了。)(2)师:根据这个实验现象我们可以推断这种不明气体有什么特点?(板书: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3)师:我们找到了这种气体的两种特征,现在能判断这是一种什么气体了吗?(不能,符合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气体不仅只有二氧化碳。)6.确定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1)师:虽然我们收集到的证据还不足以判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不过,科学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最终才得以确定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板书:二氧化碳)(2)简单介绍二氧化碳的用途。(课件出示)(四)、小结、拓展延伸1.得出“化学变化”。(1)师:这节课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生成了一种新的气体——二氧化碳。这种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呢?(板书:化学变化)(2)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玻璃杯中留下的物体:剩在杯中的无色透明的液体仍是白醋吗?谁能用简单的方法来证明?(再放一勺小苏打、闻一闻等方法)(3)师:白色的沉淀物还是原来的小苏打吗?你能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思考一下。2.小结。除了小苏打和白醋外,生活中还有许多物质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变化,我们在后续的活动中将会继续研究。板书设计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化学变化不支持燃烧气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课外活动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物质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变化的事例。生成预见1.学生对小苏打比较陌生,因此,应对它作较为具体的介绍。学生对二氧化碳其实并不陌生,早在四五年级,就已经多次接触过,所以当猜测产生的气体时,多数学生都会认为是二氧化碳,教师一定要指出:“我们的实验证据还不足以证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的态度比得出一个结论重要的多。
课堂评估将产生的气体像流水一样倒到蜡烛火焰上,这一个实验学生能否做成功。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能否推断出产生的气体具有两种性质: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8页共8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