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仙”《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李白诗四首
梦游天姥吟留别关于李白题目解释诗意理解梦境解读艺术手法
关于李白的几个关键词漫游漫游是盛唐文人的风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白一生有两次漫游阶段(24岁至41岁、45岁至55岁),他漫游的动机有二:一是开阔视野,开阔心胸,增长见识;二是广交天下名士豪杰,为进入仕途铺平道路。李白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不少名诗,因此诗名远播,震动朝野,基本上达到漫游的目的。
“终南捷径”李白生当盛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但不屑于走科举道路,也不屑于投笔从戎。他选择的是漫游各地,结交名士,希望有朝一日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抵卿相”,建不世之功而后退隐江湖。
“太白精神”李白是盛唐时代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称“太白精神”:慷慨自负,傲视凡夫,纵酒狂放,任心使气,追求自由,幻想浪漫。而他的诗则是太白精神的艺术凝聚和形象显现。
他的自负让他吟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但做了几年官后,浪漫理想必然与现实发生矛盾,与世俗无法共存,他强烈感觉到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他经常游离在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之间,在宇宙之中忍受这巨大的孤独。当他毅然离开朝廷之际,在诗中写到:“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在晚期的诗中他高歌自由,思想中揉合着儒、道、释、纵横、名士、酒徒的气质。而这种个性解放的呼声,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达得更为明确激越。
李白的诗歌关注时局安危,抨击黑暗现实,同情民间疾苦,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他漫游各地,歌颂祖国壮丽山川;他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诗中常表现出饮酒求仙及时行乐的心态。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背景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体面地赶出了京城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留赠给友人,借以排谴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所梦内容。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题解:《梦游天姥吟留别》
通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入梦的原因: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由现实转入梦境的句子:我欲因之梦吴越。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全诗的思路一、梦游之由(起)——叙述二、梦游之景(观)——描写三、梦游之吟(叹)——议论、抒情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信语或确实谈到、说起。有时瀛洲天姥山虚实陪衬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赤城:山名,在现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拔:超出、超过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天姥山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诗人用了什么手法体现了这些特点?神奇、高大:巍峨高耸,直插云霄,使人不敢逼视。衬托、夸张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一夜之间就飞过了洒满月光的镜湖。点明了“梦游”。浪漫主义手法。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飞渡镜湖的情景:眼见清清的溪水荡漾,耳闻猿猴发出凄清的啼叫。(幽雅)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南史·谢灵运》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1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千岩:万转:迷花:重叠的岩。山路弯曲不断。迷恋于花,被花迷住。
1著屐登山的情景:黎明时分,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莽的群山,耳际是桃都山顶天鸡的叫声。(神奇)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殷:栗:惊:使……颤栗,形容词作使动词。使……震惊,形容词作使动词。震动,形容声音之大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青青:澹澹:黑沉沉的。水波摇动的样子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名词作状语,在中间动词,打开中:开:
夜幕降临之景:熊咆、龙吟、电闪、扉开、万物震撼、烟雾笼罩(迷茫恐怖、光怪陆离)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名词作动词,弹奏鼓:神仙出场时的情景:纷至沓来的神仙,穿着云霞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它们雍雍穆穆,济济一堂。(富丽和穆)
诗人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幻、五彩缤纷、其乐融融的梦境。诗人徜徉其间,心神完全解放,无忧无虑,“心颜”大开,幸福无比。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豪迈奔放,想像丰富,夸张大胆。思考:上述风格在这一部分中是如何体现的?诗人展开丰富的想像,运用大胆的夸张为读者描述了一个美丽的神仙世界,塑造了幻想世界中的诸多形象:照“我”飞渡镜湖的月亮,是那样的富有人情味;熊咆龙吟、雷电霹雳、空中楼阁、霓衣风马等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故杜甫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飘然思不群”。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手法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悸:嗟:心惊感叹梦境回到现实的过渡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事:名词,事情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对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
这一部分,有人读出李白消极的处世态度,有人读出他蔑视权贵的傲气,你的意见呢?梦境消失,诗人于惊悸中返回现实,方知“古来万事东流水”。诗人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这些诗句包含了诗人对人生多少失意的感慨!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而唯一能抚慰诗人内心创伤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即徜徉山水之间,寻仙求道之乐。诗意至此,或可完结,但诗人却另加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如响落天外,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唱出了封建社会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愤激心声。这是诗人思想性格中更强烈的一面:不对人生屈服,不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
第三部分与第二部分在意义和情感上有怎样的联系?第三部分由第二部分的写梦转入写实。诗人在第二部分中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憎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不原跟权贵同流合污。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梦境解读1
隐喻了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就是对他42岁入朝为官的两年多生活的经历。这是对自己从年轻时代就开始了的“愿为辅弼”的政治理想幻灭的一个概括。梦境解读2
归纳主旨这首诗为留别友人所作,通过写梦中游仙境界,表达诗人不满社会现实,不为名利所困,蔑视权贵的高尚节操。
1、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2、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3、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通俗平易,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艺术手法
入梦之由梦游历程目睹仙境梦醒神伤临别寄语背诵指引(8句)(16句)(10句)(4句)(7句)
哭晁卿衡李白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赋比拟人直接点明人和事。飘泊远航,归途凶险。暗喻晁衡遇难愁云笼罩,心情沉痛虽是悼诗,却寄哀情于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自然而又潇洒。体现了李白诗歌清新自然、浪漫飘逸的特色。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惋的气氛。联想
“蓬壶”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据《十州记》记载,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晁衡归途中岛屿众多,故着一“绕”字。同时,“征帆一片”,飘泊远航,亦隐含了晁衡的即将遇难。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人物形象一群采莲姑娘,她们见有陌生的客人过来,便唱着渔歌,掉转船头,笑着躲进荷花丛里去,装着怕羞难为情就不出来了。棹: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入:“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丁都护歌李白
这是列宾的代表作《伏尔加河的纤夫》。在横幅的画面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拉着货船,在酷日下向前挣扎,荒芜的沙滩上只有半埋在沙里的几个破筐。纤夫们的步子那样沉重,人们仿佛听到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从远处传来。
这幅画表现了沙皇统治下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劳动人民所受的野蛮剥削,同时也表现了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力量。为了创作这幅画,列宾住到了伏尔加河畔,和纤夫们交朋友,对纤夫生活作了长时间的观察,最后才完成了这幅杰作。
丁都护歌李白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gǔdàngzáohǔzhuó
解题《丁都护歌》——关于“丁都护歌”的来源,《宋书·乐志》记载说,彭城内使徐逵之被鲁轨杀了,宋高祖(即宋武帝刘裕)派府内直督护丁旿去处理后事。徐逵之的妻子是宋高祖的长女,她叫丁旿到她的府阁下,亲自询问殡殓之事,每问一句,都叹息“丁督护!”语声很哀切。后人根据她的悲叹声进一步推衍成这支歌曲。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保存的《丁督护歌》都是咏叹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思妇的哀怨的。
这首诗作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李白游丹阳横山时。李白借旧题写时事,在标题上就已营造了凄切悲苦的基调。那么全诗的诗眼应该是什么?苦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丁都护歌写纤夫的悲苦,并寄予深切的同情。点明地点、去向、环境,在对比中突出拖船之苦况。用典,表明气候炎热,突出拉纤之艰苦。细节,写生活条件之恶劣,表现纤夫不堪忍受的痛苦。动作描写,写纤夫的哀伤心境。场面描写,极言行役之艰巨。写纤夫之苦感伤千古,没有尽头。深化主题。
这首诗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描绘了纤夫拖船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全诗言近旨远,意蕴深厚。
一、李白的生平1、读书时期[25岁以前]通读百家习剑任侠求仙访道思想复杂2、第一次漫游[25──42]辞亲远游酒隐安陆十年活动名动京师3、长安三年[42──45]应昭入京供奉翰林得罪权贵自请放还4、第二次漫游[45──55]客居梁园喜逢高杜漫游寻仙忧心国事5、战乱时期[55──62]避居庐山流放夜郎奉节遇赦病卒当涂
二、李白的思想和性格思想:李白的思想是杂家(儒家、道家、纵横家),以道家为主。性格:热爱自由,向往自然,傲岸不羁三、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蔑视权要富贵,宣泄愤懑抗争“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二)抒发理想抱负,张扬自我个性“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三)歌颂壮丽河山,表现热爱自然“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四)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丁都护歌》
四、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是李白对其诗歌雄奇豪放的自我描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则是杜甫对李白诗歌风格及艺术魅力的高度评价。浪漫主义发展流程:神话——屈原(庄子)——李白——李贺(梦境)——苏轼(幻想夸张)——陆游(梦境)——辛弃疾——高启——龚自珍——郭沫若。
强烈的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的风格,浪漫主义有以下三个特征:1、不重视如实地描绘现实,侧重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2、侧重于描写大自然的奇景和以幻想出现的人物,带有浓厚的虚构和幻想色彩。3、偏重于抒发强烈的主观情感。这些特征在李白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一)浓厚的主观色彩李白诗歌个性鲜明,感情强烈,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非凡的艺术形象。他的每一首诗作都能让人感觉到诗人的形象在其中,“我”字的频频出现,处处留下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某些诗抒发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二)丰富奇特的想象广泛采用夸张、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又借助幻想或神仙传说构成浪漫主义雄奇的艺术境界。夸张、比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想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下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清新明快的语言李白诗歌主导风格是豪放飘逸,同时又有清新明快的一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朝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再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他写有大量的乐府诗,几乎占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他最擅长的七言歌行,其渊源本起自乐府;而用为唐代乐府的绝句也正是李白所运用自如的。这一切都说明李白的诗具有接近于歌谣的特点。“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乐府古题《长干行》)
(四)豪放飘逸的风格五、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李白诗歌是继承屈原之后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2、李白以其诗歌创作理论和实践扫清了六朝的形式主义诗风。3、李白通过学习乐府民歌和建安以来优秀诗人的艺术技巧。使古典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韩愈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