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2019年高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同步检测试题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交征利     征利:求取利益B.万乘之国万乘:一万辆兵车C.苟为后义而先利苟为:如果,假如D.不夺不餍餍:“餍”通“厌”解析:D项,餍:满足。答案:D2.下列加点的“见”字,与“孟子见梁惠王”中的“见”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素抱朴,少私寡欲B.于是入朝见威王C.未得与项羽相见D.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解析:A项,见:显现。B项,“见”与例句同,拜见。C项,见:会面。D项,见:发现,看到。答案:B3.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与“何以利吾国”相同的一项是(  )A.今已服矣,又何求焉B.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D.夫晋,何厌之有解析: 所给例句是介词的宾语前置句,与之相同的是C项。A、D两项是动词的宾语前置句;B项是一般疑问句,没有前置现象。答案:C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B.《孟子》共七篇,北宋时期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C.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仁、义、礼、智。并认为在这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D.孟子的“性善论”认为,尽管社会各成员之间有分工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人性却是同一的。解析:B项,“北宋时期朱熹”错,应为南宋时期,是朱熹使孟子的地位在南宋得到了迅速提升。答案:B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何必曰“利”     必:必然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有以:有什么办法C.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弑:杀害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丢弃 解析:A项,“必”的意思是“一定”。答案:A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A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项都做代词,做宾语,译为“什么”;C项结构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介词,用/连词,表并列。答案:B7.下列语句从句式的角度,与“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句相同的一项是(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B.此三者,吾遗恨也。C.何以利吾国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解析:例句为判断句。A项“有以”引起的固定句式,“有……的办法”;B项“者、也”标志的判断句;C项介词结构中宾语前置,“以何”;D项“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不知句读,不解惑”。答案:B8.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是一己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的“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解析:A项,说法不当,虽然梁惠王说的是“利吾国”,但这不能证明他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因为在封建社会,国家是君主的国家,天下是君主的天下。答案:A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句重在句式的翻译,注意其语气。第(2)句重在文言实词的翻译,注意“交”“征”的含义。第(3)句重在词类活用,注意“后”“先”的特殊用法。答案:(1)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2)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3)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会满足。三、深化扩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孟子见梁惠王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①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孟子见梁襄王③。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注: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②梃,木棒。③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地方:土地方圆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修:治理C.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挞:打击D.其如是,孰能御之?    御:抵挡,阻止解析:B项,修:学习,研究答案:B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天油然作云 ②沛然谁能御之B.①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C.①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②杀人以梃与刃D.①晋国,天下莫强焉②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解析:A项都是形容词词尾;B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C项,连词,来/介词:用;D项,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句末语气词。答案:A1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  )①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②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③省刑罚,薄税敛 ④仁者无敌 ⑤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A.①②⑤B.②③⑥C.③④⑤D.③④⑥解析:①是孟子为了引起仁政的发问,②是引用孔子的话和观点,⑤是孟子评价梁襄王的话。答案:D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却忍饥挨饿,这种做法与驱赶兽类去吃人没有区别。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D.孟子用禾苗七八月间遇雨旺盛成长无人能阻止来比喻实施仁政,实施仁政就像天降大雨一样,百姓引颈而望,其国家统一天下势不可挡。 解析:C项“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难以抵挡入侵之敌”,原文是假设秦楚君主的行为,而非梁惠王自身行为。答案:C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句翻译重点“为”“恶”,“恶在”为宾语前置句。(2)翻译重点“东败于齐”为被动句,“焉”为兼词。答案:(1)作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2)等到传到我手中,在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那里。参考译文: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无异于驱赶兽类去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呢?”梁惠王说:“我们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