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2019年高中语文《中庸》节选同步检测试题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适合②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达:通行的B.①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鲜:很少②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及:达到C.①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凡:大凡②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昆:哥哥D.①明辨之,笃行之笃:忠厚②学之弗能,弗措也措:安置解析:D项,笃:坚持,措:放下。答案:D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A项,“者”,①表停顿;②代词,……的人。B项,“其”,①代词,他;②语气词,表推测。C项,“乎”,都相当于“于”,介词。D项,“之”,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他。答案:C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B.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C.从容中道,圣人也D.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解析:C项,“从容”在文中的意思是“自然而然”,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不慌不忙”。答案:C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B.“大学”相对“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言,讲的是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大学问。C.《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子思所作,是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D.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把它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解析:D项,表述错误,是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答案:D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命之谓性    命:赋予B.喜怒哀乐之未发发:发生C.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育:孕育D.小人而无忌惮也惮:害怕解析:B项,“发”的意思是“出现,表现出来”。答案:B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B.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C.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D.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解析:B项的“之”是助词“的”,其余的三项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答案:B7.下列语句间的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B.天地位焉,万物育焉C.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D.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解析:在所给的四个语句中,D项是承接关系,其余的是并列关系。答案:D8.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B.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C.孔子总结自己的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是:聪明的人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这种主张。D.孔子认为,知道了管理人的方法,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解析:D项,原文是“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答案:D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这三个被翻译的语句中,翻译的重点是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也者”“矣乎”“近乎”等,要辨明其用法和所表达的语气。答案:(1)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2)中庸是天下的至道(最高的道德标准)呀!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3)好学的人,离智者也就不远了;无论任何事都竭尽所能去做的人,离仁者也就不远了;时时刻刻把“荣辱”二字记在心上的人,离勇者也就不远了。三、深化扩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①。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②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庐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 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④,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齐明盛服⑤,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⑥,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节选自《中庸》)注:①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②敏:勉力,用力,致力。③蒲庐:即芦苇。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④杀:减少。⑤齐明盛服: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⑥跲(jiá):说话不通畅。10.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布:分布B.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远:远离C.所以劝亲亲也劝:劝勉D.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豫:预备解析:A项,布:陈列,写。答案:A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 A项,“为”,都是动词,治理。B项,“以”,都是介词,按照。C项,“而”,都是连词,表并列关系。D项,“之”,①助词,的;②代词,这样。答案:D12.下列语句,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一项是(  )①夫政也者,蒲庐也②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③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④继绝世,举废国⑤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⑥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③⑤解析:④说明对待诸侯国的方法,⑥强调的是“诚”。排除这两项即可得出答案。答案:D1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就像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一样。B.孔子解释说,“仁”就是爱人,“义”就是要适宜地做事,这都是礼的要求。C.做任何事情,事先预备才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做事都是这样。D.文章在结尾处告诉人们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到达真诚,即要明白什么是“善”。解析:B项,对“义”的解释不当,原文是“义者宜也”,就是事事做得适宜的意思。答案:B1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就废弛。(2)让他们官位高,让众多的人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劝勉大臣。(3)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参考译文:鲁哀公询问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所以,政事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劝勉其修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劝勉亲爱亲族;让他们官位高,让众多的人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劝勉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总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