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都江堰余秋雨
本文体裁属于散文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散文家,12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后留校留校执教。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著有《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开始了散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等。《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目前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1998年超过一千万亩。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中外驰名的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
左上:鱼嘴堰右上:飞沙堰左下:宝瓶口
三部分内容概要:以长城为参照系,表现作者对都江堰的独特感悟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由堰及人,展现李冰父子的精神风采
分析第一部分:1、作者为什么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2、作者从哪几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比较?
比较对象比较项目长 城都 江 堰修建时间秦始皇时比长城早数十年规 模宏大表面不如长城宏大占据的是辽阔空间邈远的时间社会功用已废弛至今在输送清澈外观突兀在外细细浸润,节节延伸文明状况僵硬的雕塑灵动的生活心 态摆出老资格等待人们修缮卑处一隅,绝不炫耀,毫无所求,只知贡献
作者从若干方面来比较长城和都江堰,哪个方面的比较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为什么?作者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延伸距离、文明特征诸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作比较,其中社会功用方面的比较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这不仅因为延伸距离、文明特征等方面是依附于社会功用的,而且因为对社会功用的评价是文章的核心内容,这里是在为第三部分浓墨重彩地展开文化反思张本的。因此,作者在这一部分用较多笔墨在社会功用方面比照两大工程,令人信服地表达了“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的文化感受。
美读课文本部分写都江堰景观。作者把实写水流的宏大气势与抒写自己魂销魄夺的感受交融起来,着力在水流的强悍与规整、撒野与驯顺上泼墨铺排,描绘出震撼人心的壮丽画卷。强悍撒野,可见水性凶蛮,工程艰险;规整驯顺,可见治水人气度手段不凡,也是化害为利的形象体现。这样,就突出了都江堰水流的独特魅力。字里行间激荡着对都江堰的热爱及对李冰的敬慕的感情,蕴涵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
分析第二部分:1.这一部分抓住都江堰的什么特点?都江堰水流特点(壮观)。2.去都江堰之前作者心绪是怎样的?这样写在行文结构上有何用意?心绪懒懒的(不以为然),脚步散散的。先抑后扬,为下文写都江堰水流的壮观作铺垫。
3、“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这“吃够了苦头”与“出足了风头”怎样理解?这里的水本来是充满野性的,它“飞奔着”“裁割着”“直窜出去”,它“恼怒”,它“咆哮”,所以这里的水充满一种壮丽雄浑的美,可谓“出足了风头”;但是这样的水流受到都江堰的制约,只能“乖乖地转身改向”“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水显现出更壮丽的驯顺,也可谓“吃够了苦头”。
分析第三部分:1、怎样理解“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2、既然“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为什么还说“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3、“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覆辩论”的含义是什么?“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又指什么?4、怎样理解“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5、为什么说“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6、为什么说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7、“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会“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1、怎样理解“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李冰的政治走向——造福人民,拥有利民富民的胸怀与责任感另一种政治走向——或是无所事事,无所专政,根本无视百姓的疾苦,或是互相倾轧,玩弄权谋,不惜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显然,持第一种政治走向,随之而来的只有死气浊味乃至腥风血雨;而正是基于第二种政治走向,都江堰才得以矗立在四川大地上。
2、既然“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为什么还说“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从表面上看,李冰显示的只是水利学方面的才能;但是,当治水成为政治家的首要任务时,政治家对治水的倾力投注就成了一种清明的政治,政治家在水利工程上的实绩就成了他的第一政绩。因此,当李冰出于利民富民的考虑而要求自己成为水利学家的时候,他确实是向世界宣告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3、“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覆辩论”的含义是什么?“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又指什么?这种辩论,就是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的辩论,就是两种政治纲领的辩论。长锸——百姓消灾,给百姓濡养;金杖玉玺和铁戟钢锤——权势、征战和镇压“他失败了”,因为千年政治是站在另一边;“他终究又胜利了”,因为在今天的中国,长锸象征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利民富民的政治路线和正直的政治品质,不但为世人首肯,而且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思想相通,与当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格品质相融,从而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4、怎样理解“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这一方面是说,图谱社会意义的重大,可与当代政治、经济的重大事件媲美;另一方面是说,图谱与裁军数据、登月路线中蕴含的造福于民的思路是相通的。
5、为什么说“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其一,因为“他的这点学问”是水利学界的重要成果,说“水气淋漓”,显得形象生动。其二,是为了与厚厚典籍的“风干松脆”对举。这里的典籍,是另一种政治纲领的代名词,它们貌似堂皇威严,却早已腐朽不堪,失却了活力;而李冰的学问,渗透着利民富民的不朽思想,造就了都江堰的辉煌,当然永远“水气淋漓”。
6、为什么说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大愚大拙”是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攻或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唯物意识和民本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明地观照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7、“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会“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李冰通过轰鸣的都江堰江水传达的遗言是:政治家应当完全抛弃一己私利,尽心尽力地去为百姓谋福利。中国历史上有这样杰出的人物,这样璀璨的精神,当然值得骄傲,当然应当产生“某种乐观”。另一方面,作者相信这个遗言会长留人间,李冰的精魂不会消散,继承其精魂者会代代繁衍,这当然是更加值得乐观的。
为民造福,务实求真,淡泊名利,贴近苍生。对比手法的应用。第一部分把都江堰与长城作比较,突出都江堰的伟大:默默地永久性的灌溉中华民族,滋养中华文明;第二部分通过作者看到都江堰前后心情的变化,来突出都江堰水强悍的生命力;第三部分将李冰与其他封建官僚作比,比出李冰人格的魅力,将长锸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对比,比出长锸的守持,将治水经验与厚厚的典籍作对比,比出治水经验的长久生命力。8、李冰精神的实质是什么?是如何来表现这些内容的?
课文小结作者由赞叹工程社会功用的伟大而进一步写到工程创建人的伟大,又由创建人工程功绩的伟大进一步写到其意识信念的伟大,再通过其意识与另一种政治走向的比照,引导读者在赞美都江堰与李冰的同时,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反思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去重新评价我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文思深邃,文气畅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