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音乐 / 教学同步 / 人教版 / 七年级下册 / 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二) / 唱歌  凤阳花鼓 / 凤阳花鼓 (2)

凤阳花鼓 (2)

  • 2022-04-09
  • 17页
  • 1.64 MB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走近民谣——凤阳花鼓 什么是凤阳花鼓?凤阳花鼓,是一种曲艺形式又称双条鼓、打花鼓、花鼓小锣,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音节凄婉,令人神醉”(《扬州画舫录》),内容多是“状家室流离之苦”(《清稗类钞》)。由于它的起源背景和它悲凄的唱词内容,它一度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 《凤阳花鼓》-诗词正文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 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 身背花鼓走四方。赏析: 赏析:1、你觉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如果给你个色盘,你会用哪种颜色来形容它?3、为什么是这样的情绪,这样的颜色呢?创作者想借此表达怎样的情感? 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徙江南巨户到凤阳府。由于凤阳府地区人口激增,灾荒也不断,导致这些迁徙的江南巨户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严禁他们离开凤阳府,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卖艺、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离开凤阳府。又因明清两代,由于凤阳府(今皖北地区)一带是“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的长年灾区,每年秋后都有成群结队的妇女外出卖唱乞讨。同时也有身背花鼓流落各地卖唱的职业艺人。明末流传范围继续扩大,表演盛况空前。清末,凤阳花鼓流传更广,有的甚至漂洋过海到东南亚一带活动。历史背景 表达了对百姓悲惨生活的同情,对封建统治阶级有力的控诉 语言特点:歌词在语言上有何特点?(生活化、口语化) 凤阳花鼓这种流浪卖艺的民间歌舞表演,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保留下来,并成为“凤阳花鼓” 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一支凤阳歌。陈丽媛-凤阳花鼓MTV(现场版)-国语流畅.FLV凤阳歌儿,嗨咿呀咿呀,得儿啷当飘一飘,得儿飘,得儿飘得儿飘飘,飘一飘。新凤阳花鼓 赏析:问题:1、这首歌词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用哪种颜色可以描绘?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表达怎样的情感?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挖掘整理传统民间节目,培养和提高民间艺人,凤阳花鼓迎来了艺术发展史上的春天。凤阳花鼓从内容、曲调、道具、服装服饰到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了变化:歌唱新社会、新生活的清新之词取代了之前悲切、伤感的内容;曲调发展得更丰富多彩,伴奏大大丰富,舞蹈语汇、道具、服饰和鼓的打法等方面均有突破。改革开放后,国际友人访问大包干发源地——凤阳小岗村,凤阳花鼓作为友好使者接待了他们。人们用凤阳花鼓展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真实变化,也唱出花鼓人内心由痛苦到幸福的变化历程,凤阳花鼓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对新生活的喜爱、赞美之情 但是目前,原生态的凤阳花鼓已经趋于衰亡,其中蕴涵的丰富艺术资源还远没有被挖掘出来,这份珍贵的民间艺术遗产,需要保护,亟需我们去传承发扬!现状 如何传承?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作业: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为如今的河北人再写一首新河北民歌表现如今的河北人在习主席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幸福、喜悦之情。 谢谢观赏——凤阳花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