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小学数学 / 教学同步 / 人教版 / 四年级上册 / 3 角的度量 / 角的度量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教科书37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经历量角器形成的过程,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初步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度角的表象。3.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中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量角器形成的过程,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初步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教学难点:在应用量角器进行度量角的大小时,如何确保量角器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想:一、创设生活情境,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三个不同坡度的滑梯,提出问题:比较三个角的大小。二、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构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10 对滑梯进行选择,说理由。直接观察大小。比较三个角的大小,经历量角器的生成。具体大多少,学生提出:需要产生一个测量的标准。测量麻烦,进行改进。测量中工具不够精细,继续改进。测量中不断产生需求,完善内外圈刻度,创造出完整的量角器三、拓展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量课始三个角的大小,总结量角方法。2.首尾呼应,介绍滑梯中角选择的科学性及生活中角度数的应用价值。3.当堂检测。本节课的设计一改传统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一个个的认知冲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经历了制作量角器的过程,并在制作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生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这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师:同学们喜欢滑滑梯吗?这里有3个滑梯,你喜欢玩哪个滑梯?为什么?10 生1:我选择3号,刺激。生2:我选择1号,滑的时间长。生3:我选择2号,不是很刺激,也不是很平稳。学生可能说到“坡度”教师:这位同学说到“坡度”,这里的坡度指的就是滑梯面与地面形成的夹角。学生可能没有说到“坡度”教师:同学们说的刺激和平缓,是针对滑梯的“坡度”来说的,滑梯的“坡度”指的就是滑梯面与地面形成的夹角。(教师指着屏幕,课件出示1号滑梯的夹角。)二、研究探索,完善量角器1.用“观察法”比较角的大小10 (出示2号、3号滑梯的角)师问:这里的三个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学生回答。师小结:同学们一眼就看出来了,眼睛很犀利。2.用“标准角”比较角的大小师:∠2与∠1相比……(学生:∠2大)∠2比∠1大多少呢?(学生先说说)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2比∠1大多少?∠1∠2学生可能说用量角器量。教师:这位同学选择了一个专门测量角的工具——量角器,那么,量角器是怎么生成的,又该怎样使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一下。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量角需要一个工具,在没有产生量角器之前,人们也是选择一个工具作为统一的标准(板书:标准)来量角的。我这儿有些这样的小角,咱们用它作为标准来量∠1和∠2的大小可以吗?(可以)学生可能说到用直尺量。让学生到台前指一指怎么量。①如果学生量边。教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系吗?(没有)显然,用直尺量边的方法是不合理的。10 ②如果学生量开口。教师(指图换另一个位置量开口):我在∠2的这里量和∠1的开口长度一样了。测量的位置不同,结论也就不同。教师小结:用直尺测量角的大小不合理。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工具做标准来测量角的大小。(板书:标准)我这儿有些这样的小角,咱们用它作为标准来量∠1和∠2的大小可以吗?(可以)操作前教师问:我应该怎么摆呢?是这样吗?(教师操作,故意摆错,询问学生怎样摆。以此强调:摆这些角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小角的顶点对着∠1的顶点,小角的边对着∠1的一条边。(边说边板书:也就是要做到“点对齐,边重合”)教师操作摆∠1。(操作过程要给人麻烦的感觉)教师:以小角为标准,∠1里有几个这样的小角?(要求学生完整回答)课件演示∠2的拼摆,问:看∠2里有几个这样的小角?(学生回答)问:以小角为标准,∠2比∠1多几个小角?(学生回答:以小角为标准,∠2比∠1多1个小角。)小结:以小角为标准来测量、比较∠1和∠2的大小,结论更为准确。3.生成18等分的量角工具教师:我们来看,∠2需要摆3个小角,如果角更大一些,就需要更多的小角。每次我们都这样一个个摆吗?有什么办法使它更方便使用呢?(粘起来)师引导:∠1的两个小角粘起来,∠2的三个小角粘起来,如果角再大些这三个小角粘在一起来量还行吗?想象角再大些,再大些……更多的小角粘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10 让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教师:确实与同学们想象的一样。像这样整圆的工具一般在特殊行业使用。小学阶段,半圆内的小角就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可以只保留半圆作为量角工具。数一数,这个半圆一共有多少个小角。(师生一起数:18个小角)出示:【设计意图:让学生数出18个小角,为后面理解180度做铺垫。】4.应用半圆工具,生成度量单位教师:下面就用这个半圆工具量几个角,看它是不是方便多了。∠1∠2∠3测量∠1时,课件出示摆放错误的图例,问:可以吗?怎么调?(强调点对齐,边重合)。课件出示对∠2、∠3的测量。∠3里面有两个小角多一点。教师问:多出来的这一点到底是多少?(学生说说)以这么大的小角为标准还能看出来吗?(不能)看来这个标准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了,怎么改良一下呢?(板书:改良)预设:10 ①学生可能回答:把小角分的再小一点,细一点。②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我有一个办法,能不能把这些小角分的再小一点,细一点呢?(能)教师提问:怎么把它分的再小一点呢?(引导学生说:把每个小角再平均分成10份)课件演示:每个小角再平均分成10份,变成10个小小角这18个小角一共可以分出180个小小角。图1图2图3图4师:每1个小小角的大小就是1°,板书:1°。这个小圆点读作“度”。“度”就是用来测量角的单位。1个小小角的大小是1°,3个呢?8个呢?17个?38个?90个?150个?师:看现在这个量角工具,有什么感觉?(学生可能回答:很乱)教师:为了简洁美观,后人逐渐的把它改良成这样子,出示半圆仪。为了方便我们很快的读出角的度数,还可以再怎么改良?(标上数字)教师问:你们太棒了!创造力非常强。10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一步步通过操作、补充调整创造出量角器来,使学生充分感知成功的喜悦。】7.生成内圈刻度,完善量角器教师:现在让我们利用这个的量角工具,量一量这个角。(出示:,强调怎么摆,说度数。)出示:教师摆量角器问:多少度?(学生可能回答120°,也有可能回答60°)问:哪位同学的结果对?这个角我们应该从哪边数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度?看来要想准确的读准刻度,除了要点对齐,边重合,还要找准起始边,再读刻度。(板书:找起始、读刻度)指出说错同学问题出在哪里。强调:找起始,读刻度。【设计意图:纠错,进一步完善量角器。】教师:在原有刻度上能一眼看出来吗?怎么也能一眼看出来?(学生回答)课件完善量角器,出示:完整的量角器教师:这就是专门用来测量角的度数的工具——量角器。(板书:量角器)8.指认量角器10 向学生介绍量角器:中心点、内圈刻度、外圈刻度、外圈0刻度线、内圈0刻度线。同位之间互相指、认量角器,说一说量角的时候角的顶点对着哪里,角的一条边对着哪里。师:同学们我们手中的量角器最早是由阿拉伯人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把平角分成了180份,由此,角度制诞生。后来逐渐演变而来的。今天,同学们很了不起,我们用有限的时间经历了量角器的生成过程。还学会了用量角器量角。9.练一练:教师:看,我量的这个角的度数对吗?为什么?(出示:正确的40°,错误的130°)强调:找准起始边读刻度。【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操作、量角、汇报等一系列活动,突破找准起始、读刻度这一难点。】三、实际运用,巩固新知1.(1)师:既然量角器是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发明创造的,那就让我们再用它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试着量一量开课时从滑梯中抽象出来的∠1、∠2和∠3的度数。问:读哪一圈刻度?强调:起始边对着哪个0刻度就从哪边数起。(2)出示错例:量角器与角没有重合巩固读角的方法:点重合,边重合,找起始,读刻度(板书)。教师:科学的研究证明滑梯在40°—56°之间最合适10 ,这样既安全有好玩。那我们应该选几号滑梯呢?(2号)2.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角度,举例(根据老师们的建议,列举生活中大量的利用角度的例子,突出生活化数学这一主题):(1)椅子的靠背总是往后倾。用于学习的椅子,一般后倾8度;吃饭的椅子,一般后倾9度;沙发靠背则后倾11度左右。(2)风筝比赛是用同样长的线,风筝线与地面形成的角度越接近90度,风筝就放的越高。(3)大雁飞行时,当排成人字形时所成的夹角保持在55度左右最省力气。课下请同学们寻找一下生活中哪些事物也应用到角度。四、归纳概括,总结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教师:今天,我们经历了量角器的生成过程(指黑板:确定标准、细化改良、生成量角器),学会了基本的度量方法。下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角的度量。标准改良量角器角的度量点重合边重合1°(度)找起始读刻度10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