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坛经》两则【教学三维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2.研读《求谏》,了解唐太宗对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3.分析唐太宗贤明的君主形象,思考“贞观之治”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教学重点】通过研读和探究,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唐太宗贤明君主形象,并体会其治国思想。【教学过程】一、经典介绍《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以记言为主,言简意赅地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以及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等,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君道”为中心的治国理念,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一把钥匙。《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贞观政要》详细记述了封建政治问题、人才的选用问题,归纳了唐太宗朝的大政方针,特别是他做得成功的偃武修文、崇尚儒学、加强礼治、执法宽弛、休养生息、安定民众、采取怀柔政策安抚周边少数民族等。《贞观政要》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后世帝王多将其视为政治教书和资治手册,尤其是一些较有作为的皇帝,更将它视为座右铭,从中学到许多有益的统治经验和有效的统治权术,用来巩固和维护自己的统治。今天,《贞观政要》依然可资借鉴,它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我们的民族责任感的忧患意识,能够为我们提供富国强民、经邦济世、缔造和谐的具体方略,有助于领导廉洁从政、丰富领导艺术、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纯洁人的心灵。所以,我们说,《贞观政要》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意义的历史著作。 二、完成学案并进一步疏通课文求  谏 [原文略] [译文]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慌了手脚而举止失当。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太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达到太平。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使天下达到太平。”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就能锯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几个敢于直言谏诤的臣子,(他们)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唐太宗称赞王珪的话对,让他参加接见,了解国家大事,如果有所陈说,一定虚心采纳。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性情、喜怒无常的,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因此,国家遭受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我现在从早到晚,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采纳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贞观八年,太宗对侍臣说:“我每次闲居静坐,就自己从内心反省,常常害怕自己的所作所为,上不符合天意,下被百姓怨恨。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的视听能与外界相通,使百姓不怀怨结于心。另外,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无伦次。普通奏事,情况尚且如此,更何况想直言规谏的,纵然所奏之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冒犯了我。假如立刻发怒斥责,恐怕人人心怀恐惧,岂敢再说话!”贞观十六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能正确了解自己的人就明智,但确实很难做到啊。就像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都自以为有超人之术,别人赶不上。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互相品评比较,呵斥指责,杂乱无章的文辞、三、探究交流1.佛教大致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大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提示】佛教是在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我国的。但是,当时对中国人的思想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佛经被翻译成汉语,再加上统治阶级的支持,佛教从三国两晋时期开始逐渐流传开来。魏晋时代,佛教与玄学合流,大乘佛教的“般若学”2.请简述佛教思想在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对我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提示】佛教虽然从五代开始走向衰落,但佛教思想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道德表现在哲学上,佛教的宇宙生成论、本体论、认识论和心性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比如宋代明理学的产生就是与佛道思想相整合的产物。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普遍的风气。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运动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学术名流,者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来做他们的思想武器。其次是在文学上的影响。在形式方面,佛教对于律诗和俗文学(讲唱文学、通俗小说、戏曲等)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作用。在内容上,一方面,佛教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比如《西游记》《封神演义》这些神魔小说就是直接取材于佛教故事。最后,佛教在艺术上还带动了绘画题材的拓展等。总之,佛教虽然走向衰落,但其思想却内化进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从而在多个方面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坛经》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结合节选文章简要说明。【提示】《坛经》是慧能大师得法经历及其教化内容的记载,是由他的弟子法海集录而成的以记言为主的一本著作。由于它是对慧能大师传教说法的记录,因此,它在语言上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对是用语质朴简洁,不尚浮华。这道德体现在它在遣词造句上多用当时的口语。比如写弘忍大师夜传衣钵给慧能的描写:“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就是口语使用的代表,全句平易得有如现代白话。这就是《坛经》在语言上质朴的突出表现。《坛经》也会在口语中夹杂进一些文言成分,从而形成了它在语言上的另一风格:雅俗相间,雅俗共赏。比如《慧能受法》一段中,写弘忍授法后对慧能的交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就在口语中夹杂进文言色彩较重的词语“汝”“信禀”等,这既体现了受法的庄重与严肃,也体现了雅俗共赏的文字风格。二是善用修辞,形象生动。修辞的最大特点,就是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的传教说法的效果。比如《慧能受法》中“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一句,用生命悬在发丝上比喻危险的境地,既形象,又通俗易懂。4.请结合《慧能受法》一节,说说五祖弘忍大师的形象特点。【提示】《慧能受法》一节虽然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其中的人物形象却很鲜明。五祖弘忍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其形象具体可以归结如下:①行事谨慎,办事稳妥。本文记叙的是他给慧能传法一事,在传法时间及其方式的选择上,文中只一句:“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但是这一句,却颇为传神地写出五祖弘忍大师行事谨慎与稳妥的特点。②语重心长,寄寓厚望。《慧能受法》一文中对此也只写了一句话:“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简短的话语背后,使人仿佛可以想见弘忍大师传授衣钵时的语重心长及其对弟子光大本门的殷切期望。③关心弟子,谋事周全。授完衣钵后,为防不测,立即把传授衣钵后的危险性直言相告,并敦促弟子火速离开。其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谋事的周全也由此可见一斑。 本文是一篇在说理上极富特色的政论文。其说理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其论证上所展示出的极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全文围绕“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展开,“八条目”对应“三纲领”,论述层层推进,层次分明,结构严密,以纲统目,以目连目,符合道德认知、道德修养的一般进程,在人生实践方面的引导也思路清晰、明确,体现了人生道德修养活动与履行社会实践的过程性、层次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总之,本文在论证说理上逻辑严密,自成系统。5.《南能北秀》一文对“世人尽传”的“南能北秀”一说,提出了怎样的看法?【提示】文中对“世人尽传”的“南能北秀”一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任教首先指出这是“未知根本事由”的表现。在作者看来,实际上是并无南北派别的差异。其理由是: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他们是师承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在对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从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而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