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18届甘肃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50分)
1.不同的肺炎双球菌具有不同的表面抗原.给大鼠同时注射S型和R型两种肺炎双球菌,一段时间后,从大鼠体内分离出浆细胞并单独培养,提取该大鼠的血清(不含S型和R型细菌)和每一个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并分别保存,随后的实验最可能出现的是( )
A.每一种培养液只能使一种肺炎双球菌失去感染力
B.大鼠的血清与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混合后,将会产生免疫反应
C.把不同浆细胞的培养液混合,将出现免疫反应
D.向大鼠血清中加入上述两种肺炎双球菌,只有一种出现凝集现象
2.1962年英国格拉斯医院Griet在非近交的小鼠中偶然发现有个别无毛且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小鼠,称为裸小鼠,用“nu”表示裸基因符号。纯合型雌裸小鼠nu/nu受孕率低,乳腺发育不良、且有食仔的习惯。将淋巴细胞脑膜炎性脉络病毒(LCMV)经脑内接种于裸小鼠,未导致其死亡,仅出现持续的病毒血症。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裸小鼠是由于基因突变造成的
B.将淋巴细胞脑膜炎性脉络病毒(LCMV)经脑内接种于裸小鼠,未导致其死亡,仅出现持续的病毒血症,这说明裸小鼠淋巴细胞正常,细胞免疫也正常
C.生产上一般采用纯合型雄鼠与杂合型雌鼠交配(♂nu/nu×♀nu/+)可获1/2纯合型子代
D.将分泌生长激素的正常鼠垂体细胞培养后接种至裸小鼠体内,会引起被接种的裸小鼠出现持续体重增加
3.TORC2蛋白是血糖调节中的“分子开关”,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以活化该蛋白从而开启产生葡萄糖所需基因的表达,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该蛋白可以迅速促使相关基因关闭。TORC2还可以增加肝细胞中的IRS2蛋白,IRS2是胰岛素信号途径中重要的分子桥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血糖浓度平衡时通过调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实现的
B.缺乏TORC2“分子开关”的人,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
C.在高血糖和低血糖两种状态时,肝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
D.血糖浓度的变化对TORC2蛋白功能的影响体现了反馈调节机制
4.低碳生活已成为许多人的共同选择,下面甲图是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乙图为碳循环示意
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 )。
图乙
图甲
A.乙图中过程③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中
B.甲图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甲图是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多途径利用农作物,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提高了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D.要减少温室效应,应调整图中的过程①⑤
5.下图所示为物质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A.①可代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B.K+和葡萄糖分别以②、①方式进入红细胞
C.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通过③方式进行
D.细胞衰老,其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的功能降低
6. 右图示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捕食, 甲种群的能量可以流向乙种群
B.甲种群可以调节乙种群的个体数量
C.甲种群对乙种群的进化起抑制作用
D.甲乙种群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7.为验证营养物质能向细胞分裂素所在部位运输,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1)。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排除生长素的干扰
B.实验结果是细胞分裂素可增大叶面积相对值
C.由实验结果可推测细胞分裂素能够引起营养物质向B叶片运输
D.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营养液中有相同的结果
8. 下图为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④的形成主要由②完成
B.图中⑤主要通过胞吐进行释放
C.若刺激A点一次,图中电流计B将来回偏转一次
D.若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
9.现有大小和生长状况相同的同一品系小鼠甲、乙、丙及另一品系小鼠丁,并对甲、乙、丙分别做如下处理:
分组
甲
乙
丙
处理方式
不做任何处理
将丁的皮肤小片移植到乙体表上,14天后,皮肤片结痂脱落
切除胸腺
两周后,再将丁的皮肤片分别移植到甲、乙、丙体表上,则移植的皮肤片最易脱落和最易成活的分别是
A.乙、甲 B.乙、丙 C.甲、丙 D.丙、甲
10.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寒温带湖泊中的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的关系如图。与此原理最相近的事实是
A.一般生长在背阴处的植物叶肉细胞所含叶绿素比生长在向阳处的要多一些
B.鼢鼠长期栖息在土壤潮湿、疏松的洞中,视觉极不发达
C.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
D.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的原因是核DNA遗传信息改变
B.细胞衰老时核DNA分子数会发生改变
C.细胞凋亡的根本原因是DNA的水解
D.细胞癌变后细胞中mRNA的种类和数量与正常细胞相比会有所改变
12.某哺乳动物的基因型是AaBb,下图是其体内一个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细胞含有二个染色体组,此细胞经分裂后形成4种精子或一种卵细胞
B.该细胞发生过交叉互换,染色体结构未发生改变
C.等位基因A与a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减数第二次分裂出现差错可能产生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
13.某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F,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
A、该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因为环境改变使之产生了定向变异
B、F基因决定的性状在生存斗争中占有优势
C、FF的幼体存活率一定高于杂合子
D、该种群中F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变化表示新物种的产生
14.假如有10个基因型为AaBbCcDd的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已知四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那么,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精子和卵细胞的种类最多分别是
A.2种和1种 B.16种和10种 C.16种和16种 D.16种和8种
15.人工建立一个数量足够大的果蝇实验群体,全部个体为杂合子,雌雄个体数量相当。已知隐性基因纯合致死。观察群体中隐性基因的淘汰过程并建立数学模型,预测该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应该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6.下图表示某植物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气浓度下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N点后O2的吸收量大于CO2释放量,据图分析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M点是贮藏该器官的最适氧气浓度,此时无氧呼吸的强度最低
B.该器官呼吸作用过程中不只是氧化分解糖类物质
C.N点时,该器官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说明其只进行有氧呼吸
D.O点时,该器官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基质
17.在引进优良家畜(如牛、羊)时一般引进雄性个体,让其与本地的同种雌性个体杂交,考虑到经济与遗传方面的因素,一般以引进4头雄性家畜为宜,具体做法是:让一头引种雄畜与一头本地同种雌性个体杂交得F1,F1与第二头引种雄畜相交得F2,F2与第三头引种雄畜相交得F3,F3与第四头引种雄畜相交得F4,试问F4个体中,细胞核内和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属外地种的约有多少( )
A.1/8,1 B.1/16,0 C.15/16,0 D.1/2,1
18.农科所技术员研究温度对某蔬菜新品种产量的影响,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如下曲线。据此提出以下结论,你认为合理的是( )
A.光合作用酶的最适温度高于呼吸作用酶的最适温度
B.阴影部分表示5~35℃时蔬菜的净光合速率小于零
C.光照越强,该蔬菜新品种的产量越高
D.温室栽培该蔬菜时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
19.某研究小组利用检测气压变化的密闭装置来探究微生物的呼吸,实验设计如下。关闭活栓后,U形管右管液面高度变化反映瓶中气体体积变化。实验开始时将右管液面高度调至参考点,实验中定时记录右管液面高度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忽略其他原因引起的容积变化)。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氧气的消耗量
B.乙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CO2的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
C.甲组右管液面升高,乙组不变,说明微生物只进行需氧呼吸
D.甲组右管液面不变,乙组下降,说明微生物进行乳酸发酵
20.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宜温度条件下,测定不同光照条件下,放有某双子叶植物叶片的密闭装置中CO2的变化量,结果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不正确的推论是( )
A.光照强度为1 klx时,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少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B.光照强度为2 klx时,该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为0
C.光照强度由5 klx增强到7 klx时,叶肉细胞中C3化合物合成速率增大
D.光照强度为9 klx时,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可能是限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内因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包括选考题和必考题两部分,50分)
请考生在21和22题中选一大题作答
21.[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回答有关胡萝卜素提取的问题:
(1)工业上可以用微生物的发酵来获得β胡萝卜素。
①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使发酵菌种迅速繁殖,应用________培养基。
③发酵过程中应采用________技术来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保证发酵正常进行。
(2)在胡萝卜素的提取过程中:
①石油醚是理想的萃取剂,因为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②萃取过程采用水浴加热,不用明火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胡萝卜的根尖细胞组织培养,则培养成的植株叶片的颜色为________,说明根尖细胞________。
22.[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选取A、B植株的细胞进行如下图操作,请回答问题:
(1)实现图中的①过程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
(2)②过程的发生,必须进行____________,其方法有_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_法。
(3) 若细胞A内含a个染色体,细胞B内含b个染色体,则“杂种细胞”内含________个染
色体;若A、B植株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方法成功的话,得到的后代含_____个染色体,必须用______________来处理幼苗,才能得到可育的杂种植株,其中含有_____个染色体。这两种方法相比,体细胞杂交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原生质体A为小鼠的浆细胞,原生质体B为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诱导二者融合时,独特的方法是用 处理。
23.(9分)下图示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机制,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由上图可知,对甲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_________直接进行调节,还可通过有关 进行调节。两者均是与甲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相应的 结合后起调节作用的,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的功能。
(2)图中A处的信号转换过程为 。
(3)若甲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甲细胞分泌的物质会 ,这是一种 调节机制。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为 。
24.(8分)研究发现柚皮精油和乳酸菌素(小分子蛋白质)均有抑菌作用,两者的提取及应用如图所示。
(1)柚皮易焦糊,宜采用 法提取柚皮精油,该过程得到的糊状液体可通过 除去其中的固体杂质。
(2)筛选乳酸菌A时可选用平板划线法或 接种。采用平板划线法接种时需先灼烧接种环,其目的是 。 对新配制的培养基灭菌时常用的是 。实验前需对超净工作台进行___________处理。
(3)培养基中的尿素可为乳酸菌A生长提供______________。
(4)抑菌实验时,在长满致病菌的平板上,会出现以抑菌物质为中心的透明圈。可通过测定透明圈的______________来比较柚皮精油和乳酸菌素的抑菌效果。
25.(8分)某地的常绿阔Ⅱ十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图1为恢复过程每一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图2为科学家通过研究其中种间捕食关系,构建的捕食者——被捕食者模型(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
(1)该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 (提高,降低,不变),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 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2)图1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
(3)图2模型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 调节。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被捕食者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 和 。
26.(10分)小麦的染色体数为42条。下图表示小麦的三个纯种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I、II表示染色体,A为矮杆基因,B为抗矮黄病基因,E为抗条斑病基因,均为显性。乙品系和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缘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
(1)乙、丙品系在培育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 变异。该现象如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可为 提供原材料。
(2)甲和乙杂交所得到的F自交, F自交所得F中有 种基因型,其中仅表现抗矮黄病的基因型有 种。
(3)甲和丙杂交所得到的F自交,减数分裂中Ⅰ甲与Ⅰ丙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而其它染色体正常配对,可观察到 个四分体;该减数分裂正常完成,可生产 种基因型的配子,配子中最多含有 条染色体。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每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而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大多数存在血清中,每种培养液应只能使一种肺炎双球菌失去感染率,故A正确。大鼠的血清与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混合后因为含有的都是抗体,不会产生免疫反应,故B错误。不同的浆细胞都含有的是抗体不会出现免疫反应,故C错误。向大鼠血清中加入上述两种肺炎双球菌2种都会出现凝集现象,故D错误。
2.B
【解析】
试题分析:新基因的产生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故A正确。将淋巴细胞脑膜炎性脉络病毒(LCMV)经脑内接种于裸小鼠,未导致其死亡,虽然仅出现持续的病毒血症,这说明病毒已经侵染到细胞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了,故B错误。用纯合型雄鼠与杂合型雌鼠交配,猴岛中有1/2是纯合型,故C正确。将分泌生长激素的正常鼠垂体细胞培养后接种至裸小鼠体内,生长激素能促进个体生长,会出现裸小鼠持续体重增加,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把握知识点间内在联系综合运用能力。
3.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是通过控制基因的的表达来使血糖浓度达到平衡,应是血糖浓度不平衡时通过调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实现的,故A错误。由题意可知TORC2还可以增加肝细胞中的IRS2蛋白,IRS2是胰岛素信号途径中重要的分子桥梁,说明缺乏TORC2分子开关的人,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故B错误。在高血糖和低血糖两种状态时,肝细胞中产生葡萄糖所需要基因的表达情况不同,故C错误。当血糖浓度降低时开启产生葡萄糖所需基因的表达,使得血糖浓度升高,而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该蛋白可以迅速促使相关基因关闭,即形成了反馈调节机制,故D正确。
4.C
【解析】
试题分析:乙图中过程③是细胞呼吸作用,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中,故A正确。甲图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故B正确。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利用,故C错误。要减少温室效应,主要增加光合作用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⑤,故D正确。
5.A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①中由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应是协助扩散,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主动运输,故A错误。②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是主动运输,钾离子进入红细胞是主动运输,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故B正确。③是胞吐,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蛋白质是通过胞吐方式进行的,故C正确。细胞衰老,其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的功能降低,故D正确。
6.C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先到波峰的甲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则通过捕食,甲种群的能量可以流向乙种群,故A正确;甲种群可以调节乙种群的个体数量,乙种群也可以调节甲种群的个体变化,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故B正确;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
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如甲、乙种群相互选择,实现共同进化,故C错误,D正确。
7.B
【解析】
试题分析:根系和幼芽产生的细胞分裂素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为避免其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必须除去,故A错误;据图2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因变量是叶面积相对值,故B正确,在实验Ⅰ中,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生长受抑制,故C错误;实验目的是探究细胞分裂素的作用,需要突出细胞分裂素的作用,若用营养液,外来营养物质对植株的生长也会有一定的作用,不能表明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故D错误。
8.C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①线粒体、②高尔基体、③内质网、④突触小泡、⑤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形成与②高尔基体有关,故A正确;突触小泡会与突触前膜结合,然后以胞吐的方式把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故B正确;若刺激A点一次,使电流表右接触点先变为外负内正,电流表偏转,当局部电流流过后,右接触点恢复外正内负,左接触点变为外负内正,电流表再次偏转,共偏转两次,故C错误;信息传递是耗能过程,若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则能量释放减少,将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故D正确。
9.B
【解析】
试题分析:在器官移植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起作用,将丁的皮肤移植到乙的体表上,由移植皮肤(抗原)刺激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影响,移植皮肤14天后脱落,这时已产生了记忆细胞,当再移植丁的皮肤到乙的体表上,记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发生免疫反应,所以移植的皮肤最易脱落;丙组切除胸腺后影响T细胞的分化,从而影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所以移植的皮肤最易成活,综上所述,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0.A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在背阴处的植物叶肉细胞所含叶绿素比生长在向阳处的要多一些,与题干原理相符,故A正确;鼢鼠长期栖息在土壤潮湿、疏松的洞中,视觉极不发达,是由于长期的黑暗生活自然选择的结果,与题干原理不相符,故B错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与题干原理不相符,故C错误;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与题干原理不相符,故D错误。
11.D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核DNA遗传信息没有发生改变,故A错误;衰老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变化,但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故B错误;细胞凋亡是一个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的过程,DNA不水解,故C错误;癌变是指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恶性增殖细胞,则癌细胞中mRNA的种类和数量与正常细胞相比会有改变,故D正确。
12.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不能确定雌雄,由于发生了交叉互换,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能产生4种精子,一个卵原细胞最后只能产生1种卵细胞,故A正确;染色体进行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染色体的结构不发生改变,故B正确;由于发生了交叉互换,因此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故C错;含有Aabb的次级性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姐妹染色体均向细胞一级移动,则可产生Aabb的细胞,故D正确。
13.B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性的,故A错;据图可知,F的基因频率不断增加,说明显性性状更适应环境,故B正确;根据图中不能确定FF和Ff的存活率高低,故C错;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故D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14.B
【解析】
试题分析:一个基因型为AaBbCcDd的个体最多能形成24=16种配子,1个基因型为AaBbCcDd的精原细胞能产生2种精细胞,10个基因型为AaBbCcDd的精原细胞最多能形成16种精细胞;1个基因型为AaBbCcDd的卵原细胞能产生1种卵细胞,因此10个基因型为AaBbCcDd的卵原细胞只能形成10种卵细胞,故B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5.C
【解析】
试题分析:亲代A的基因频率为1/2,a的基因频率为1/2,则子一代AA基因型频率为1/4,Aa的基因型频率为1/2,aa的基因型频率为1/4,由于隐形纯合子致死,实际上子一代个体的基因型有两种:AA占1/3,Aa占2/3,则子一代A的基因频率为2/3,a的基因频率为1/3,分析题图,丙正确,故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6.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M点时细胞中总二氧化碳释放量最低,适合贮藏该器官,有氧呼吸氧气的吸收量等于二氧化碳释放量,从图中可以看出二氧化碳释放量大于氧气吸收量,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强度都较低,无氧呼吸强度不是最低,故A错误;呼吸作用的实质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不一定只分解糖类,故B正确;N点后O2的吸收量大于CO2释放量,说明消耗的有机物不是糖类,故N点时,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此时不一定只进行有氧呼吸,故C错误;O点时,氧气浓度为0,只进行无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C
【解析】
试题分析:受精时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而细胞质的遗传物质都是母方的,外地种都是作为父方,故细胞质遗传物质是0,细胞核遗传物质在F1中外地种遗传物质中占1/2,依次类推,1/2+1/2*1/2+1/2*1/21/2+1/2*1/21/2*1/2=15/16,故C
正确,其余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受精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把握知识点间内在联系综合运用能力。
18.D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光合作用酶的最适温度为25℃~30℃之间,而呼吸作用最适温度大于35℃,故A错误;阴影部分表示5~35℃时蔬菜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大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故净光合速率大于零,故B错误;当光照强度超过一定强度后,光合速率不变,光照越强,该蔬菜新品种的产量不一定越高,故C错误;阴影部分表示净光合速率,因此温室栽培蔬菜时,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之间,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D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甲组装置内放的是NaOH溶液,用于吸收CO2,所以甲组右管液面变化是锥形瓶内的O2变化所致,故A正确;乙组装置内放的是蒸馏水,那么乙组右管液面变化是锥形瓶内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引起的,故B正确;甲组右管液面升高,乙组不变,说明微生物只进行需氧呼吸,故C正确;甲组右管液面不变,说明没有消耗氧气,乙组下降,产生二氧化碳,则说明微生物进行乙醇发酵,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0.B
【解析】
试题分析:表中CO2变化量是净光合作用速率,光照强度为1.0klx时,CO2量增多说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少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A正确;光照强度为2.0klx时,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接近0,光合作用速率约等于呼吸速率,故光合速率不为0,故B错误;光照强度由5.0klx增强到7.0klx时,净光合速率增大,叶肉细胞中C3的合成速率增大,C正确;光照强度为9.0klx时,CO2量不变达到光饱和点,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是限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内因,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1.(1)①水、无机盐、碳源、氮源
②液体
③无菌
(2)①沸点高 充分溶解胡萝卜素 不与水混溶
②有机溶剂易燃
(3)绿色 具有全能性
【解析】
试题分析:
(1)微生物的培养基一般都要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4类营养物质。
②应用液体培养基培养菌种。
③发酵过程中应采用无菌技术来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2)①萃取胡萝卜素的萃取剂,应该具有沸点高,能成分溶解胡萝卜素,不与水混溶等特点。
②萃取剂是有机溶剂,遇明火易燃烧、爆炸。
(3)由于不同体细胞中含有基因相同,即根尖细胞也含有表达叶绿体基因,则经过植物组织培养形成绿色叶片,说明根尖细胞具有全能性。
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2.(1)酶解法(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2)诱导融合 物理 化学
(3)a+b (a+b)/2 秋水仙素 a+b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的障碍
(4)灭活的病毒
【解析】
试题分析:
(1)图示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①是去壁过程,最常用的方法是酶解法,即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去除细胞壁。
(2)②表示诱导细胞融合的过程,方法有物理方法(离心、电刺激)和化学方法(聚乙二醇)。
(3) “杂种细胞”具有两个细胞的染色体,即有a+b条染色体;细胞A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含有a /2条染色体,细胞B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含有b/2条染色体,利用杂交育种获得的后代体细胞中所含有的遗传物质各包含两亲本的一半,即a+b /2,此植株是高度不育的,必须利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即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a+b条,植株可育;说明体细胞杂交方法的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4)动物细胞融合特有的方法是灭活的病毒。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3.(1)神经递质 激素 受体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电信号→化学信号
(3)减少 (负)反馈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甲细胞是受体细胞,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还可由甲状腺细胞分泌有关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
(2)突触小体是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膨大部分,当神经兴奋以动作电位的形式传导至该部分时,即电信号的形式,使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运动到突触前膜,并将其中的化学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转换成化学信号,即电信号→化学信号。
(3)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理。
(4)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理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4.(15分,每空2分)
(1)压榨 过滤
(2)稀释涂布平板法 灭菌(或防止杂菌污染) 高压蒸汽灭菌法 消毒
(3)氮源(1分) (4)直径(或大小)
【解析】
试题分析:(1)橘皮易焦糊不能采用蒸馏法,应采用压榨法比较合适。在提取过程中获得的糊状液体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除去其中的固体杂质。
(2)筛选菌种时常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用平板划线法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防止杂菌的污染。而对配制的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实验时要对超净台进行消毒处理。
(3)尿素可以为微生物提供氮源。
(4)抑菌实验能出现透明圈,那就可以通过测定透明圈的大小或直径来比较抑菌效果。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技术实践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25.【知识点】该题主要考查生物群落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解析】答案为:(1)次生演替 提高 物种丰富度 抵抗力 (2)草丛生态系统 (3)负反馈 N2 P2
解析; (1)该常绿阔叶林是因曾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后逐步得以恢复的,群落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原来的土壤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在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是提高的。(2)草丛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最少,恢复力稳定性最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最多,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3)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坐标轴形式属于数学模型,由图可知曲线变化是个圆形说明生态系统中存在负反馈调节,让其维持相对稳定;被捕食者是横坐标代表的数值,由图可知种群数量维持在N2左右,相当于生态系统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值N2,而纵坐标代表的是捕食者的种群数量,由图可知经过调节例种群数量维持在P2,故P2为K值。
【思路点拨】此题要求的能力主要是理解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信息的分析能力。
【典型总结】
26.(12分,每空2分)
(1)结构(1分) 生物进化
(2)9 2 (3)20 4 22
【解析】
试题分析:(1)乙和丙上的染色体都有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普通小麦和偃麦草的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故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在自然条件下,染色体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缺失的基因用0表示,由图可知甲和乙杂交得到的F1基因型是AABo,因为A、B基因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其自交得到F2应有9种基因型,仅表现为抗矮黄病的基因型有BB和B0两种。
(3)甲和丙都有42条染色体,得到的子一代是也是42条染色体,杂交后基因型是AAE0,减数分裂时因为第I对染色体因差异大不能配对,说明有40条能配对,形成的四分体有20个,该减数分裂正常完成,可生产AE、A0、AE和Ao4种基因型的配子,如果这不配对的染色体移向细胞的一极,此时配子中最多含有20+2=22条染色体。
考点:本题考查变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