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比大小》教后反思一年级小朋友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有一定困难,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让学生易于理解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教学能丛学生的认识起点出发进行实施,体现教学的人文性。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我在新课导入时候,用教材提供的“小猴吃水果”这一故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将猴子吃水果的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具体是: 1.认识并理解符号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教学要在通过直观图形的比较上升到数的比较,及时引入比较的算式,让学生认识比较大小的符号: “<”、“>”和“=”。 让学生独立地将水果图片和猴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提问学生:你知道用什么符号可以表示吗?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重点认识了“>”,因此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的形状是怎样的?开口朝哪边?尖尖的呢?然后再认识符号 “<”、和“=”,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大小比较的题目思考:你怎样运用这三个符号?有什么好方法? 2.引导学生多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没有对学生的回答急于做肯定或否定回答,而是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此过程中我只是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交流,以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注重了学生动手参与和学习过程的感受。在通过让学生用的水果的图片和猴子图片摆一摆,从中知道每种水果分给每只小猴一人一个到底够不够吃,知道多了还是少了。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的精神,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