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小学语文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 / 五年级上册 / 第七单元 / 24*月迹 / 《月迹》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合集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月迹》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3.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2.认真观察月亮,结合想像或联想把自己心中的月亮生动地描绘出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教学重难点1.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2.通过学习课文,品味月亮的美,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1课时教学要点丰富积累;把握线索,理清寻月过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在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板书文题、作者)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初识作者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后期则开始向空灵的音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二)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初读积累1.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款款:缓慢。掬(jū):两手捧(东西)。粗糙(cāo):不精细,不光滑。争执(zhí):争论中各持己见,不肯相让。10 倏忽(shū):很快地,忽然。袅袅(niáo):形容烟气缭绕上升。面面相觑(qù):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讶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觑,看,瞧。2.积累叠词。在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叠词。(1)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___的桂树,___的枝,___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___的骨朵儿了。(2)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___,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___的___的感觉。3.积累动词。在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动词。(1)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___的,墙该是玉___的。(2)我们都___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___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___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___,使人可怜儿的样子。(三)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怎样的事情?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件——盼月(第1~4段)寻月(第5~30段)议月(第31~36段);归纳文章的线索——月迹。三、把握线索,探寻月迹1.散文在结构上看是自由的,可是在文中都有一条线索将文章的材料组织起来——形散而神不散。请同学们讨论分析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明确:“月迹”是文章的线索。“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就是孩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它既是月的变化轨迹,又是孩童成长的轨迹。2.说说寻月的过程。明确:(1)中堂里,镜电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2)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知道还有人。又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3)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4)又突然在各人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3.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怎样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过程?明确:——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10 小结:这个心理过程表现了孩童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理,因一时不能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恰恰反衬了这种好奇心;也表现了孩童的争强好胜之心,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也恰恰反衬了这种争强好胜之心。最后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得满足”,没有任何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来了困意”后,大家“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更表明孩童们之间本没有任何隔阂,弟兄姐妹一家亲。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第2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教学过程一、体悟情感1.夜晚,当一轮皎洁的明月爬上树梢,把它那银色的光芒洒向大地的时候,老师相信,当你们仰望那皎洁的月亮时,内心深处会有许多的感触,愿意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吗?(学生自主表达,教师聆听。)参考:当我看到月亮时,我会想起李白的《静夜思》,(吟诵)因为我的爸爸总是出差,我想他一定会很想家,想和我一起看月亮。我会想起好吃的月饼,还有一家人围在一起赏月的快乐时光。我会想起嫦娥奔月的传说。我想登上月球看一看。……老师小结:的确,同样的一轮明月会带给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感受,那么,这一轮明月寄予了贾平凹怎样的思想感情呢?2.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用自己的符号标出。如遇到不理解的句子标上“?”。3.分组讨论:月亮象征着什么?怎样才能拥有它呢?从中感悟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激励学生各抒己见,相机引导,点拨提高。)明确:月亮象征着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世界上美好的事物的发现都源于美好的情感。只要有一颗追求美好事物的心,不但能拥有美丽的月亮,而且能拥有美好的世界。同时能体会到作家时家乡、对生活的热爱。(指导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部分,体会作者感情。)二、质疑探究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以作者的身份上台接受采访。台下学生作为观众就自己的疑难向“作者”提问,台上同学解答。预设问题: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明确: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10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沭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2.院中的月亮大而圆,玉玉的,银银的,“我”疑心花骨朵儿是繁星变的,“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疑心?明确:院子里没有满月,只有银色的月光。为找月亮,看到了像星星一样闪着荧荧银光的花骨朵,疑心这是繁星变的,抬头寻星,才看见了头项的一轮明月。因此“我”才有这样美好而奇妙、充满幻想的联想。3.“我们”争执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为什么要争?表现了孩子们的什么心理?明确:因为月亮里边有漂亮的女子,而三妹却想独自占有这个美好的东西。因此引发了“我们”的羡慕和嫉妒,“我们”也要拥有这个好东西,所以争执起来。这表现了孩子们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和占有的心理,极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4.“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5.怎样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明确:一轮圈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么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6.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们的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学生自主设疑提问,生生对话,教师点拨、提升。)三、寻章摘句,细品情味这篇文章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富于童趣,有一股浓厚的孩童生活气息和美感。写孩童寻月,写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例如:在孩童们那里,月亮“是长了腿的”;面对穿衣镜里的圆月时,“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看到桂树上“累累的骨朵儿”,“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三妹因为和嫦娥一样漂亮,就认为自己就是嫦娥,就是月亮的主人,“月亮是属于我的了”;议论月亮时,“月亮是我所要的”,以一个“要”字表示对月亮的爱,“月亮是个好”,直接把月亮与好相联系;而最后,拥有月亮和天空,如此之大的口气,也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才讲得出。本文的语言概括说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1.地方色彩较浓,喜用叠字形容事物,儿话音较多,具有口语化的倾向。2.注意词语的锤炼。使形象性加强,达到生动传神的效果。3.某些语言在服从内容整体要求的同时又蕴有哲理意味。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以上三个特点的语句,并作简要的分析。(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说明,教师点拨总结。)1.地方色彩较浓。10 作者为陕西作家,所用语言富有陕西方言的某些特征:喜用叠字形容事物,儿话音较多,具有口语化的倾向。例如:“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1)儿化音的使用。全文共有二十多处用了儿化音,使文章语言有了口语化、方言的特点,读起来亲切自然。(2)叠词的大量运用。全文共有十多处使用了叠词,写出了各处的月光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如:“玉玉的,银银的”,月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两个名词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虽是作者临时自造的,但并不觉生硬不通,而是增强了细腻感和亲切味。“疏琉的”,枝叶不是很繁茂,银银的月光从枝叶缝隙里穿出,影影绰绰,幽静柔美。“酥酥的”,既有形状上的“碎”,又有触觉上的“软”,一个酒杯中荡漾着的月影被写得似乎可以触摸到,所以感觉得到。“款款地”,仿佛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十分优雅。“袅袅的”,形容花香,将无形赋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了。2.注意词语的锤炼,使形象性加强,达到生动传神的效果。例如: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这里写月光透过竹窗帘格儿透进屋内,月亮映在穿衣镜上,由一条“白道儿”到半圆到满盈,使用了“溜”“爬”等动词,除形容了月亮上升的状貌外。更蕴涵了比拟——拟人或拟物均说得通,似以拟物更妥切——的手法,给人的印象是亲切、灵动、淘气、活泼,于形象生动中有极强的生命动感。3.某些语言在服从内容整体要求的同时又蕴有哲理意味。例如,文章结尾部分,弟弟说“月亮是我所要的”,妹妹说“月亮是个好”,接下来是这样的叙述:“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些语言并不华丽,而是格外朴拙,但却意蕴丰富,其中之一便是极具暗示性,让人起茫茫宇宙,天人合一之思,含蓄蕴藉,大巧若拙。教师小结:正因为作者一切就着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写,所以,这篇文章语言富于童趣,有着一股浓厚的孩童生活气息和美感,值得我们流连忘返。四、放飞思绪当大家知道月亮不仅属于漂亮的三妹,同时也属于每个人时,他们满足了,他们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着了,睡得那么甜。看,睡梦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会梦到什么呢?(学生想像、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同学们,承载着人类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属于你们每个人,只要你想要月亮。10 五、课后作业皎洁的月亮,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神奇与享受。相信在晴朗的夏夜,你一定凝视过神奇的夜空,神往过灿烂的星辰。请以“夏日星空”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一定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一切与星空有关的人与事都可以写进去的。板书设计月迹贾平凹镜中看月失望童心升华院中望月高兴杯中“饮月”奇妙河中寻月(眼瞳见月)甜蜜沙滩议月满足10 初一语文自主学习记录卡(用时20分钟)课题:月迹1班级:姓名:时间:年月日目标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积累1、诵读课文三遍,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2、了解作者相关情况。3、掌握下列字音字形,并抄写三遍。满盈(yíng)屏气儿(bǐng)面面相觑(qù)倏忽(shū)袅袅(niǎo)花骨朵(gū)嫉妒(jídù)锨(xiān)4、找出并摘抄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自主学习提纲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你是怎样理解课题中“月迹”含义的?3、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的踪迹?请学生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来。请勾画出来。4、地方不同,月亮的特点不同,“我”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疑问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老师评价10 初一语文自主学习记录卡(用时20分钟)课题:月迹2班级:姓名:时间:年月日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2.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积累1、找出你最喜欢的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进行圈点批注。2、找出有关奶奶语句,分析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自主学习提纲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说“月亮是每个人的”?3、“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怎么理解?4、中秋的夜色那么迷人,缘于中秋的月最圆,中秋的月最亮,中秋的月最美。你就在这一群孩子中,你们一起盼月、看月、寻月、议月。讨论“月亮是个什么样呢”,你会怎么回答?疑问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老师评价10 郑梁梅中学初一语文课课练用时20分钟课题:月迹命题:审核:做题:班级:姓名:整洁:得分: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拼音写汉字。满盈yíng屏气儿bǐng面面相觑qù倏忽shū袅袅niǎo花骨朵gū嫉妒jídù锨xiān二、诗文名句填空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3、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张先《菩萨蛮》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三、修改下列病句。1、昨天下午,我去公园玩了一整天。3、据鉴定,这头金色牦牛是世界上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物,并命名为“金丝牦牛”。四、仿写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鲜花说,开放的年龄千枝竞秀;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太阳说,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海燕说,奋斗的人生快乐无穷。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月亮说,纯洁的心灵晶莹透亮;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①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⑨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大意。河中寻月和沙滩议月2、你如何理解⑥⑦两段中弟弟和妹妹说的这两句话?⑥“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⑦“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月亮美,所以希望得到;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大意对即可)。3、如果要你说“月亮是个什么”,你会怎么说?(略)                                                                          4、孩子的童真在文中展露无疑,请找出一句试作分析。示例:“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拥有月亮和天空,如此大的口气,也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才讲得出,令人莞尔一笑。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印章”之喻,想象奇特而又惟妙惟肖,如此高超的创造力,非得有一颗童心不可。六、阅读10 会飞的蒲公英  ①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了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儿。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盈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儿。  ②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待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③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④不久,我上小学了。我的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绣了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⑤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儿。  ⑥带着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的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路上飞来飞去。  ⑦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更真切了。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得比以往更高了。我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含着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声地说:“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⑧从此,我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阴小道上飞来飞去。1.本文的标题是“会飞的蒲公英”。但文章第一段写“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有什么作用?衬托蒲公英白色小花儿的淡雅。2.文中最能体现蒲公英性格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它从不满足于待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3.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妈妈为我做的事情都和什么有关?妈妈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蒲公英。教育“我”要像蒲公英那样,不满足于现状,积极进取,不断取得新的成就。4、文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其作用是什么?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在妈妈的教育下求知、成长、努力进取的情景。5.文章以“会飞的蒲公英”为题有什么含义?既揭示了蒲公英的性格特征,又包含了母亲对“我”的殷切希望。10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