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4《三月桃花水》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三月桃花水》是一篇美文,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春暖花开、大地回春的美丽画卷,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春天到来时的欣喜之情。课文篇幅虽然较短,但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文质兼美,适合学生反复品读,积累优美词句。学习这篇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文中优美的词句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词汇;大量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识字的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字阅读及感受能力,善于联想和想象,具有一定的语言模仿和创作能力。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写景类文章的学习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建议】遵循“初步感知——整体感知——精读品味——整体回顾”的阅读规律,采用“层进性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过程。运用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表达的教学方法,在朗读中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的意境。这节课要抓住重点语段,引导孩子展开想象,让他们在层层推进的想象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教学目标】第5页共5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认读本课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关键词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三月桃花水的特点,读出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交流、小组合作与展示等学习方式,指导学生运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进行学习,提高学生诵读和理解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学重、难点】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关于春水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第5页共5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一、导入春水是什么意思呢?作者为什么把春水叫作“桃花水”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三月桃花水,去感受春天的优美吧!(板书课题,三月桃花水)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读不准的字词。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教师相机纠正错误的读音。3.结合学生的质疑指导生字,注意读好“旋、和”在课文中的读音。4.学生两人一组,齐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5.教师提问:这篇课文描写的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三月桃花水是美丽、迷人、令人沉醉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来读课文?(用欢喜的心情、轻快的朗读方式)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句。6.学生质疑。三、学习课文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文字有几句话?是什么句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课文中找出和这几句话对应的段落。(两句话。是疑问句。分别对应第3、4自然段和第5、6自然段)2.教师引导:“是什么声音”——三月桃花水的水声(把“流水声”比喻成“小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是什么光芒”——三月桃花水的水面(把“明镜”般的水面比喻成“丝绸”,明亮耀眼。)第5页共5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3.齐读第2自然段。思考:当你读这一自然段时,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象?4.课件展示。5.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点拨:“啊,河流醒来了!”——一个语气词“啊”,表现了作者乍见春水时的兴奋之情;一个“醒”把被河水重获新生的喜悦写活。(拟人方法)流动的水在舞动朝霞,水中的浪花、旋涡,在作者笔下成了“桃花”“酒窝”(比喻)。6.分男生、女生读描写“水声”“水面”的段落。7.小组自学: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它弹奏出了哪些不同的音乐?这些不同的音乐与乡村生活有什么关系?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为什么是明镜?它映照出了什么美景?8.教师提问:课文的第3~6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来,读一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把“桃花水”比喻成“竖琴”,第6自然段运用了排比、拟人手法,把“柳枝”比喻成“长发”,把衣着艳丽的“姑娘的倒影”比喻成“红莲”)9.学生自由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上文并思考: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尾表达了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深情赞美和无比热爱之情)四、作业布置摘抄文中优美的语句。4三月桃花水沉醉第5页共5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这篇散文不仅文字优美,意境清丽,而且文章结构精巧,前后文之间,有问有答,各个段落在错落中又有句式的重复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令人身心愉悦。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首先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们在朗读中熟悉生字词的字音,初步了解课文意思、课文结构,以及初步感知课文的意境;其次让他们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的意境;最后把对春水的喜爱、赞美之情带到朗读中,让学生有感情、有意境地进行朗读。另外在本文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充分的自学空间,让学生在预习中,在朗读中,在小组活动中,在各个问题的设置和回答中,拥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在此之后我只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串讲课文,针对课文中疑难之处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学生就能在自学的基础上,逐步理解课文的精妙之处,能更真切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第5页共5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