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凉州词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2、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4、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1)我们三单元的主题是“母亲河”,谁能背出和黄河或者长江有关的诗?(2)老师开诗头,看谁能接下去:▲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出示唐代地图,介绍边塞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引出边塞诗。3、了解诗人及“凉州词”这种曲调名。(1)简介王之涣。(2)“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2、指名读。3、指导“仞”的读音和“羌”的书写。4、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来试试?5、师生合作读古诗。6、齐读古诗。7、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学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8、请大家静静地默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三、抓诗象,入诗境,悟诗情。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对“孤”的感悟1、诗象:孤城、万仞山(1)这座孤单单的城。指的是哪座城?引导学生从注释中获取玉门关相关知识,师补充介绍玉门关。(出示图片)(2)为什么作者称之为“孤城”?第1页共17页
引导感受:a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四周荒无人烟,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城”。b这样的一座城,不远处就是万仞高山,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那么——(渺小、孤单)——这就是诗句中说的“孤城”。(3)了解“片”的用意。师抛疑:"片"在这可以换成什么词?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一片”是唐诗习惯用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孤城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像一片落叶,显得单薄。)(4)指导朗读本句,可以把“一片孤城”和“万仞高山”对比读,读出戍边城堡的“孤”。引导:孤城周围除了高山,还有什么?2、诗象:黄河(1)读读这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2)回顾“黄河入海流”的观察角度,了解本句诗的视角:逆着黄河流向,自下而上远眺黄河。(3)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白云中流出来的黄河像(想象练说,引导学生用比喻句表达)(4)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条黄河?(5)指导朗读:让我们读出黄河的源远流长,读出黄河奔腾万里的气势。3、深化“孤城”的意境。巍巍高山、滚滚黄河,荒凉的地理环境,更加衬托了这座戍边城堡的“孤”!仅仅是城孤孤单单吗?(守城将士的心更是孤独的)与其说城孤,不如说人孤、心孤、情孤啊!4、带着我们的感觉,自由读两句,读出古诗的意境。学生对“怨”的感悟。1、感悟“杨柳”的双关。(1)理解“怨”,思考: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为什么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吹不到,杨柳自然不会发芽。战士们是多么盼望见到春风轻拂,杨柳吐绿啊?但在这茫茫高原,那只是奢望。埋怨杨柳有用吗?所以作者说——读后两句(2)杨柳在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指的是战士吹奏的是《折杨柳》曲子。介绍古人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3)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课件出示:出示跟杨柳有关的一些诗句,让学生和老师轻声诵读。)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代——无名氏《送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4)当戍边将士听到羌笛吹奏的悲凉的折杨曲时,会是怎样的心情?理解后两句的意思。(5)指导读后两句。2、感悟“春风”的深意。第2页共17页
春风,表面指的是自然界的风。它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戍边将士们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他们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很多将士魂归关外。3、拓展: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轻声地跟老师一起读。(配哀伤的乐曲)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4、激qing创境,配乐齐读古诗。四、情感渲染,拓展运用1、写话练习:羌笛发出的悲切之音,让将士黯然泪下。如果他家有年迈的父母,如果他已经有了妻儿,他会对父母妻儿说些什么?请你任选一种角色,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写好后交流)2、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将士们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幽幽的羌笛声里,含泪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有感情背诵《凉州词》。2、结课升华: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安宁!2、芙蓉楼送辛渐教学目标: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2)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⒈复习: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⒉揭题: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⒊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⒋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第3页共17页
⒌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⒊多种形式朗读。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⒈自主理解字义: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⒈品读前两句诗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⒉品读后两句诗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⑵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冰心:从字面可以解释为?诗人想用他说明什么?第4页共17页
玉壶: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⒊归纳主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⒋表达手法: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⒌指导背诵。五、拓展总结⒈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⒉总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都有彼此,只要我们懂得坚持,只要我们学会珍惜,我们的离别将不再是悲伤。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1、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2、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3、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二、指导自读(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悒客舍尽故人(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第1题:浥:悒(yì)湿润。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尽:“进”。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第5页共17页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译文: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4、试背这首诗。三、拓展练习。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标: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一、揭题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2、简介王维。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为什么要思念家乡的亲人?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二、初读1.学生自由读,把诗读准读顺。2.指名读。正音,“茱萸”。3、画出诗的节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第6页共17页
三、解诗1、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想想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或者用铅笔打上问号。2、说说你学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3、连起来说一说诗意。(1)每个人自己说一遍。(2)指名说诗意。4、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5.你能想到诗人当时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受?哪两句诗最能体现诗人的孤独?四、品诗1.“异乡异客”背景介绍:作者王维十五岁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永济,远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这首诗相传是少年离家后第二年所做,当时的“异乡”指的是国都长安,那时的长安是繁盛的。2.“独”在这么好的城市,诗人又怎么会感到孤单呢?从哪个词能看出来?(想象)假如你就是少年王维,当身边的人亲人团聚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当别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3.“倍”转眼离家已两年有余,彻骨的孤独让思念越发深刻,也让诗人写下了这样一个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个字最能打动你?从“倍”字你能读懂什么?“每逢佳节”单指重阳节吗?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千多年来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A.每当国庆佳节,还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会用诗句对家人说:——B.中秋来临,异地求职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C.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异国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的方向,深情地说:——五、读诗1、教师引读: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王维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王维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全班一起读六、小结同学们,诗人用了短短的28个字,将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情感曲折有致的展在我们的面前,虽然间隔了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依然是那么感动,这就是经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七、拓展1、欣赏《秋思》。(1)自由读这首诗。(2)结合注释说说诗的意思。(3)指导朗读这首诗。第7页共17页
2、诵读课前搜集的有关思念的古诗或现代诗歌。3、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5、望庐山瀑布一、揭题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三、读《望庐山瀑布》把下面的字音读准:庐l*紫z!川chu1n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查字典“望”当什么讲?“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1.日照香炉生紫烟“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2.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3.飞流直下三千尺“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4.疑是银河落九天“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第8页共17页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别字形,会应用。“紫”和“川”的读音要读正。在学习生字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已去分析、去记忆,培养自学能力五、小结(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二)出示挂图,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瀑布的?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六、布置作业背诵、默写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6、赠汪伦教学目标:1、辅导学生读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描绘的意境。2、知道学生背诵这首古诗,会默写这首古诗。3、启发学生按故事内容编故事,表演故事。教学重点、难点:辅导学生读懂古诗的意思,引导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体会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揭题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5《古诗三首》,齐读课题。2、古诗是我国2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习背诵过不少古诗,谁能背诵出李白的古诗?3、通过以前的学习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4、以故事引入《赠汪伦》这首古诗。二汇报预习成果1、你们想听一听李白写的《赠汪伦》这首古诗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2、通过预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不懂问题。三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1)准确流利、朗读古诗;(2)根据注释、研究问题;(3)理解诗句、感情朗读。2、组内交流。3、检查自学情况。第9页共17页
(1)指名读古诗;(2)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①赠:送。这首诗是李白送给汪伦的,表示李白对汪伦的尊重。②忽闻:出乎李白的意料。闻见其声,非常惊喜。③踏歌:用脚踏地打拍子,同时唱歌。大家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想一想平常家里来了客人怎样送?可李白走了,汪伦用这种特殊方式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什么?请学生谈感受,读诗句并进行表演。过度:到这样热情的送别方式,情不自禁地抒发这样的感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④深千尺:夸张,形容桃花潭水很深。千尺有多深?1千尺相当于84层教室那么高的楼房,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夸张)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古诗也用到了夸张的手法?(学生来背以前学过的有关古诗)⑤在这里还有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为什么说:“千尺桃花水”不及“汪伦送我情”?(比喻。把汪伦送我的情谊比作桃花潭水的深度,先突出桃花潭水的深,再说明比不上汪伦的情谊深,来表现情意的深厚。)指导朗读后两句。⑥第一行诗写的是“李白”,而第四行却变成“我”,这是为什么呢?(“李白”是别人对他的称呼,采用第三人称的手法来自称“我”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更显出感情的真挚。诗的前两句是叙述这个故事,后两句是抒发自己的感情,叙事时李白将自己冷静地置于第三人称,而汪伦的突然出现和特殊的送别方式使李白的内心受到强烈震撼,感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转换成“我”是感动之余情到深处的结果。)⑦指导朗读全诗。(3)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可以纠正或补充。四感情朗读、体会意境1、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一首诗就是一幅生动的画。看图,想象李白与汪伦道别的场面,此时此刻你想他们会说些什么,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2、表演。总结李白和汪伦之间深情厚谊。3、配乐朗读,在读中想象朋友相送的情景,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五拓展延伸1、《赠汪伦》这首古诗用“桃花潭水深千尺”夸张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李白对汪伦的赞美和感激。“不及”二字巧妙地将无形的情谊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很自然地把水深情深联系起来,表达了他们两人真挚纯洁的深情。2、今后,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用生动地比喻,恰到好处的夸张,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像《赠汪伦》这样的送别诗还有很多,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6首,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古诗。请大家现在以小组形式自学吧!看哪一组形式最新颖,表演得最精彩!自学方式:(1)配画设意境;(2)配乐表演、朗读;(3)吟歌唱诗⋯⋯3以小组的方式汇报自学成果。六布置作业第10页共17页
请同学们学习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古诗的写作方法,自己创作一首送别诗。7、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2、会读、会背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话:师:在我国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生:想)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画画去看看,去听听吧。2、课件出示: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及古诗范读。师:你们观看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初悟诗意1、大声读古诗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的,大家读读李白的简介2、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齐读。3、再读古诗,看有没有不懂的提出来4、请生提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天门”是什么意思?——天门就是这座山的名字,也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所以叫天门山。——楚江是指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长江,流经楚国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三、学习古诗,理解诗意。1、齐读古诗,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2、学习第一句诗①指名读②指名说出诗句意思。天门山被长江中断开,分为两座山。师:对呀,天门中断楚江开,特别是这个“开“字,让我们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的气势(板书:吞吐江河)③指导读出磅礴的感觉。师:除了这种汹涌奔腾、气势磅礴之外,你还有什么感受?师:你怎么理解?2、学习第四句诗。①齐读第四句诗。②指名说出诗意第11页共17页
师:从“日边来”感觉这长江水是从——天上来,天从天上来,你们觉得这美丽吗?(板书:江水天来)③指导读出美丽的感觉。师:这首诗给人感觉气势不仅磅礴,也很美丽,后人对这首诗作了很高的评价。3、课件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①齐读师:评价里说,这首诗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你从哪里可以看出?②指名回答师:你们真了不起!这么难的问题都能答出来。我们再接着往下看,“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诗,从这个“回”字看出了什么?4、学习第二句诗①自读诗句,理解“回”字②小黑板出示:天门山及江水流简画图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长江水一到天门山(指图)这个位置,水道突然收紧了,水就变得更——急了。水从上面冲下来,下面是一马平川,水面变宽阔了,水自然就变——缓了,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缓的水,自然就——回旋了。所以一个“回”字,其实是在写“急”。(板书:急流回荡)③指导读出水流湍急的感觉。④指名说诗意。5、学习第三句诗。①指名读,想想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②一二组与三四组同学互相对看,读出对峙的感觉师:对于这首诗,后人评价非常高,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对这首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师:所谓言尽意不尽,到底什么意没有尽呢?大家来看第二句诗的“碧”字,奔放的长江水多有气势啊,一个“碧”字多小气啊,再说,长江一路卷沙携石从上游奔泻下来,水应该是混黄的,为什么却是“碧”水呢?6、理解“碧”字的意思小结: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指板书)“吞吐江河、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7、齐读古诗四、诗句比较,体会意境。师:让我们来读两句李白另外的诗,这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1、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①学生读师:读完后,你似乎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生: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很难过、忧伤的李白。②指名读出忧伤的语气来。师:是啊,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酒,很感伤。师: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2、体会诗句:孤帆一片日边来第12页共17页
①课件出示:孤帆一片日边来②齐读③理解“日“字④指导读出高昂的语气师: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天门山》、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李白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的诗的生涯里很少见,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地位,让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3、齐读全诗五、拓读名句,给诗作画。师:自古以来,长江以它特有的气势征服了许多诗人,他们为长江而作了许多诗句,现在,老师找出有关名句,我们一起来读读吧。1、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诗句,齐生齐读。2、给诗作画师:我们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李白写的这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而且一句就是一个画面,请大家拿起笔,把李白看到的景色再现出来吧。8、别董大一、引入:1、同学们,唐诗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其中的一首。先回忆一下,我们平时学诗的步骤是怎样的?2、好,我们就按这样的步骤来学习这首诗。来,读读题目。透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3、通过课前预习,你知道董大是谁吗?4、下面请你认真听老师读这首诗,一会儿告诉我你感受到了什么。二、预习课文:1、下面请你翻开语文书,好好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特别注意读出诗的节奏。2、指名读。全班一起读。3、下面请你和同桌一起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特别注意老师标红的词语。4、谁来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5、谁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一)品读第一二句诗。1、同学们,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初步弄懂了诗句的意思,真了不起!冯老师要送你们一首曲子,请你仔细听——这首古琴曲名叫《高山流水》,千百年来,人们总用它比喻朋友间深厚的友情。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大很擅长用七弦琴弹奏这悠扬的旋律,可那时人们都不欣赏这种音乐。就在董大苦闷孤独的时候,他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才华横溢,却同样得不到朝廷的赏识,穷困潦倒。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二人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穷困的生活也丝毫不能影响两人真挚的友谊。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一天,董大决定离开京都了,于是高适赶来送行⋯⋯2、当时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读。这两行诗里讲到了哪些景物?自己读读,用笔第13页共17页
勾出来。谁来说?谁来读读第一行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透过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如果你身处这样的天气,你的心情会怎样?我们尚且如此,诗人在这样凄凉的天气来送别最好的朋友,他的心情可想而知!谁来读读这一行诗?3、此时此刻,你又听到了什么呢?谁读第二行?4、离愁别绪更让眼前的景物变得分外悲凉。谁再来读读第二行?诗句中那只孤单的大雁让你想起了谁?他告别了最要好的朋友,准备独自一人上路了,让我们回到那个悲凉的地方,一起去送送他吧。同学们,此时昏暗不明的仅仅是天气吗?还有董大前途未卜的命运啊!谁再来读?5、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看到刚才那一幕幕,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哪些诗句,来表达你此刻的离愁别绪?6、难怪人们说“生离死别”——把分别同生死放在一起,可见分别是何等的痛苦!更何况此刻北风劲吹,哀雁悲鸣,大雪纷纷,凄凄惨惨戚戚啊,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品读第三、四行。1、此刻高适对董大说了什么?读——2、高适为什么会劝董大“莫愁”,那是因为他此时看见了什么?3、看到好朋友如此神情,高适会怎么想?4、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这温暖的话语一定能驱散朋友心头的乌云,来,我们一起把它送给董大。5、莫愁啊莫愁我的朋友。董大,你听到好友的心声了吗?你听明白了什么?6.虽然诗人和董大身处困境,但他们能够互相扶持、彼此鼓励,这样的友情真是令我们敬佩!带着这份感动再读读。(齐读)7.来,我们再来读读题目——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9、枫桥夜泊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2、培养朗读、品诗析句、表演诗的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吟诵;2、诗人为何而愁。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1、师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又以唐诗最为出色,先后涌现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所以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2、板书课题,齐读、释题。第14页共17页
二、欣赏、学习古诗1、齐读古诗。边读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景色。2、既然是深秋夜晚和拂晓的景色,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应该读出冷和静。请听老师吟诵一下,同学们在图中标出景物。3、请生汇报,师板书并释词。4、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5、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这些景物分类吗?(“所见、所听”或“动态、静态”)6、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文中哪一个字点明了作者这种心情。7、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成功地借助了这些凄凉、孤寂的景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忧愁。你觉得是怎样的忧愁让作者一夜未眠呢?(让学生畅所欲言)8、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据史料记载,张继是因为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而忧愁。师简介科举。9、课前老师编排了一个课本剧,同学们想看吗?(课本剧台词:旁白:“张继参加科举考试,谁知名落孙山,张继怀着无比的忧愁还乡,途中路经姑苏城外,将船停泊在枫桥边上。”张继:“想我张继十年寒窗,饱读诗书,本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报效国家,谁知考题希奇古怪,此次赶考无功而返,我怎能对得起日夜操劳的母亲,有何颜面去见家乡父老,唉!”旁白:“张继忧愁难谴,看着月已西落,听到乌鸦啼叫,满天飞霜向作者侵来,江边的枫树、江上鱼船上的灯火伴着作者难以入睡,回想起半夜寒山寺传来的钟声,作者不禁有感而发。”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10、请生临场一分钟编排后表演(形式不限,如果没有学生愿意则此环节取消。)1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12、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忧愁,你还知道哪些带“愁”字的诗句吗?(已经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请生汇报后带读所搜集诗句。1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带“愁”字的诗句,大家想读读吗?投影出示。14、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人萎靡不振,有的人自暴自弃,而张继呢,则变愁为诗,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那么面对坎坷和忧愁我们应该怎样呢?(生畅所欲言,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愁。)三、总结我们应该做个坚强的人,变愁为号角,催人奋进;变愁为号角,勇敢地扬起帆,去破浪远航。四、作业1、背诵、默写古诗2、编排本课课本剧,进行班级课本剧表演。板书设计:枫桥夜泊(唐朝张继)所见: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愁所听:乌啼夜半钟声10、石灰吟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第15页共17页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二、看诗句,理解诗意。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4、情感朗读,赛读。5、齐读。三、拓展延伸1、总结古诗。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咏煤炭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第16页共17页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爝(jue)火”,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四、总结学法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2、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五、作业1、收集有关于谦的故事。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第17页共17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