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共1课时教学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本课的教学理念是:1.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采用的教法有:直观演示法、谈话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在学法上注意指导:朗读感悟、想象感悟。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年段目标及单元训练的要求,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有一种植物,夏季枝叶茂密,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成为了夏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出示图片)瞧,这种植物就是爬山虎。出示图片,你有什么发现?2、师生交流:什么是爬山虎、爬山虎的样子等。3、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虎”是我们的生字,注意第三笔画的写法。4、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过课题可以看出文章重点写了什么?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除了介绍爬山虎的脚还介绍了什么。3、学习词语(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均匀 茎叶 叶柄 蛟龙指名读词语。指导“茎、柄”两个后鼻音的生字。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联系课文中句子认识多音字及掌握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2)朗读词语盘点中要求积累的词语:重叠、空隙、触角、痕迹、逐渐、休想、引人注意3、交流:想一想叶圣陶爷爷都观察到了什么?(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板书。4、同学们,“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这篇课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爬山虎的脚?(3-5自然段)三、抓词品读,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1、同学们,你们在刚才提出了许多有关爬山虎的脚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的3到5自然段。请大家默读这三个自然段,想一想,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爬山虎的脚?2、学生自由读。3、交流。(描写了脚生长的地方,样子,颜色,又是怎样向上爬的以及巴住墙和没巴住墙的脚有什么不同结果。)预设一(爬山虎的脚生长的地方,样子,颜色):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①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句子三名同学轮读。交流。②出示爬山虎脚的图片和蜗牛的触角,让学生观察,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蜗牛的触角也是很细的,并且触角的前端也是卷起来的;蜗牛的触角可以探路、寻找方向,爬山虎的脚也是向上生长的)师:爬山虎的脚其实就是茎上的卷须,叶圣陶爷爷利用爬山虎和蜗牛的触角这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作比较。③叶圣陶爷爷从位置、形状、颜色三个方面清清楚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的样子。分小组轮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它的样子。“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齐读。过渡:叶圣陶爷爷非常留神地注意观察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把爬山虎脚的样子写得清清楚楚,让我们一读仿佛就如亲眼所见一般。那它又是怎样往上爬的呢?(预设二):爬山虎怎样爬?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圈出爬山虎往上爬的动词。(触、巴、拉、贴)这四个动词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查字典,每个小组查一个字。交流:触:抵、顶。 巴:贴近。
拉:牵,扯,拽。贴:靠近,紧挨。指名读。说一说这四个动词可以换成其他的词语吗?(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播放爬山虎向上爬的动画。这段话中还有一个词十分的准确,请大家找找。“一脚一脚”⑦抓住“一脚一脚”引导学生感悟: (第一个层次) 爬山虎长出一只新脚就巴住墙,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它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所以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作者用词多么准确!(第二个层次)因为每爬一脚都需要经历“抽出新的茎——长出嫩红的叶子——叶子长大变嫩绿——叶子长大——茎上长细丝——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这么一系列的过程。创境引读。(第一脚)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这是爬山虎爬的第一脚。(第二脚)爬山虎抽出新的茎又长出了一片新叶,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它的脚触着墙的时候,(第三脚)……就这样,这些脚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逐渐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这个过程你估计要多久?在课文找依据。(引导学生“今年”、“不几天”等词语注意作者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这就是连续观察。)⑨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就会想起——生接读(蛟龙的爪子)。出示对比的图片。出示: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又像蜗牛的触角,又像蛟龙的爪子?(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认真。比作蛟龙的爪子,说明有力。)
感受作者观察的仔细以及想象的丰富。预设三: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通过对比朗读,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作比较的方法。4、叶爷爷可真有耐心,连续观察了这么长时间!难怪他能描写得这么精准,看来我们以后写观察作文要像叶圣陶爷爷学习,不但要观察细致,而且要长期观察,准确地感知到事物的变化过程。四、回归整体。这篇课文叶圣陶爷爷细致、连续地进行观察,用三个自然段具体生动地描写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怎么爬墙的以及脚与墙之间的关系。课文还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叶子和它的脚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咱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