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设计:曾璀一、教学目标1积累‘‘凶‘八'胜"'或〃等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一些重要的句式。2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进步意义。3体会孟子文章雄辩的艺术特点。4、熟读背诵课文,就孟子的仁政思想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二、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进步意义。2、理解课文孟子文章雄辩的艺术特点。三、教学方法:教师讲解、诵读谈论法等。四、教学时数:两课时。五、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乂一个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著有《孟子》七篇,后世尊其为“亚圣”,将他与孔子并称“孔孟”。2、课文背景介绍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战;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就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孟子以他的仁政思想引导梁惠王实行王道的。《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政”,主要内容有: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邦国的主权在民;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政事以民为归宿;用人以民意为准;国君以保民为职分;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反对不义的战争。3、文题解说I《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篇。题目是编者以文中梁惠王的第一句话充当。4、重要词语正音及写法曳(yd)兵数(“)罟(g。)污(wii)池鸡豚(tun)庠(xiang)序孝悌(ti)饿苹(piao)狗彘(zhi)5、梳理课文结构,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全文共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工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2一4段):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5・7段):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指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6、学习第一部分(工)重要词语及句子
河:先秦文章里特指、、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即遇到饥荒。(2)翻译7学习第二部分(1)齐读本部分(2)解释重要词语及句子请:谦词,有、、请允许我”之意。鼓:作动词,敲、击。或:代词,有的人。无:通,、毋”,不要。(3)翻译8学习第三部分(1)选择学生朗读本部分(2)解释重要词语及句子违、失、夺:违反、违背,耽误。胜:尽,全部。衣:名作动,穿。谨:形作动,认真从事。罪:名作动,归咎、归罪。焉:兼词,于之、于此。
(3)翻译9、句式学习(1)或或例子: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翻译:有的人,有的人——(2)直——耳,是也例子: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翻译:只是罢了,这是啊(3)是何异于例子: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一非我也,兵也”翻译:这种说法和有什么不同工。■主题探究I孟子的、、王道〃的具体内容有那些?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的措施与孟子的主张有什么区别?、、王道’’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具体有:顺应农时,使民生有保障,并进而对他们实行伦理道德教育。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的措施只是小恩小惠,实质上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没有区别,是、、五十步笑百步”,没有根本解决人民生老病死的基本生活条件,与孟子的、、王道〃有本质的区别。工工〉写作特点(1)结构严谨。三部分之末,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
之民至焉“,既是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善用比喻。用比喻说理,如用、、五十步笑百步一比喻梁惠王所谓的、、尽心于国。实际上并不比邻国好多少。(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善辩,具有雄辩的气.势。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音节铿锵,气势充沛。工2、课堂练习六、课后练习工》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只是、不过)不百步耳,是亦走也B、鸡豚狗彘之蓄,无失其时(时机、时节)C谨(谨慎)庠序之教,申之于孝悌之义D、王无罪(归咎、归罪)岁2、下列句子与,、树之以桑’’的句式相同的是()。A、非我也,岁也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C或五十步而后止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王无罪岁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填然鼓之D、寡人之于国也4、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问。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向孟子提出了疑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的圈套。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