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惠崇〈春江晚景〉》教例评析50.提问之美——《惠崇〈春江晚景〉》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这是钱梦龙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84年第7期)。钱老师在28分钟内教学了《惠崇〈春江晚景〉》和《江南春》两首七绝。两首诗的教学思路大致相同,这里仅评析第一首诗的教学。教师提了这样几个主要问题:1.这首诗是写早春,盛春,还是晚春?(①学生读诗、思考、议论。②学生讨论、发言:此诗写的是早春。理由有:春江水暖、桃花初绽、蒌蒿满地、芦芽冒尖。)2.这首诗中有一句特别有名,你们猜是哪一句?(①学生读诗。②学生发言:这句诗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理由:用了拟人化手法,形象,人们从鸭子的嬉戏游闹中想到了水温的回升。教师小结:看到鸭子欢快地游动,就推想鸭子已经知道了水温的回升。这里表现了诗人的观察力、想象力,“先”是这句诗的诗眼。)3.诗中写到一种鱼,它怎么样?(学生议论,教师点拨:“正是河豚欲上时”点明了早春物候的特点。这里有一个词你们要注意,是早春的说明——学生答“欲”——一个“欲”字,说明河豚将要上。)4.画是静止的,作者却写得一片活态,栩栩如生。现在让我们来体会诗人准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齐读、背诵、默写这首诗。(学生活动)[评析]此教例的提问之美在哪里?美之一,在课堂教学结构。
在课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一石激起千层浪”,用“这首诗写的早春、盛春、还是晚春”这个精美的提问牵动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从而提高了读诗的质量,加深了学生思维的层次。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教师用两三个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主流。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赏析和对“正是河欲上时”的品味这两个教学步骤,极好地优化了课文教学信息,拉出了明晰生动的教学线条。在课文教学的收束阶段,教师设计了“读、背、默”这个非提问式的教学问题,酿造出课文教学的高潮,巧妙地将学生的理解、品评、赏析引向实践,引向体验。美之二,在课文教学程序。第一个问题单刀直入,辐射全诗。教者的意图在于利用此问引导学生〖ZZ4〗全面感受。第二、三两个问题先后有序,有的放矢。教者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ZZ4〗选点深化。第四个问题要求明确,目标显豁。教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的课堂所得得到〖ZZ4〗巩固强化。教学程序便由此而显得清朗醒目。教师提问设计的立体思维便由此可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