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感受人物:梁启超在创作梁启超蜡像
出任司法总长时的梁启超青年时期的梁启超
清华讲学时期的梁启超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中国说》走近梁启超青年时期的梁启超
梁启超先生的书法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梁实秋故居
教学目标品味文章简练传神的语言风格。体会文章精彩语言的深刻内涵。学习文章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感受梁任公先生的人格魅力。
(出任司法总长时的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曾追随康有为参与“百日维新”运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辛亥革命后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后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又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晚年任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一生著述达千万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梁实秋,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浙江余杭人。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创作以散文和小品著称,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编撰《远东英汉大辞典》。
写作背景1922年3月,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之邀,在清华大学做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本文即是对那次演讲所做的一篇评论性文章。
2.生字生词:戊戌叱咤莅临迥异激亢箜篌酣畅蓟北(wùxū)(zhà)(lì)(jiǒng)(kàng)(kōnghóu)(hān)(jì)
整体感知这篇课文题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看似记事,实乃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先生的崇敬之情。
结构分析课文结构清晰,按事件发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简述演讲的背景。第二部分(2-9)具体描述这次演讲。第三部分(10)对学者梁启超的评价。
研习第一部分并思考:1、从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景仰的原因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明确:梁先生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本。
思考:2、作者为何要提“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明确:运用反衬的手法,说明只有梁任公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对比中突出梁任公演讲的动人和受欢迎。
合作学习,分组研习第二部分,思考:1、梁先生的演讲稿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演讲过程,却写演讲稿?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梁任公先生的外貌的?这些描写有何特点?3、梁先生的开场白有何特点?从他的神态和开场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4、五、六两段主要写先生的演讲,作者为何简述在茅津渡侯船渡河看到的情景?5、第七段最后一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6、从第八段来看,梁先生的演讲有何特点?7、从第九段来看,梁先生的这次演讲有何效果?
1、梁先生的演讲稿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演讲过程,却写演讲稿?演讲稿书法秀丽,十分美观。文如其人,我们能透过梁先生的演讲稿看到先生的人格。作者写梁先生的演讲稿,是借物写人,从侧面表现梁先生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修养都很高,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先生的敬仰赞美之情。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梁先生的外貌的?这些描写有何特点?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既写外貌又写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的特点,又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由衷的赞美之情。文字不多,但很传神。
3、梁先生的开场白有何特点?从他的神态和开场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开场白简短风趣,逼真地表现了梁先生既自负又谦逊的性格,幽默率真,自然而又不做作的个性,足以见出梁先生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人格气质.
4、五、六两段主要写先生的演讲,作者为何简述在茅津渡侯船渡河看到的情景?点明梁先生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侧面表现先生演讲技巧的高超,看似直述,实乃曲笔。
5、第七段最后一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侧面描写,通过写听众的反应来表现梁先生演讲的精彩。6、从第八段来看,梁先生的演讲有何特点?先生演讲的最大特点是动情,他忽而痛哭流涕,忽而开怀大笑,极富感染力。先生的演讲还很形象,“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7、从第九段来看,梁先生的这次演讲有何效果?梁先生的演讲情感强烈,感动了听众;梁先生的演讲影响巨大,使“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研习第三部分,思考:明确:1、梁任公先生是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1、作者心目中的梁启超是什么形象呢?2、写作本文的缘由是什么?2、“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学生质疑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⑶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问题探究作者引用梁任公先生讲的一首古诗,诗中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悲剧?谁能饱含深情的为我们朗读一遍,并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这首古诗呢?
明确:古今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
《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梁任公为什么在前面引用这首诗呢?什么样的背景呢?有了戊戌变法这个背景,我们就理解了。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他经历了变法的许多动乱:追捕、逃亡、淋漓的鲜血。为了国家和人民,他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难怪他要引用《箜篌引》。
课堂互动(一)、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请找出这些描写的句子,仿照示例作些旁注,与同学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1、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从身材、穿着、气质、眼神等几方面勾勒梁任公先生的形象:精明强干,自由潇洒,沉稳睿智。
2、眼光向下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下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有思想,有个性,谦逊而又无比自信。
3、有时候,他背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博闻强识,严谨认真的老学者风范。“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形象生动,亲切自然。第二句从侧面表现梁先生演讲的精彩。
简练文风“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梁启超《文学讲话》
教师小结:(清华讲学时期的梁启超)在文坛上,他是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作业布置:请模仿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一位你熟悉的老师。要求: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再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