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柳冰三维目标:认知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能力目标:提高通过品味文章质朴的语言和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鉴赏记叙性的散文的能力。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情感目标:学习巴金真诚解剖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感知包弟的遭遇,领悟作者的深重的悲哀与忏悔和那个特殊年代人性的扭曲。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提问法、品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近巴金)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倘若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要讲话就得讲老实话,讲自己的话,哪怕是讲讲自己的毛病也好。(设置目的:这两段话直指本文巴金深沉的忏悔,直指他为人为文的态度,给学生以清晰的作者形象。)二、课堂探究(走近包弟)一读课文(整体感知),回答问题:1、文章一共写了几个故事?那个是重点?请概述其过程。生:艺术家和狗、我和包弟(重点)来历(日本狗,瑞典旧主人)→相处(七年,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送走(包袱)→走后(轻松-沉重)(设置目的:快速把握重点的能力,自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养成。)2、梳理情感线索生:高兴→快乐→忧虑→歉疚(设置目的: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二读课文(关注细节),回答问题:3、本文只是为写狗吗?从文中哪些细节可以看出?又为什么只写狗?(提示:联系艺术家和狗的故事,探究狗的忠诚与人的背弃)生:特定的历史时期——文革,狗尚如此,人何以堪?点拨:人不如狗,是对美的践踏,对真的违背,对人性的扭曲。(设置目的:此处两个问题是由认知向情感的过度,明确文章感情基调。)4、全文基调是什么?生:痛苦歉疚
三读课文(重点品读),解读情感:对包弟:自责、歉疚品读语段:1、看不到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2、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3、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4、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5、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点拨:副词、连词、形容词的精当选择;口语、书面语的自由使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对自己:对失去良知的痛恨,对坚守真诚的呼唤1968年8月,弃掉小狗,关进牛棚;9月抄家,经受大字报、挂牌游街等形式的批斗;1970年,到农村劳动改造,掏大粪、喂猪、背稻草、种地……1972年,萧珊饱受精神折磨因癌症去世;儿子在安徽农村精神压抑,患肝炎;当姚文元拿着棒子的时候,我给关在牛棚里除了唯唯诺诺之外,敢于做过什么事情?十年间我不过是一条含着眼泪等人宰割的“牛”。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点拨:无声的控诉指向被扭曲的人性,变态的社会对社会:深重的社会责任感点拨:对“说谎成风”的批判,对文革的批判,对正义、真诚、良知的呼唤由狗及人、社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设置目的:提升对文章主旨的认识,由感性的内疚向理性的责任过渡;分析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本环节我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品读法,分整体通读、关注细节、重点品读,让学生通过三次自主阅读并结合我的提问有目的有重点地掌控文章,做到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意旨的全面了解。三、提升自我(走向社会)再读最后一段:“……何况在今天……”师:今天我们获得言论的自由,人权的自由就都愿意说真话,做真事了吗?提示:人跪狗、路边的老人、染色的馒头、过期的牛奶、方舟子现象……点拨:知道丑了解丑,不是为了去做丑,而是为了珍惜美捍卫美!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真诚、勇敢与责任感!(设置目的:联系现实,引发学生对社会不良现象的理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感价值观上的正向发展,树立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达到本文教学人文熏陶的目的。)四、作业1、查阅资料,走近巴金老人,感受其巨大的人格魅力。2、研读研讨与练习二的材料,联系课文,联系当下,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点独特的感想,与同学讨论。(设置目的:动之以心,下笔成文,写下感悟,树立起理性分析现象的态度。)
五、结语——给巴金老人: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设置目的:设置了2003年感动中国巴金的颁奖词,再次感受巴老为人为文的精神。)六、板书设计狗人、社会以小见大:呼唤正义、真诚、良知七、教学反思我认为,一篇文章的教学必须要有一个核心目的,不能渴求面面俱到。我把我这节课的核心就设置在本文的认识作用上,即通过感知包弟的遭遇,领悟作者的深重的悲哀与忏悔和那个特殊年代人性的扭曲,最后再通过分析社会现象,呼唤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以期达到对其人文精神的强化和补充的目的。而其他诸如词句、段落、形象、写法等课适当淡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