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以前教学此课的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背景资料三、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四、分析局部思路学生反应不积极,觉得词语深奥晦涩,对作者的情感没有真正用心体会,无法产生共鸣,课堂比较沉闷。学习完课程后,我觉得从情感作为突破口,也许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记念刘和珍君》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我们现在重读它,更加能够体会到它的深刻意义,感受到鲁迅战斗精神的可贵。它是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等“前驱者爱的纛”,也是对反动统治者和帮凶等“摧残者的憎的丰碑”(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白莽作序》)。在这篇文章的第七节,鲁迅说:“通过三一八”事件,“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方家竟至如此这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如是之从容”。鲁迅的这篇悼文就是从以上三点“意外”交错穿插地来写的。就从这点切入尝试。《记念刘和珍君》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为什能达到这种效果呢?这是因为它突出的艺术特色。一是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这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色。二是运用反复、反语和对比、排比等手法,加强抒情和议论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多处运用警策的语言,含有深刻的哲理,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暂不在此赘述)教学目标与要求:1、 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2.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教学过程:布置预习:请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熟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第一课时导入课文:老师让同学们预习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我想知道你读过以后有什么感受?生1:很惨!师:谁很惨?刘和珍师:你起个头,带大家读一下。生1:我没有亲见;生: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师:你刚才的回答应该修正一下?谁很惨?生1: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都死得很惨师: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艺术家的小狗、巴金的包弟都死得很惨,触目惊心,惨不忍睹!读到这样血腥味浓重的文字,大家除了同情,还有什么感受?生3:愤怒!师:是什么让你愤怒?生3:这些人太残忍了!师:哪些人?生3:杀害学生的卫队和杀害小狗的专政队。
生3:卫队就是保卫政府机关的部队,“专政队”我不知道。师:政府应该是谁的政府?生3:人民的。师:人民的政府为何允许军队屠杀人民呢?生3:因为学生游行,到执政府请愿。师:学生们为什么请愿?看27页课下注释①,大家一起读。生: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结了各国部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的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两百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师:民众游行请愿是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列强干涉中国内政,政府的卫队为何要屠杀学生呢?生3:因为这些卫队是军阀政府的卫队,他们是为军阀服务的,他们是军阀豢养的狼狗。我经常讲某个人残忍,常常骂他没有人性。人性应该是怎样的?生5:善良。 生6:有爱心。生7:宽容。生8:与人为善。生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师:孟子说人性本善,然而从这两篇文章中,你读出了怎样的人性?生10 :残忍。师:结合我们刚才读过内容来分析一下。先看《纪念刘和珍君》。生10:卫队竟然向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开枪,更有甚者,当杨德群倒地后挣扎要坐起来时,“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军队残忍到这样的地步,实在令人发指。师:这个“击”字改成“敲”好不好?生10:“敲”没有“击”的力度大,“击”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卫兵的凶残。师:理解得很准确生11;简直没有人性师:你这句“简直没有人性”讲得好,人性是美好的,这些暴行是缺乏人性的。西方宗教传说中,耶稣是圣人,代表着宽容博爱;撒旦是魔鬼,代表着残忍暴虐。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潜伏着残暴与善良两种本性,你既可以圣人,也可以成为魔鬼,影响选择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客观的社会因素,那畸形变态的社会,会让一些人异化成魔鬼;二是主观的个人因素,麻木、自私、怯懦也会将一些人异化成撒旦的帮凶。在这两个因素中,最重要的还是后者,我们来看《纪念刘和珍君》,在这黑暗的时代,在枪林弹雨中,我们仍就能看到人性的美好。大家能感受到了吗?再阅读我们刚才读过的文字,那一段有两个“扶”,找到了吗?给大家读一下。生12: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师:从这两个“扶”你体会到了什么?生12:在危险的时候,张静淑和杨德群不是考虑自己逃跑,而是舍身去救助同学,这种精神让人肃然起敬,这样的同学情谊也令人感动。师:这就和卫队的残暴形成了鲜明的——
生12:对比。师:对比出了什么?生12:人性的善良与残暴。师:残暴是人性吗?生12:不是。师:修正一下刚才回答。生12:对比出善良与残暴。师:刚才老师说“麻木、自私、怯懦也会将一些人异化成撒旦的帮凶”。生14:我们初中曾学过《孔已己》,在那篇文章中人们只把孔已己当作笑料,对他没有点滴的同情。师:《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看客了吗?生15:提到了。师:鲁迅怎么说?读一下。生15: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师:这两种“闲人”有区别吗?生15:有。师:有什么区别?生15:一个“无恶意”,一个“有恶意”。师:“恶意”是什么?生15:……师:谁来帮他回答?生16:污蔑遇害的爱国学生“莫名其妙”、“没有审判力”,因而盲目地被人引入“死地”,并且把杀人责任推在他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他们“犯了故意引人去死地的嫌疑”。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6:28页注释①介绍的。师:大家读书时,一定要认真阅读课下注释,这些注释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的理解课文。对那些“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以及这种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对几个“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对于他们,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有恶意”也好,“无恶意”也罢,其实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在客观上都起到了帮凶的作用。小结:人活一世,要俯仰无愧于天地,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面对撒旦的残忍与暴虐,我们不应该做无聊的看客,而应该像鲁迅先生那样勇敢地“战斗”,只有这样,你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这节课学生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感受到了作者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的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学生的情感也被激发和调动起来,开始积极思考人性的话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