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三单元现当代散文网校达州分校
现当代散文为什么会成为文学园地中的奇葩呢?其一是文体比较自由。现代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几乎全都涉足这个领域。其二是散文一般较简短.一有感触。即可成篇,适合于思想启蒙的需要。也有利于开展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其三.我国古代散文较发达,用白话作美文必须“化传统”。新文学的小说、诗歌、戏剧形式上较多舶来品,借鉴外国从头做起,自然难一些,而散文小品则与传统保留更多的联系,虽然也取法英国的随笔和其他外国散文的笔调体式,但比起其他文学形式来.散丈作家创作时往往更便于也更自觉地从传统散文中寻找创新的根基。“化传统”化得好.比较适合民族审美的心理习惯,自然也有利于散文自身的发展。网校达州分校
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我国现当代散文名篇,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精彩的描写、叙事和抒情,情与理很好地统一在一起。《记念刘和珍君》具有政治性,战斗性和抒情性特点,而且寄寓作者超时空的哲理感受,具有杂文的哲理美,在过去和现在几十年的语文课本选文中都有它的“一席之地”。《故都的秋》也是现代散文名篇,它充分显示了作者的个性气质和独特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文化品位,将人文精神融人故都所见所闻的人事景物中。《道士塔》是“学者散文”、“文化散文”的名篇,其中浸透的历史意识、当代意识、文化气息、爱国精神成为这篇散文的突出特点,也不乏个人强烈鲜明的情感倾向和复杂的心理感受。《泪珠与珍珠》是海外女作家的散文,是海外游子思乡怀忧的硅作.具有女性作家的感受细腻、笔墨灵巧的特点,作者把个人对童年、人生、社会的感受提升为一种审美的感受.饱含文化意蕴,散发浓浓的情韵。总之,这四篇现当代散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饱含作者各自独特的情致与感悟,具有高妙的艺术性,值得同学们认真诵读和答赏。网校达州分校
学习现当代散文,首先,要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品的思想及作者感情的内涵、来由和线索,发现作者的独特情怀、抱负和气质。例如.从《记念刘和珍君》中,我们不难发现鲁迅正直、忧愤的性格,从《泪珠与珍珠》中可以感受到女性作家多愁善感的特点,而《故都的秋》和《道士塔》两文体现了作者为文化人、学者的特点。其次,还要注意鉴赏艺术手法。鉴赏散文艺术手法因文而异。有的要分析描写,有的要分析叙事。还有的要分析议论。《古都的秋》线索分明,将文章分块描述,所以要善于抓住开篇关键的话语,《道士塔》说理性很强,应把理性思路看清。并放开思绪,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寻求深刻的理解,获得思想的启示;《记念刘和珍君》的情感、思想、哲理俱胜,精彩语言随文迭出,感情丰富,意蕴深刻,所以既要认真领会内容,把握课文章法。还要潜心品味语言。当然,对以上课文都要品味语言,这是第三点提示。散文本来就是文学语言的范本,以上名篇可谓语言规范,艺术性很强。学习语言可采用诵读、默读、抄写、批注、选词、填词、仿句、改句等灵活多祥的方式,积累语汇,培养语感,提高文化素养。网校达州分校
9.记念刘和珍君鲁迅网校达州分校
内容提要和教学目标鲁迅写这篇文章,为的是赞扬以刘和珍为代表的爱国青年.揭露反动军阀的卑劣凶残,同时为了从“三一八”惨案中引出经验教训,以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吧——1.把握文章以“悲”和“愤”的感情为线索,把烈士生前的有关事迹、死难经过、反动政府的残忍和无耻文人的造谣中伤等材料组合起来突出中心的特点。2.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于一体的特色。3.重点体味激越悲怆,灵活多变的语言。4.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网校达州分校
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倘,对鲁迅影响很大,鲁迅的笔名采用母亲的姓,即有纪念的意思。1918年5月,他一次用“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网校达州分校
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呐喊》(1919--1922)、《彷徨》(1924—1926)、《故事新编》(1922一l935);散文集《朝花夕拾》(1928年写成,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1927);杂文集《且介亭杂文》(1934—1936)、《坟》(1907~1925)、《二心集》(1930)、《而已集》(1927)、《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南腔北调集》(1932—1933)等,并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作品。网校达州分校
鲁迅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殚精竭虑.积劳成疾,1936年10月19日不幸去世。在葬礼仪式上,他的遗体覆盖着上海各界敬献的“民族魂”的旗帜。姚克和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为挽鲁迅逝世,写了一副对联: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网校达州分校
二、作品信息1、写作背景1926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F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祺瑞临时执政府摇摇欲坠。3月12口F午.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国民军,日本帝国主义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浦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本帝国主义反而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帝同主义国家,向段政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网校达州分校
3月l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去执政府请愿。当游行队伍抵达执政府圈务院东辕门时,早已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200多人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存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地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网校达州分校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存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四至九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严正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犬的利息!”他还在文章的未尾特意注明写作时问,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继《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鲁迅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空谈》,4月1日又写下了忧愤深广、感情浓郁的叙事性悼念杂文《记念刘和珍君》。网校达州分校
2.关于引用陶潜的诗关于陶潜的四句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关键是对“歌”字的理解。一种意见认为:“歌”指的是欢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歌”应是哀歌、挽歌。我们认为,就陶诗的本意,“歌”指的是欢歌,就上下文语气看,鲁迅引陶诗的意思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斑也就不算自流了。网校达州分校
3、文题解读“记”为“纪念”的“纪”本字本义,因为“记”原来就是记住不忘的意思。如《后汉书·应奉传》:“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而“纪”的原意是丝缕的头绪,而不是记住不忘。“记”还兼有“记录”的意思。鲁迅在这里用“记”而不用“纪”,除了有记住不忘的意思,还有详加记录之义。而现在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表示怀念不忘,一般写作“纪念”。网校达州分校
三、文本解读一①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H.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网校达州分校
开头用“中华民国”纪元,将“推翻帝制”与段祺瑞政府的丑行对比.态度郑重.起揭露和讽刺作用。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求“我”作文写起.交代写此文的缘由。网校达州分校
②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巾.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作者感到“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中“也”字针对程君的清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网校达州分校
③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嗣.使我艰于呼吸视昕,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fI{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网校达州分校
这段表达没有怍文的无奈,没有作文的原因.只有难以言表的悲痛心情.以及痛恨反动文人的无耻。“我已经出离……灵前”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要更深入体会这浓黑的。非人间”;二是为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血债一定要用血来偿。【段解】介绍写作缘由:痛悼逝者。网校达州分校
二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问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指示代词“这”提示我们“哀痛者”和“幸福者”应指上文的“真的猛士”。“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旬话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网校达州分校
⑤我们还存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了。交代写作目的。“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忘却的救主快要降l临了罢”之后出现.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要总结教训和意义,“更奋然而前行”。对于刘和珍的死.鲁迅特别悲痛.所以写文是必要的。【段解】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再次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网校达州分校
三⑥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介绍作者与刘和珍的关系,表达作者的悲哀与尊敬之情。网校达州分校
⑦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实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刭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网校达州分校
文中提到刘和珍“不为势利昕弱,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细节和多次出现“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着”,表明刘和珍不仅有勇毅的一面,还有温和的一面,不乏女性的温柔与可爱。这里鲁迅冷静地追述自己所了解的刘和珍的事迹,与第四节获知刘和珍遇难后难抑悲愤的感情的强烈议论构成反衬。刘和珍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学生.是一个无论如何也不会对政府构成任何威胁的柔弱女子。相形之下,执政府的“下劣凶残”的程度便愈益显豁了。【段解】记叙作者痛心回忆认识刘和珍君的过程。网校达州分校
四⑧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竞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但”、“竟”意转.展开议论。一方面说明出乎作者意料,另一方面,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无端”在“府门”遇害,更现执政府的凶残。网校达州分校
⑨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单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然而……便……”.“还有”“而且……简直……因为……”突出了“虐杀”的凶残。网校达州分校
⑩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突出了反动派及其走搀狗的恶毒陷害和中伤,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段解】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说明惨痛的根源。网校达州分校
五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网校达州分校
感情悲痛,写文是必要的。极其短促的句式表现出作者无法控制的激愤之情。子弹从“背部、左肩”入,“斜穿心肺”、“穿胸偏右出”、“猛击两棍”这些词语可见反动派杀害爱国青年的手段之残忍。网校达州分校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封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捧了,有她自已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网校达州分校
承接上段.进一步说明“惨案”的事实.为下文蓄势。“当……伟大啊”赞颂三个女子的”从容”“沉勇”,也反衬出杀人者用“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攒射手无寸铁女子的野蛮.控诉反动派的暴行。网校达州分校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但是”、“却居然”、“不知道”,语意有转折。更见其残暴野蛮。可悲,可叹,可恨!【段解】记叙刘和跨君等遇难的经过。网校达州分校
六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作者以煤作比,把“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吏”类比为“煤的形成”,说明“请愿”的方式收效不大,作者不赞同徒手请愿的方式。网校达州分校
然而既然有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血痕必将扩大,说明请愿造成的牺牲对当时社会的作用。鲁迅引陶诗的意思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也就够了。【段解】从人类历史进程的角度.沉痛总结“三一八”惨案的经验教训。网校达州分校
七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竞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而非特指“反动派”。本段写出作者三点“意外”,表明了作者鲜明的立场。网校达州分校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对烈士死难意义的高度评价,对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的热情讴歌。网校达州分校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苟活者”有走向斗争的可能。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呜呼”表强烈的感叹。“我说不出话”与开头呼应。【段解】讴歌评价,阐发意义重大。网校达州分校
四、语文知识1.宇音字形2.多音、多义字辨析网校达州分校
3.词语解释[徘徊]来回地走。[正告]严正地告诉。[洋溢]满。现代汉语中指(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快意]心情愉快、舒适。[惨淡]淡无色,文中指凄惨悲凉。[诧异]觉得十分奇怪。诧,惊讶。网校达州分校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寥落]稀少,冷落。[深味]深深地体会。[菲薄]微薄。菲,微或少。[微漠]依稀,淡薄。[广有羽翼]有很多帮凶。羽翼,鸟的翅膀,这里指帮凶。[桀骜]形容性情倔强,不肯服从。[赁屋]租赁房屋。赁,租借。网校达州分校
[旧观]旧时的景象。观,景象。[引退]旧时指官吏自请退职,文中是告退的意思。[黯然]阴暗的样子.文中指忧伤的样子。[喋血]流血满地。喋,血流出来的样子。[立仆]立刻倒下。仆,倒下。[沉勇]沉着而勇敢。网校达州分校
4.熟语积累[长歌当哭]用写文章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文中指写文学。当.当作。[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殒,死亡;恤,顾虑。网校达州分校
五、问题研讨1.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本文虽以“记念刘和珍君”为题,但作者并没有详细介绍其生平,而是选取刘和珍有关的几个片段来刻画她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一是在艰难的生活中刘和珍“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二是在“女师大风潮”中,“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三是女师大复校时,“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四是平时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五是请愿时,她“欣然前往”.不畏强暴,英勇献身。从这些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和珍是一位渴求革命真理,富于斗争精神和革命责任感的青年,她为人善良,态度和蔼,有思想,有远见。网校达州分校
2.文章结构这是鲁迅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烈士而写的一篇感情深沉的散文。全文以鲁迅在“记念刘和珍”时引发的“悲”和“愤”两股情感为线索,形成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网校达州分校
结构思路:网校达州分校
3.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记念刘和珍吗?请结合文章的情感基调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甲生:从课文题目中的“记念”二字看.从第一节“奉献于逝者的灵前”看,从第三节回忆刘和珍的往事看.从第六节中引用陶潜的诗句看,本文的写作目的应是怀念、赞颂刘和珍及众多进步爱国青年。乙生:从文章的写作背景看,从作者描述刘和珍等人遇害经过的语气看,从作者“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看,从作者多次“说不出话来”,“但是,还有要说的话”来看.从作者提到“杀人者”、“有恶意的闲人”的情感态度来看,作者想说的、想传达的是批判当局者的凶残暴虐,斥责“流言家”、反动艾人的卑鄙、下劣、无耻。看来这也应该属于写作目的。网校达州分校
丙生:从“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看,从作者对“请愿”的意义的探讨看,从”煤的形成”的比喻看,从结尾处“微茫的希望”看,文章似乎义在号召人们应“在沉默中爆发”,改变斗争方式,“更奋然而前行”。师评:《记念刘和珍君》就是这样一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全篇洋溢着悲愤炽烈、激动人心的强烈感情。网校达州分校
六、语言品析文章的语言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意蕴深邃,体现了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作者对刘和珍形象特征的叙述足“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文中先后出现五次之多。我……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要说的话”、“我说不出语”、“我实在无话可说”等语句在文中反复重出现,深切地表达了对刘和珍的崇敬和对死难烈士的悲愤之情,感人至深。网校达州分校
1.课文在第一、二部分里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怎样理解这些话的意思?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这篇文章的写作动机。第一个“必要”说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浏。第二个“必要”,在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这两个“必要”的含义不完全相同。网校达州分校
2.作者在文中还反复写了这样的话:“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这些话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是因为烈士的牺牲使得“我”极度的悲痛,难以自拔;所谓文人学行的阴险的论调又使“我”非常愤怒。在这个非人间,“我”只有悲愤,自然也就无话呵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是因勾“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处在悲愤和震惊之中,“我”别无选择.只有沉默。岂止是“我”,整个民族不都是这样?“呜呼.我说不粗话”。行文至此.作者又被悲愤所包围,话到嘴边哽咽住了,又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来记念刘和珍,以此表达作者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意。网校达州分校
3.如何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音”?“直面”,直接面对。面,动词,面对。”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以……为幸福的人。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真正勇敢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毫不畏惧,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高尚!疑问词“怎样的”实际上起到赞美和强调作用。可以仿造一个表达效果相同的句子加以体会。网校达州分校
4.“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如何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理解“沉默”的含义。其次是了解“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关系的复句。“沉默”是”默无声息”。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出离愤怒,陷入极大痛苦中的“沉默”,是暂时的;一种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敢反抗以至走向灭亡。两种“沉默”,两种命运.而“不在……就在……”的选择句式又果断地告示人们:必须起来跟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其中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网校达州分校
5.如何理解“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衣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对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的看法。他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鲁迅在《空谈》中也表达过这种观点:“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最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作者用通俗形象的比喻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正如大量木材的结合只能形成一小块煤。网校达州分校
七、拓展延伸刘和珍其人刘和珍(1904一1926),江西省南昌市人。1918年,刘和珍考入南昌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并担任学刊《江西女子师范周刊》编辑,课余常常阅读《新青年》、《新潮》、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等书刊。l921年冬发起创办“觉社”,提倡白话文,并组织各校青年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和媚外卖国的军阀作斗争。1923年秋天,刘和珍从南昌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预科.后升入英文系。入学不到一年.就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在女师大风潮期间,刘和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与广有羽翼的校长杨荫榆作斗争。当杨荫榆阴谋将她和许广平等六人开除时,她愤慨地对张静淑说:“开除我不要紧,可是杨荫榆不走,学校就不能改进。”刘百昭还打算派军警押送刘和珍回南昌。刘和珍听到消息后说;“这事倒极有趣,押回去,我又来,其将奈我何。”l926年3月18日,刘和珍为了组织女师大学生参加集会、游行.不顾身患感冒,欣然前往,奋勇前进。最后在段政府前英勇牺牲。网校达州分校
鲁迅的生死观钱理群先生曾经指出:我们注意到,在鲁迅的思考中,”死”与生的贯通.正像鲁迅在《野草·题辞》里所说的.他正是从“死亡”中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它曾经存活”)与充实(“它并非空虚”),而现在在《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里,鲁迅又从年轻一代的“死亡”里.思考与发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于是.他沉重地写道:“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这回牺牲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两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他之所以对徒手请愿持极大的保留,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他对“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生命”的珍视。网校达州分校
他不赞成毫无代价(或代价很少)地轻易地“牺牲”。鲁迅甚至表示他不是真正的革命者,因为他害怕“人”(尤其是自己亲近的人)的“牺牲”。这里,也显示了鲁迅的矛盾与困惑:他理解“革命”必有“牺牲”,但他又永远无法摆脱“死”的沉重阴影。因此,他一再告诫人们:“其实革命是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二心集·上海文艺这一瞥》)他甚至朔,只有“会觉得死尸的沉重”的民族,“先烈的‘死’”才会转化为“后人的‘生’”(《华盖集续编·死地》),而且他认为.只有在这种“死”向”生”的转化中,才显示出“死”的意义与价值。他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肯定先烈的“死”(“牺牲”)的价值的:它窦质上所显示的是一种“生存”的价值与意义。网校达州分校
鲁迅诗两首(一)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荚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二)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网校达州分校
八、自主实践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D网校达州分校
2.下面句中加点词和后面括号中的词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借)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B.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惩罚)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C.至少,也当浸渍(渗透)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D.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模糊)看见微茫的希望……A网校达州分校
3.下列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A.《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B.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她与杨德群等爱国青年一同在1926年“三—八”惨案中遇难。C.《记念刘和珍君》以作者的悲愤感情为线索,赞颂了烈士们的崇高精神,抨击了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的卑劣行径。D.《记念刘和珍君》全文是以记叙的笔法来揭示中心思想的。D网校达州分校
4.“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请愿的效果较小,徒手请愿效果更小。B.社会的进步是必须付出巨大代价的。C.请愿所付的代价是很高的,对推动历史进步有意义。D.徒手请愿不会有什么效果,不必采取这种斗争方式。D网校达州分校
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z,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5.这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A.排比反语呼告对比B.排比反语反诘对比C.对偶反诘反复对比D.对偶反诘反复排比C网校达州分校
6.“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这里的“缘由”是指舆论钳制。血腥屠杀,网校达州分校
7.对画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是作者的告诫:我们的民族不奋起反抗,就会灭亡。B.这是作者的警告:统治阶级的凶残会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C.作者并不认为我们的民族会就此永远沉默下去。D.我们的民族是在沉默中爆发还是在沉默中灭亡.作者自己也无法预料。D网校达州分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一11题。痛哭和珍石评梅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网校达州分校
四周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寰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嫉。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网校达州分校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明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鄢微笑中给与我的热情和温情。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的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体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哪里。网校达州分校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网校达州分校
8.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9.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勇士;革命的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已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网校达州分校
10.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本文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网校达州分校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索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至,读来使人潸然泪下。B.文章主要以第一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D.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E.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B、D网校达州分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