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让死者有那不朽的名,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泰戈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呐喊彷徨
走近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共16本。●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鲁迅在书房鲁迅和青年谈话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胆小鬼选择逃避,勇士选择直面。“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鲁迅
鲁迅逝世“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鲁迅的遗嘱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1.不是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2.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3.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4.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5.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6.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7.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写作背景(大沽口事件)(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在于开枪杀人者”。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四至九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严正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觉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继《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鲁迅相继写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4月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他还在文章的未尾特地注明写的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三·一八天安门前集会
请愿
游行队伍
中弹倒下的大学生
三一八惨案中军阀残酷屠杀群众
“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
刘和珍:鲁迅的学生。在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系学习近一年时,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在女师大风潮期间,刘和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与广有羽翼的校长作斗争。君:对刘和珍的尊敬——对革命烈士的 尊敬在“三·一八”惨案中,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杨德群烈士遗像
预习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洗涤()惮()攒射()尸骸()桀骜()赁屋()屠戮()浸渍()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完成思考练习一;划出课文中的疑点;dídàncuánháijiélìnlùzì
徘徊长歌当哭菲薄踌躇桀骜黯然噩耗肆无忌惮喋血攒射屠戮浸渍绯红和蔼殒身不恤注音páihuáidàngfěibóchóuchújié’àoànèdàndiécuánlùzìfēiǎiyǔnxù
朗读课文
1、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一般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一般是通过叙事来凸现人物形象,另外还要交代事件的缘由和结果。
2、阅读课文,学生边读边勾画初步疏理文章的整体思路。思考: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三、四、五节。记叙刘和珍君
3、那么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
3、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再读课文,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不超过八个字,并据此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及作者的感情线索。作者记念的缘由是什么?
理清思路:概括每段的大意一、介绍写作缘由二、交待写作目的三、回忆认识过程四、抒写惊愕、义愤五、叙述遇难经过六、总结经验教训七、热情讴歌赞颂悼念逝者,唤醒生者追忆往事,揭露罪行讴歌烈士,点明意义
把握全文的整体思路交代了写作的缘由(1、2节)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3、4、5节)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6、7节)以“记念”为中心表达技巧: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归纳整合总体思路局部思路思路顺序悼念刘和珍君控诉反动政府痛斥走狗文人唤醒麻木庸人(1~2)记念的缘由爱恨逻辑顺序追述生平事迹概括遇难经过详写遇难经过(3~5)追忆刘生平生前遇害时间顺序劝戒徒手请愿激励奋然前行(6~7)教训和意义否定肯定逻辑顺序纪念刘和珍君
问题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请找出文中作者有话说和无话说的句子。
没有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实在无话可说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还有要说的话我说不出话悲愤感情线索
作者忽而“有话要说”忽而“无话可说”,是什么原因?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和其他死难烈士,表达作者最大的悲哀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和抨击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唤醒麻木的国民,要人们牢记血债。悼念死者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记念的缘由:
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为了让人牢记这笔血债,唤醒国人的意识,打破这“非人的世界”。同时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表现出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所以“不说”是假,“要说”是真。
文章的感情线索基调:悲愤痛惜爱国青年死难愤慨反动政府之残忍、反动文人之下劣揭露敌人,激励猛士,唤醒庸人,呼唤革命。激励小结
1、在探究悲愤之情时,先结合分析作者的笔触涉及了哪几类人?
①反动势力:段琪瑞执政府(“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愤怒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愤怒控诉痛斥
②爱国青年: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请愿的群众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告诫爱国青年改变斗争的方式;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她们的勇毅沉痛哀悼热烈颂扬激励告诫
③庸人:处在中间状态的“无恶意的闲人”。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失望批评呼唤
反动势力(当局者、学者文人)爱国青年(真的猛士)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控诉罪行痛斥无耻沉痛悼念奉献尊敬痛心麻木呼唤爆发悲悲悼死难烈士悲忆交往过程悲议意义教训愤揭反动当局愤斥文人嘴脸愤批庸人麻木愤
“鲁迅的语言,往往使人在寥寥数语中,体察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的同情。”——瞿秋白爱恨悲喜,巧妙交织“《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许广平
第二课时
研讨课文第三四五部分,揣摩重点语句
三、研习课文1.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枝傲放的鲜花凋零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下面我们不妨来探寻一下刘和珍身上有价值的东西,那些可贵的品质。
思考: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鲁迅是如何记写刘和珍这个人的?你对她的印象是什么?
刘和珍——神情举止、品质、精神、性格、作者情感●预定《莽原》全年——“毅然”坚定追求进步思想●参加师大学潮斗争虑及母校●前往执政府请愿,被杀害——“欣然”前往爱国热忱★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斗争精神温和善良“微笑”、“温和”“反抗”;“黯然”、“泣下”
想一想??课文中多次写到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和蔼的”,这起到什么作用?是为了突出敌人的凶残。突出她的“始终微笑”,强调了“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流露了一种他脑海中永存刘和珍始终微笑的面容,不相信不愿意她死、却真的死掉了的极度伤痛之感。其用意是与军阀的凶残和诬蔑成为鲜明的对照,由这种极度的悲愤,爆发出作者对反动派的抨击和揭露。
遇害经过1、刘和珍欣然前往,中弹,没有便死。2、张静淑君想扶起她,被击,立仆。3、杨德群君又想扶起她,被击,立仆。4、但她还能坐起来,胸部及头部被猛击两棍,死掉了。群体形象(互相援助,虽殒身不恤的勇毅)思考2.下面我们再来探寻一下刘和珍是怎样遇难的?为何详写遇害经过?
“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段政府通电说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
屠杀逮捕血衣殴打遗骸
刘和珍中弹后,“对赶来救助的同学说:‘你们快走吧,不要管我了。’”据当时报纸披露,执政府于3月17日夜开会,进行部署,还预备了数十具棺材。段祺瑞还对卫队旅军官说:“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杀了人)我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赏他们呢!这一群土匪学生……”资料
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执政府卫队的卑鄙。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执政府的暴虐不言自明,驳“暴徒”一说“欣然前往”使“受人利用”的流言不攻自破特写烈士遇难经过的用意是
用反语写出的最辛辣的讽刺,最强烈的谴责。“伟绩”、“武功”是指中外反动派屠杀中国妇女儿童的罪行和血腥镇压学生的暴行;说“屠戮妇婴”、“惩创学生”是把中外反动派的罪恶暴行与“三·一八”屠杀女学生这件事作类比,加以揭露和讽刺。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写三个女子临难不惧难句理解:反语,对反动派野蛮残酷的屠杀的讽刺指反动派屠杀爱国青年残酷情景反语,指骇人听闻的罪行
第四节写刘和珍等的遇害和爱国学生所受的诬蔑。这一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分几层来写的?明确:时间顺序。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政府诬蔑-文人中伤-反思缘由“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其中的“中国人”指什么人?第七节出现了同样的句子,这里的“中国人”也是同样的意思吗?前者是特指反动派,后面的“中国人”是泛指所有中国人,既包括反动派和走狗文人,也包括一般国民。四、抒写惊愕义愤: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这里的缘由指什么?①统治者的武力镇压②御用文人的舆论污蔑和助纣为虐《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蕴有力量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武力镇压+思想钳制=默无声息的缘由
惨象+流言,表现强烈的愤怒屠刀+钳口术,害怕不敢说,表现他们的麻木落后,默无声息,哀弱不堪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沉默到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来者”的呼唤,激励,鼓动。沉默是无声的抗议,沉默是无声的力量,革命要在沉默中爆发。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即进行革命;一种是灭亡,即民众悲观失望,民族衰亡。
无话可说?默无声息的缘由?沉默:爆发,灭亡?反动政府:残忍走狗文人:无耻白色恐怖武力镇压+思想控制物极必反警告反动派呼唤后死者要说
阅读第六、七节,划出作者总结“3·18”事件意义的句子。
评述请愿,指出惨案的社会影响。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鲁迅支不支持徒手请愿?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1、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2、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______1、在反动派眼里不算什么2、少数人的请愿对黑暗的中国起不了作用3、唤不醒庸人的觉悟指陈西滢之流的走狗文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他们对爱国青年的斗争、牺牲冷眼旁观,烈士的鲜血不过给他们当茶余饭后的谈资。______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巨大的流血牺牲历史只前进一小步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流血斗争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很大吸收。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
鲁迅是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请愿时的流血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尽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牺牲。应以最小的代价争取更大的胜利。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这回死者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为中国计,觉悟的青年应该不肯轻死了罢!”——鲁迅《空谈》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既然有了血痕……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饭后的谈资、流言的种子、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烈士的革命精神同青山永存,“亲族,师友,爱人”会永远记住这笔血债。找出课文中与陶潜诗呼应的句子,并指出作者引用此诗的意义。即使人们忘却了,但对亲人们来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引陶潜的《挽歌》深化这层意思。心情哀痛,语意婉约。长短句配合,语句深情舒缓,与委婉曲折的情思是相一致的。
记念的思考(六、七):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这一组排比,通过三类人的对照,热情地赞扬了中国女性,“凶残”、“下劣”、“从容”三个形容词定义了三种人的好坏;“这样”、“如此”、“如是”三个指示代词,指出了种人的好坏程度;“竟会”、“竟至”、“竟能”三个语气副词表明三个人好坏的程度皆出乎作者的意料。这些词语的应用,指出了敌人的坏,女子的好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证明了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鲁迅以满腔的热情,坚定的信念,鼓舞大家直面人生,经受生死的考验,完成烈士未竟的事业。苟且偷生的人会从这次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在殉难烈士的精神感召下,逐步觉醒,增长勇气。革命者则将会更坚定地奋勇前进。
本文有很强的战斗性,在斗争矛头直指反动势力和反动文人的同时,鲁迅特别提到了“庸人”。“庸人”是些怎样的人?鲁迅为什么很注意他们的存在?社会中那些无恶意的闲人,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他们善于遗忘,善于麻木自己的精神,偷生在这黑暗的世界;对于他们,革命者的牺牲的惨痛最后只会成为饭后的谈资。非人间依然能维持,在于庸人太多。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拯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
四、重、难点句分析各言所疑,各言所悟。
读一读,品一品,揣摩疑难精彩名句。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名句,或者你认为难懂的有深层意蕴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四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朗读感受
连用虚词,表意丰富20虚词鲁迅消息闭塞噩耗传来神速卫队惨无人道刘遇害出人意料事实之确凿凶残+无耻惨象+流言表意丰富
鉴赏课文记念的缘由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程度副词,更加愤怒到了极点深深地体味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黑暗统治为烈士的死难感到极度哀痛表示对死者的尊敬语段赏析(第3节)全句的含义是:认清社会的黑暗,抒发自己强烈的悲愤之情,写下这篇文章记念死者。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真正的革命者直接面对,不回避直接面对,不回避为人民的苦难而哀痛的人以能为人民谋幸福而感到幸福的人有是非观,但容易忘记烈士鲜血的民众
赞扬革命者勇敢面对残酷的现实,英勇清醒、永不回避的精神。鲁迅向来倡导对现实对人生直面的态度。在《论睁了眼看》中指出:“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哀痛者和幸福者”。就是“真的猛士”,因为他们对现实有大悲悯,对人生有大欢喜。对“真的猛士”的赞扬与下文对庸人的批判,形成鲜明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鲁迅对人生意义的认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语言特点一:反复诉说,意味深远二:连用虚词,表意丰富三:爱恨悲喜,巧妙交织文化巨人鲁迅杂文的深刻性
总结:作者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下劣无耻的谎言,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了自己的悲哀与尊敬。一方面告戒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令一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革命家、思想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
前行的目标是什么?“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这世界是“似人非人的世界”,诅咒“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显然,鲁迅的理想是一个新的世界,作者痛心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呼唤“爆发”,用“血战”去消灭黑暗势力,开辟一个新世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当。”(《论睁了眼看》)“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淡淡的血痕中》)
“惨象,已使我…;流言,尤使我…。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假如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无花的蔷薇之二》)
鲁迅名言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2、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3、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4、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民族魂
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充塞天地之间的黑暗和寂静。 在他身后,有我们整个民族的血污、苦难、彷徨和觉醒…… 他走了,他的“呐喊”还回响在我们的耳畔! 他走了,他与“铁屋子”寂寞而韧性的战斗仍在我们的眼前! 他走了,留下了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枪! 他走了,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 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坛的一颗巨星陨落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界战士倒下了!!覆盖在为他送行的棺柩上的旗帜上的三个大字——民族魂,却永远烙印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称鲁迅为民族魂,是因为: 一,他对封建专制、封建文化作了最无情、最猛烈、最持久的战斗;他深情地拥抱和吸纳了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使自己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启蒙家,还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巨人。二,他对苦难深重的愚弱的国民的劣根性作了最透辟、最全面、最震撼人心的剖析。三,他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民众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善良勇敢正直的人民、进步的爱国青年发出了深情的吟唱。 一方面鲁迅用匕首、投枪进行寂寞的韧性的战斗,另一方面,他又用鲜血来滋养自己苦难深重的民族。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吟唱:“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他就是用生命化为邓林的夸父,他就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郁达夫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鲁迅就是我们民族的伟大人物,他将永远得到我们的拥护、爱戴、崇仰!
长歌当哭控诉卑劣之徒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万古长存
呜呼!三月一十八!作诗:刘半农作曲:赵元任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民贼大试毒辣手,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地流赤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养官本是为卫国!谁知化作豺与蛇!高标廉价卖中华!甘拜异种作爹妈!愿枭其首籍其家!死者今已矣,生者肯放他?!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