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0过秦论
贾谊过秦论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及文言知识,积累文中名句。(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探究文中的叙议关系。(3)学习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2.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与同学交流阅读所得。(2)积累文言词汇及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的进步意义。
读下面的词膏腴崤函雍州宁越陈轸遗镞召滑翟景乐毅逡巡鞭笞瓮牖蒙恬藩篱劲弩棘矜隳坏行伍猗顿万乘锋镝氓隶谪戍华山量力俯首系颈度长絜大一夫作难
整体感知(一)记叙部分(1-4段):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第一层(1-3段):写兴起的过程。第二层(4段):写灭亡的过程。(二)议论部分(5段):写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读中释义(一、二段)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读中品文主要写秦国势力的崛起以及秦国日益强大。第一节先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然后写秦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的成果。第二节先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然后写秦攻联合起来的九国诸侯。最后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一、二段主要内容:
①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②采用了铺陈和夸张手法气“盛”表现在:
作业1.熟读课文第三、四段,关注其中的重点字词句2.积累文言知识。
读中释义(三、四段)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读中品文及至:奋、振、吞、御、鞭笞于是:废、焚、隳、销、弱然后:据、临、自以为霸王之气残暴之心骄狂之态不施仁义第四节中写其“攻”“守”的重要句子及重要动词
读中品文云集响应赢粮景从并起身份低下才能平庸财富匮乏起义仓猝士卒疲惫军队弱少武器钝劣对比陈涉与天下
作业1.背诵三、四两段2.整理三、四两段重点文言知识3.预习第五段
读中释义(五节)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读中品文对比秦地位兵器士卒人才六国陈涉“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
文章由叙史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史的升华。作者通过叙述,概括秦朝百余年的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为最后的议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作者的叙述中始终包蕴着文章的中心,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以史实为论据的论证,虽然叙述较多,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体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特点,使文章的中心突出,论证更加有力,更能使人信服。结构安排:
写作目的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妻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借古讽今,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仁政。
贾谊在这篇文章里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画“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但是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写出了他反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这些地方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课文小结
作业1.对文中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以及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进行归纳整理。2.以“从历史看天下兴亡”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心得体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