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语文2008年下期四年级第二组课文分析本组课文有四篇文章,这几篇文章主要讲的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学习本组课文要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用心思考,就可以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在古诗二首的学习中你就可以深刻体会到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启发。在爬山虎的脚一文中你可以亲自和作和一起去感受观察植物的奇特之处,就会有自己的感触。在蟋蟀的住宅一文中,你也会感叹蟋蟀本领的了不起,不得不出使自己的认真思考动物的本性是人类都无法比拟的。在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文中,让我们知道了只要深入研究持之以恒的去做一件事就会有成功。5古诗二首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两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3
语文2008年下期四年级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让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要注意进行“用我口说我心”的训练。)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适时加入学生的学习研讨,巡视指导,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 (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3
语文2008年下期四年级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见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争辩,这样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 五、巩固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业 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附: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6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3
语文2008年下期四年级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3
语文2008年下期四年级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多媒体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3
语文2008年下期四年级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7、蟋蟀的住宅3
语文2008年下期四年级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3、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2、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三、自主探究,精读感悟——顺学而导品词句。 1、默读课文,进一步的了解蟋蟀的住宅。边读边做批注。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体会。 3、全班交流。 (学生谈学习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引导理解,读中感悟) ●学习第二自然段,品味蟋蟀的不肯随遇而安。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对比研读,指导朗读,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个性特点。) ●学习住宅特点部分,感受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认识课文表达的一些方法,指导朗读。) ●了解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 (引导自读自悟,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修建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的特点,感受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四、总结谈话,读写结合。 1、归纳小结,升华情感。 2、下节课下节课,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 第二课时(略) 一、复习检查,听写生字、新词。 二、积累好词佳句。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课文中的许多地方把蟋蟀当作人来写,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再把它们抄写下来。 三、领悟写法,练笔运用。 1、交流学习收获,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仔细观察,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四、拓展阅读。 1、交流阅读《昆虫记》的感受。 2、推荐阅读《两只蟋蟀》《蟋蟀》《放蟋蟀回家》。 板书预设: 7、蟋蟀的住宅{特点 }—→伟大的工程 修建3
语文2008年下期四年级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3
语文2008年下期四年级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中,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在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和观察习惯,使学生能合理地表达出观图后想到的内容及感受,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倾听、表达、交流的能力。 2、通过习作,学会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的观察和记录,培养乐于观察和表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3、在我的发现中进一步掌握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和乐于表达的习惯;积累花卉谚语,丰富学生的语言。通过学习《胸有成竹》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句俗话说得好,“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获得更多的乐趣。想体验一下吗? 二、探究观察方法 1.看大屏幕(花瓶图),用“我看到了……”练习说一说。 2.小组比赛,看谁发现的快,发现得多,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共同回顾前面的几篇课文,再深入体会学过的观察方法,感受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三、运用方法,用心体验 1、运用已总结的方法,观察另两幅图,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由图想到了什么内容。 2、大家都说一说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3、自由说一说自己平时细心观察过的事物。 4、介绍自己观察后的收获和体会,并相互交流经验。 四、再看图片,升华感悟 一张小小的图片,在我们留心观察中,变得丰富多彩,相信此时你一定会有许多话要说。可以说说本节课感受、自己了解的和观察有关的中外名人故事或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观察的打算。 五、总结 只要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处处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世间万物的众多奥妙!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上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共同体验了“留心观察”3
语文2008年下期四年级的妙趣,受益匪浅。本次习作,就与观察息息相关。 二、明确习作要求,指导习作。 1、自读本次习作提示,说说本次习作的要求。 2、拓宽学生写作思路 本次习作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3、口头作文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每双眼睛里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同学们用自己明亮的眼睛认真观察过周围的事物吗?现在就请你把自己独特的发现告诉大家吧。 (1)按提示有序地说说自己的发现: 最近你观察过什么事物?是在哪里观察的?怎么观察的? 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 观察对象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有趣? (2)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老师做适当的点评。 (3)老师指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 (4)题目可用《观察日记X则》,也可自拟。 三、独立写作 学生凝思试写,自读自改 四、总结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可谓是家喻户晓,可你们知道吗,该书的作者曹雪芹对自己的作品“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也就是说,优秀的文章均是经过数次修改而成的,本节课我们就要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评改。 二、回顾要求,组内评改 1、回顾本次习作要求. 2、细读自己的习作,改正文中的错别字,还要把不通顺的句子修改过来。 3、小组内交流,评改,评选组内优秀习作和进步大的同学习作。 三、评价典型习作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作,由学生自己在班上朗读,并说一说自己这样写的理由。。 2、明确评改要求: (1)找出别人作品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 (2)在文章中或文章后写出自己的评改意见。 3、师生共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四、自我修改 借鉴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重新誊抄一份。 五、佳作欣赏 六、总结 同学们,只要我们继续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周围的事物在发生着点点滴滴的变化,这点点滴滴信手拈来,就能成为一篇好文章。 第四课时(发现积累)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句子、谈体会 (1)出示“我的发现”3
语文2008年下期四年级中的几句话。 (2)细读选取的三个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周围事物的。 (3)指两名同学读对话部分,并说一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2、找句子、学方法 (1)从学过的课文中找类似的语句,并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2)说说自己平日积累的类似的句子,让大家品评。 二、学习“日积月累” 1、熟读背诵“花名歌谣” (1)自己试读,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可查字典。 (2)看看有几种花,有什么特点?找出12种花名并写一写。 (3)朗读歌谣,开展背诵比赛。 2、自编歌谣 1).用短文中的歌名或其他花名,仿写几句歌谣。 2).朗诵自编歌谣,大家品评修改。 三、学习“成语故事” 1.朗读短文,理解故事内容,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提出问题,讨论交流 “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与可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杆杆生动传神的竹子? 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胸有成竹”的意思吗? 3.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 4.读写结合 (1)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运用这个成语。 (2)小组内说说其他成语故事 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