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课题:8人之初教学目标1.会运用熟字加偏旁和定位联想法认识“之、初”等13个生字,正确书写“之、义、玉、习”4个生字。2.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及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字经的韵律美。3.激发学生积极传诵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认读“初夏、初始”等8个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字经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1.调用已知,激发兴趣。师:人之初,性本善。谁会接着背诵啊?(学生试着背诵)简单介绍“千古一奇书”——三字经。2.板书课题,指导写“之”。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分析并掌握“之”的写法:“之”有三笔,第一笔点居中,第二笔横撇略扁,最后一笔平捺,注意运笔的变化。适当拓展“之”的词语,特别是四字词语。3.朗读课题,认识“初”字。指名朗读课题,借助PPT上的图画认识生字“初”:左右结构,衣字旁加个“刀”字。拓展组词语,认读PPT上的词语,再引导学生扩词。《三字经》开篇的第一句话是“人之初”,这也是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谁知道它的大概意思?(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老师富有趣味的介绍,自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随课题分散识字写字,充分利用了文本资源,降低了学生集中识字的难度。】二、检查预习,学习字词(一)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听后交流读三字经的感受(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很好听等)。课文共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句话?(二)检查预习,指导正音。指名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适当正音。特别关注这些生字的读音:性、善、迁、专。(三)检查自学情况,随文识字学词。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鼓励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或在哪些词语中也见过这些汉字,从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理解句子意思。这两小节三字经,你最有信心读好哪一句?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1.第一句话(1)指名朗读第一句,出示字词:性、善、习,指名认渎,相机正音:“性”是后鼻音,“近”是前鼻音,“善”是翘舌音。正音后再次指名认读。运用字理识字法认识“善”字: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通“祥”。善,甲骨文(羊,即“祥”)(双目,眼睛),表示眼神安祥温和,所谓“慈眉善目”。有的甲骨文双眼写成。有的甲骨文将一双眼睛写成和。有的甲骨文将一双眼睛省略成一只眼睛。金文(羊,即“祥”)(两个“言”),表示言语祥和亲切。造字本义:形容词,神态安祥,言语亲和。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两个“言”写成“卄”加“口”的。指导书写“习”,处理好点和提的关系。(2)出示这句话中的一对反义词“近一一远”,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理解词义。(3)再次指名朗读第一句话,全班齐读第一句话。2.第二句话(1)指名朗读第二句,出示生字:教、迁、贵、专,指名多生认读。(2)学习“教”这个多音字,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读第一声,在什么情况下读第四声。教师随机板书。(3)再次指名朗读第二句话,全班齐读。3.第3句话(1)指名朗读第三句话,出示生字:幼,指名认读,说说还在哪些词语中见过这个字:幼小、幼儿园。适当拓展认识“幻”。(2)指导学生读好这个问句。(3)全班带着疑问的语气齐读第三句话。4.第四句话(1)指名朗读第四句话,出示生字:玉、器、义,指名认读。并为它们口头组词,以便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强理解。“玉”与“王”、“器”与“哭”、“义”与“意”比较识字,借助词语整体记忆。自主学习书写“玉”,注意点不要超出横。指导书写“义”,先写中间的点,再写撇、捺,注意撇画比捺画略高。结合点在正上方的写法,强调“义”的笔顺。(2)再次指名朗读第四句话,小组竞赛读。【设计意图:学生并非一无所知,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展开,这样的学习才有动力、有新意、有意义。】(四)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文本,争取读正确通顺,同桌之间相互练读。【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范读、自主范读、检查指导、随文识字学词、节奏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习汉字的效率。】(五)再读课文,巩固识字。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指名认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等),拍手读出课文三字一停、朗朗上口的节奏。师小结:在识记汉字的时候,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偏旁、与形近字进行比较的方式来进行识记,这样归类识记,效果会更好。【设计意图:在自主朗读、同位互读检查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形式多样的认读中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并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四、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三字经》的内容,还读熟了其中的几句话,认识了很多的汉字。那么,《三字经》中的这些句子究竟藏着什么奥秘,为什么值得古代和现代的小朋友们学习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板书设计:8人之初(学生难以区分的部分汉字)教后思考:
查看更多